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阵揉捏捻弄,惹得她娇。喘不已,春/潮难耐的她忍不住往他身上蹭了蹭。
    二郎手脚并用,三两下便把两人的衣服都脱了去,接着便从她的脖子往下一路吻去,在她身上种满了红豆。
    察觉到她的旱地已经变成水田,二郎屁股一沉,那大家伙立即尽根而入。罗云初瞬间被充盈,舒爽得忍不住哼哼着迎合他的动作。
    “嗯…二郎…啊…”木床板吱呀吱呀地响着,罗云初在他身下扭动迎合着,压抑地哼唧着,生怕声音大了被隔壁的孩子听到。
    此时此景,有种禁忌的刺激,让两人沉浸在ooxx的感官中欲罢不能。
    高/潮来临,罗云初的腿,死死圈住他的腰,痉挛起来。察觉她已经到了,二郎加快了动作,没一会便在她体内释放了自己。
    “媳妇,你真好,便是死在你身上也甘愿啊。”事闭,二郎怕自己压着她,翻过身,喘息着说道。
    罗云初笑嗔了他一眼,“死样!”
    “嘿嘿,咱们村子谁都没我有福气啊。”二郎的咸猪手在罗云初柔软的身段上不住地滑动,声音中有说不出的得意。
    作者有话要说:那个啥,我很想再更一章的,但又怕更不了让你们白等,肿么办?要不就定在十一点吧,要是那时还没更,你们就别等了。
    93、惩治 ...
    罗云初仔细盘算了一下,如今他们家共有土地约一百六十九亩,减去老三那份,大概还有一百六十二亩。家中的现银尚有一百一十多两,本来两百多两的,上回老三进京,给了他一百两做打点之用。如今家里粮食又充足,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不说别的,光拿那一百来亩地来说就好了,待年景好起来,光收租子就收到手软呢。
    其实此时的田地每亩产出并不多,水田产出较高,但也高不到哪去,一年两季大概产出三四石粮食。对比现代一年两收一千八百来斤的亩地,古代的产出低得让罗云初叹气。这一百多亩地光种粮食是不行的,她心里有另一翻打算。不过此时再多的盘算也用不上,村民们米缸都没粮呢,总得有点余粮才好说话。遂她合计着让农民种上一两收的粮食再说。
    七月份的雨水果然如罗云初所料般,渐渐地停了下来。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不慌。古沙村及附近的两三个村子都从宋家换到了粮,加上家里的水肿病人按照宋家说的法子做后,病情都开始慢慢好转,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对宋家更是感激在心,特别是宋铭承,犹得几条村人们的敬仰。好些村民教育孩子都是拿宋家三爷来做榜样的。
    为了不耽搁农时,仅用了两日时间,罗云初和二郎在对手里握着的田契地契有了一翻认识后,便约着大郎阿德一道,和租种土地的村民到里正那请他做中人签订了契约。
    村民们见宋家守信,果然如同之前所说的,只需要在交了赋税后上交四成租子时,个个都很欣喜。这样一来,耕作出来的六成粮食加上自己山上山地的产出,养活一大家子不成问题,若勤劳一点,每年或许还有余粮喱。
    心里有了希望,日子自然就有了奔头,在晴天里,几条村子都是全家出动,到地里田间去劳作。
    相比于古沙村,理村,唐西村的幸运,青河县其他村子的灾情无疑要严重许多。在以地换粮过后的第二日,还有别村的人求到宋家,说愿意把地换给宋家,就为了每亩地能多换几斤粮食。罗云初逼着自己狠下心来拒绝了,那天的粮食全都换完了,这是大伙都看见的。她可不想因一时心软让人疑心。她不是救世主,实在没有那个能力去管所有人的死活。至少现在他们还有地方可以换粮不是吗,只是换得的粮食少点儿罢了。
    此事之后,没过两天,青河县就发生了几起抢粮事件。一件是发生在王曲村,那个村子的王地主家被抢了。其实也怪王地主他平时太缺德不积善,加上王曲村的人本就比较霸道,这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还有一起是沙田村的一个富农被偷了。
    这两起只是引起了罗云初他们几个村子的警觉。第三起就让他们有点寝食不安了,第三个被抢的人家就是唐西村的吴家,吴家刚和罗云初他们换回粮食没两天,因他们所住的房子靠着村边,自然成了别人眼中的肥羊。
    有这些事发生并不意外,毕竟青河县里,还有许多人家的日子不好过。但连贫民都抢,就太说不过去了。为了预防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理村和唐西村的两位里正,亲自来到古沙村找王里正,想商量出个办法来预防,开小会时也叫上了宋家大郎和二郎。自打换粮事件后,宋家几兄弟在几条村子村民的眼中,形象不是一般的高。此时的村民心眼都很实在,谁对我好谁让我活命,我就敬着谁。
    商量了大半个时辰后,他们决定,每天晚上安排两队人巡视,每队三人,每个村子抽出一个壮劳力参与。幸亏他们三个村子挨得近,俨然一个村子。晚上巡视起来也不算太麻烦,其实见到吴家被抢,几个村子的村民心里都有这么个担心,指不定哪天自己家就遭了殃。现在家里的那点粮,可是全家的命根子啊,可不能有什么闪失。遂他们对这个安排都乐见其成,也没有丝毫推托。
    接下来几天,果然还是发生了两起抢粮事件,被抢的人家都是村边的,幸亏当时巡逻的村民就在附近,要不,就被那些家伙得手了。不过只抓到一个,另外一个见机溜了。被捉到的那人也是他们附近村子的良民,迫于生活的无奈才做了这种勾当。不过不管如何,做错了事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且他们也需要竖立威信,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一个警告,让他们歇了那个心思。遂被捉的那人被里正们让人绑在村口的树下,每天除了给水和树叶之外不给任何食物。
    或许是见到了偷抢东西被捉到的下场,或许是见三条村子防备严谨,至此后,都没有人敢来这几条村子偷粮抢粮。但罗云初他们几个村子却没有放下戒心。
    周墩迟仍旧借酒浇愁,青河县每天的死人数目仍在继续,也有不少人往邻县奔去,寻找一线生机。
    七月十二日,青河县的邻县-沣惠县发生农民暴乱,沣惠知县屁股尿流之际,将此情况上报当地知府。明州知府余光睿震怒,当天即请兵遣将将暴民镇压了下来,不服者都被当场斩杀。近两万暴民,经此之后人数只剩下一半。有不少人是在抵抗官府兵将之时被践踏至死。沣惠县暴民之乱太过蹊跷,引起余光睿的疑心,他放手一查,结果竟然是沣惠县的粮仓是空的,里面的粮食在去年年底之时就被沣惠知县趁高价卖个精光。
    得知了这一惊骇的结果,余光睿震惊之余便把眼光放到了其他县里,果然查出了许多猫腻。青河县的问题自然也瞒不住了,青河县里近两个月因饥饿而死去的人已上千,原本青河县也算是一个富饶之地,人口达到了一万八千人。如今一统计,方只剩下不到一万人,人员流失近半,当地的县衙要负起大半的责任。
    周墩迟提前私自开仓放粮的事也被余光睿知道了,自己治下的几个县接二连三的出问题,余光睿甭提有多恼火了。此时正是紧要关头,多少人盯着他屁股下的位子呢。他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来处理这些事的,偏这帮混蛋不给他长脸就罢了,还往他头上扣屎盆子!
    沣惠县暴民动乱的事是包不住的,陈庆功这个知县他不想保了,丢出去顶罪吧。青河县的问题,若捅了出来,他也能逃失察之罪。青河县,青河县的事得捂住!想到这个,余光睿别提多呕了,在这当口,他还不能收拾他们。不但不能收拾,还得帮他们擦屁股!若他治下的县有接二连三的破事上达天听,那便是他无能了!不过徐天明暂时不能动,不代表他收拾不了周墩迟那个小小的县丞!周墩迟这人,越权处理县务,还搞得一团糟,不可饶恕!
    青河县徐天明丁忧了,新知县的人选迟迟未决,如此一来,再加上沣惠县,他管辖的州内便空出了两个知县的名额,他无论如何也得拿到一个安排自己人下去!
    余光睿在书房内走来走去,突然,他被一封家书吸引了。听成之侄儿说,他有个翰林修撰的好友颇得圣上喜爱,而且本人也是青河县人,或许可以争取一下。余光睿越想越得计,当下便坐在书桌前,拿起笔来开始写信。
    七月二十,远在京城的当今接到各地的灾报,震怒无比。接下来,便是一拔官员被罢免。因此也突出了许多位置,等待有才之士填补。
    这些都和罗云初他们这些平民布衣无关,不过接下来,倒是传来了好消息。青河县县令已经确定了接任的人选,新任县令竟然是宋家三爷!伴随着他上任带来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当今免了他们青河县两年的赋税;另一个则是,当今从江南征调了一批粮食赈济明洲,他们青河县也有份儿。
    这两则消息随便哪一个放出来都足人振奋人心,何况是两个好消息同时落到青河县人民的头上?加上之前宋家以地换粮的事犹如昨日,加上人们手口相传,使他的威望空前的高昂。宋铭承虽尚未上任,却已被青河县人们打心底里接纳了。
    青河县的历史,至此展开了新的篇章。
    作者有话要说:短是短了点,将就吧。
    94、主政一方 ...
    沣惠县暴民暴乱,接着便是在官府镇压暴民之,有近万人在此次事件事死亡。消息传来之时,青河县人都很震惊,许多蠢蠢欲动的人都安静下来。古沙村及另外两个村子更是戒备森严。后来,伴随新新县令上任而来的两则好消息传开时,不少人流泪痛哭,等了那么久,挣扎了那么久,终于等来了这一刻。
    随后,由于明州死伤过多,朝廷又颁布了一条令法,所有无主的土地均由官府按当地人口重新分配,年岁十四以上的人都会分到一份土地。这一消息犹如久旱后的甘霖般,缓和了人们对土地的渴盼,因为青河县能活下来的人中八成都是无土地的。好事者忙将这一好消息奔走相告,初闻这一消息时,人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古沙村这三个村子,对宋家更是感恩在心,正是用土地和宋家换来的粮食,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得以坚持到现在。如今算了算青河县死去的人,指不定一家子又能分到三四亩地了。命活了,损失还不大,接下来两年又无需交纳赋税,甭提这些幸存者有多美了。遂在分得了土豆后,村民们仍尽心打理着从宋家那租种来的田地。就想多着点儿收成,自己和东家也能过个好年。
    “快看快看,新任县老爷回来了。”
    “哪呢?哪呢?”
    “是真的,县老爷过来了。”
    宋铭承回到古沙村时,受到了几个村村民的热烈欢迎。一群热情的村民簇拥着他往家里走去。
    这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人恭敬中带着浓浓的感激,上回他衣锦还乡之时不是这样的啊。后来他知道缘由后,对他的家人,特别是二哥二嫂,很是感激。这一路走来,二哥二嫂帮了他不少,可以说,他头上这顶乌纱帽有他们一半的功劳。他一介布衣进了翰林委实不易,不少人想揪他的小辫子拉他下马呢。他先前还担心家中亲人会仗着他的势欺侮他人呢,却没成想,家人非但没有拖他的后腿,还给他长脸了。这让他如何不感动?
    还没到大门,就看到他娘领着哥哥嫂嫂们伸长着脖子等他了,他忙迎了上去,握住他娘的手,“娘,我回来了。”
    “三郎,你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就好。”宋母高兴得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