说人类的私生活发展史:被劫持的私生活 作者:肉唐僧
    《被劫持的私生活》简介
    今天,我们的性、婚姻与爱情,看上去是多么自由和私密的世界!其实,真相远非如此。道德、法律、孩子、财产、宗教、国家……每一种力量都参与了对人类私生活的劫持。
    爱情并不是绝对的信仰。上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人类学家在非洲考察,他给土著人讲了一个老套的爱情传说:一个王子,爬过玻璃山、穿过大峡谷,又与一条恶龙进行殊死搏斗,终于救出了心爱的姑娘,和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听完故事,土著人面面相觑,最后,他们的长老问:王子为什么不另找一个姑娘呢?
    在母系氏族社会,一位美丽却又性冷的女人是不道德的,因为她拒绝用自己的身体来为氏族的兴旺和农作物的丰收做贡献。而在西方中世纪,男人和女人莋爱,女人必须裹得严严实实的,只在必需的地方开一个小口。到了近代,事情在起变化,曾经流行“玻璃与水”理论:xing茭就和口渴时喝水一样。一个年轻姑娘会说,我只是和一个男人睡觉,为什么要爱他呢?
    放纵和禁欲都不是办法,今天人类的婚姻世界也早已不再平静,在发达国家,未婚妈妈、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丁克、丁斯家庭也纷纷出现,父亲和母亲中间牵一个小孩的标准家庭形象,已不再风光如昨。
    本书的目的绝不是要猎奇,而是要追问:性、婚姻和爱情的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什么样的两性规则,才是最理想、最人性的?
    李银河序
    这本书的主题是性别。在中国,像本书作者这样写书的人并不多。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与这个主题有关的资料、思想,融会贯通,用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逻辑加以重新整理和论述。虽然有些论述尚可商榷,但是作者能够自圆其说,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趣的理论。
    性别问题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性呢?在我看来,性别这个范畴同阶级、种族、年龄等范畴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书的标题(本书原名为《走好,父亲》)点明了全书的主题:父权制的形成及其走向。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多数文化都形成了父权制,并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只有少数例外,例子有人类学家米德所研究的一些岛国和蔡华研究的我国云南省的摩梭文化。因此,可以断言,父权制是一个跨文化的现象。
    尽管女性主义理论千差万别,但是在一点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父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人为建构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其实,在最近100年间,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改变与女性主义理论家、实践家的努力有关,是风起云涌的妇女运动的直接后果。
    父权制(patriarchy)在西方学术话语中也被称为男权制,原因大约在于,从词根上讲,父权制与父系的(patrilineal)、男性家长(patriarch)同源,相对于母系的(matrilineal)、女性家长(matriarch),表示一种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从众多的关于父权制的定义来看,父权制与男权制完全重叠,应当可以通假,视为同义词。
    下面我们看一组关于父权制(男权制)的定义:
    ——父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男权制包括这样一些制度(如政策、实践、地位、机构、角色和期望)和行为,它们为男性授予特权(较高的身份、价值和特权)。这些制度和行为构成了性别主义的概念框架,后者反过来维护前者,将前者合理化。男权制的核心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及将其合理化。
    ——长期以来最令人惊异的一个事实是,作为女性的对立面,男性的活动总是被当作绝对重要的,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和价值。
    ——父权制: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这个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压迫女性。
    ——男权制(父权制)又称男性中心主义(arism)。所谓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于男性及其活动。
    概括地说,父权制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男性统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
    第二,男性认同: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值得向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女性的客体化。
    第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
    当所有的男权制思想家、理论家为男性统治女性的历史、现实、制度和观念辩护时,他们的一个潜台词总是:是上帝(或自然)迫使女性服从男性的。他们通过赋予男性某些品质(理性、逻辑、智力、灵魂),赋予女性另外一些品质(混乱的情感、无法控制的性欲等),将女性边缘化。除了赤裸裸的男权制思想言论之外,有些时候男权制的逻辑并不直接说女性什么,而是用委婉的话去掩饰真正的含义,当它想维护既存制度促使女性屈从于男性时,所使用的却是诸如“保护家庭”一类的口号。
    在当今社会,男权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开说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关于有某一类人生而低人一等的话语在21世纪的话语中没有合法性。但是,性别歧视的话语和观念还远远没有退出公共话语的舞台。男女平等的事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为什么现代社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歧视深种于文化之中,这一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者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梳理目前盛行于世界的父权制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婚姻、爱情和性的领域中的表现。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性别问题的思路,使我们在掩卷之后,能够在被作者拓宽的视野中对性别问题作一番全新的思考。
    李银河
    2007年2月2日
    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游戏早已经开始,但规则一直在变……
    雪藏多年才得以面世:一部奇特的书
    道德和权力怎样控制着我们的私生活?
    一夫一妻制,作为进化史上的一个意外事件,将何去何从?
    有一本书妙不可言,有一本书鹤立鸡群
    我说的是这本书:《被劫持的私生活》。作者肉唐僧,名字怪怪的,从字面上看像好人(唐僧嘛,多好的人),念起来却又有点很不正经的感觉。这个人不见经传,倒是在天涯论坛、万科周科这些藏龙卧虎的地方,江湖呼声很高。
    正如学者李银河在推荐序里很温和地提到的:“在中国,像本书作者这样写书的人并不多”。——其实何止是并不多呀,那简直就是绝无仅有!这么说并不过分,在所有我们能见到的“有一定学术追求”的出版物里,找不出一本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书,连接近这种高度的都找不到。
    这本书是如此奇特,“鹤立鸡群”。它的文字风格是迷人的;它的内容,道前人所未道。当然,关于“私生活”的书,早就有过,很多;关于两性冲突与和谐的,有过,不少;关于爱情史、婚姻史的,也有过。可这本书与它们都如此不同,好比一个在地球的a面,一个在地球的b面,温度和湿度都差得太远。你可以说这本书是生动的,风趣的,俏皮的,或者刻薄的,或者深刻的,或者新锐的,但问起很多人的阅读感觉,他(她)们都要捂起嘴来笑,吱吱唔唔,扭扭捏捏,那意思差不多,都是妙不可言。就是很妙,但怎么个妙法,一时说不上来,或者不方便说上来,得你自己读过了才有体会。
    一套规则、一个观念世界的形成史
    这本书讲的是人类的私生活史,很生物学,也很人类学,很历史学,也很社会学。如果要端起一点很学问的面孔来形容一下的话,那就是:它讲述了“性、婚姻(家庭)、爱情,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私领域,与部落、社会、国家以及财产、道德、教会、巫术等是如何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类历史上的聪明者们,如何借用道德的、国家权力的手段,来规定人们对性、婚姻和爱情的态度”。
    造物主创造了人类最初的物质世界,人自己又建立起了一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如评论家黄集伟从书里着重拈出来的一句话: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人会在脑袋里想出一个怪念头来,然后自己和自己打架。——人类在数亿年万年的进化史上,针对性、婚姻(家庭)和爱情这几样东西,建立起了一套庞大得有些骇人的规则,一个观念的世界。本书所讲的就是这样一套规则、一个世界的形成的历史。
    人类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公开场合里喝酒,而只在私下场合里莋爱?今天人听着觉得别扭,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一个其实很耐人寻味的问题。在人类的早期,性是可以公开的活动,不仅繁衍后代制造小人不需要如今天这样躲在封闭的屋子里并拉上窗帘,就是种植庄稼,或者某类大型场合如举行个祭祀仪式什么的,也需要公开的甚至集体的性活动,师出有名,合理而且正当。但人类在进步,是不?虽然进步的路线有些曲折。比如渐渐地人类给性设置了一些禁忌,近亲之间的性是不允许的,不同年龄层之间的性也不允许了,甚至性对象的数量也被规定了起来;性活动的场所也从公开转为半公开和完全不公开,有一段时期,甚至性活动的具体内容也是被限制的,比如中世纪时禁止抚摸,只在必要的地方开一个小口;也有一段时期,婚外性比婚内性要远远活跃,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称赞……从严格程度来说,是有进有退,但总的趋势是,性变得私密化,并被区分成违法的和不违法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变得不那么可耻了?
    那么,爱情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吗?别吃惊,爱情,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像个私生子,虽然存在,但没有名字,没有名份,甚至是一件很可耻很不光彩的事情;比如我们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很长一段历史里,爱情就像一个等待被认领的孤儿,喜欢一个人,那叫“宠”、“幸”,而如果你把这种喜欢的感觉在外人面前流露出来,换来的要么是嘲笑,要么是批判,轻则人品有问题,“轻浮”,重则国家都要因此败亡,“红颜祸国”,其实就是爱情祸国。所以那时的男人要拒绝别人的喝酒的邀请时,一定不会说我要赶着回家陪老婆,不光是这样说不行,甚至这样想都是罪过。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爱情和婚姻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这并不是从前的人“实际”、“势利”,其实那是某些时代人们共同遵守的信念。
    即使从世界史的视野来看,爱情变得不再那么可耻了的时间,距离今天也不过三四百年。
    在性、婚姻和爱情这个话题里,还和道德、宗教、国家权力等纠缠很深。在母系社会,一位美丽而又性冷的女人是不道德的,因为她拒绝用身体为氏族作贡献;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一个有点身份地位的女人身边要是没什么淫蜂浪蝶,那也是很没脸面的事情;中国明代的情况大家则更熟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百年以前,中国人还信奉“宁拆一座庙,不拆一门亲”,在迷信里,帮人写休(妻)书的人是要短阳寿的;20年以前,离婚是一件很冒风险也很丢脸的事情;今天则有了“闪婚”一说,闪电结婚,闪电离婚。20年前未婚同居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不仅道德上有麻烦,法律也可能来找你的麻烦;今天人如果不经过同居(试婚)就结婚,则可能被视为这个人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买双鞋子之前还要先试穿一下呢,何况婚姻这么大的事?
    所以,可见,很多时候,所谓道德,“别人对你性生活的看法”,常常是靠不住的。
    什么才是理想的游戏规则
    请别误解,以为这本书讲的尽是些人类历史上的花边新闻之类,可请注意了:这是一本严肃的书。确实很严肃,不过是以一种生动、和蔼的语气来讲罢了。全书认真考察了人类私生活的这一套规则的形成历史,从西方到东方,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并对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质疑;对近代以来的浪漫主义、女权主义、性解放、单亲家庭等种种思潮和现象,也作了分析和评论。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探索出一种比现行规则更理想、更人性、更能令男女当事人和国家、教会等皆大欢喜的规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