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见各大臣均从自己负责的范围提出了教育科目,觉得有些偏狭,于是说道:“学识无非天、地、人三字,天文、地理、人和的知识都很重要,都要教,都要学。”
契知道舜帝的心事,只是笑了一笑,没有做声。
舜帝环视一眼众重臣,说了自己的想法:“人生在世,避免不了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神明的关系。道产生于天,用道者却是人。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圣人有圣人之道。天道的根本是阴与阳,地道的根本是柔与刚,人道的根本是仁与义,德与孝。道是修身的根本,因此,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伦道德、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公天下的政治道德、天地人和的宇宙道德都是人之必修。方才汝等所言皆有道理,就请大司徒会集‘八元’等,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设置课程的科目、内容和深浅吧。”
首辅四岳说道:“办学堂之道,论重要师长当属首选。为师者,道德人品第一,学问才识第二,故尔,择师当慎之又慎。”
帝舜说:“是的,我正要说。论做人,师长是学生之榜样,论学问,名师方出高徒。此外,尊师同样重要。师尊道重。师之不良,责任首先在在国家,在官员,故要慎重择师。”
众臣无不称是。
一段时间里,大司徒率领八元筹建学堂、研究科目和教材,聘选
先生。经过了认真权衡,报请舜帝同意,拟定先在帝都蒲坂开设两所
学堂示范,一所小学,设在帝都中心,专收儿童,跑通教。一所太学,
设在帝都郊外,专收有了学业基础的年龄大者。大司徒怕他们设在都
城内学习分心,所以把学校设在了郊外,学生读寄宿。
当契带着八元向舜帝汇报办学准备工作时,舜帝对契提出了另
一个想法:分别把太学和小学附设庠,太学称为上庠,小学称为下庠,庠者养也,舜帝说要把一些老人领到太学、小学里奉养起来,每年都举行一次养老典礼,给学生们做个孝悌示范,企望敬老、爱老、尊老、养老形成风气。
舜帝问:“你们以为我的想法如何?。
契说了一连串好字:“臣听说大荒海外,有年过四十而被杀之食肉者。”
舜帝说道:“这是背典忘宗,与禽兽无异!人生在世,有谁不
老?老者虽体衰力弱,但是年轻之时多有建树,经历事多、经验丰富、学识广博,是国之宝贵财富。国家必须把他们养起来,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契说道:“帝开一代养老之风,国之幸也!民之幸也!
舜帝说道:“我以为,老人可分为五类:一类是有封地爵位的朝贵,二类是其子孙为国效力死于非命者;三类是无爵,但曾为国效力者;四类是民间德高望众者;五类是庶人。对第一类,国家已给了优厚待遇,就不宜再到上庠享受奉养。对第二、三、四类老人,可以请到上庠,由国家奉养。对第五类老人,则请到下庠,同样由国家奉养。至于奉养老人的费用,你可以与弃商酌,可在国库中拨出谷米,专粮专用,在学堂边专修仓廪,另行存储。”
契说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话不假!”
学堂开学了。帝舜斋戒沐浴,率领群臣参加开学典礼,先到了太学。师生们摆队迎接,帝舜向各位师长一一行礼,然后进入校门。只见校园宽大,足可容数百学生。眼底下,绿树成荫,桃李成林,繁花满园。帝舜走进供奉着燧人、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仓颉圣像的厅堂,舜帝恭请各位先生先向先圣先贤行礼,先生们都不敢,舜帝说:“众位是先知先觉的先生,名分是师,也是宾。师为先,宾为重,虞舜岂能僭越?”众先生不好再推让。一时间,鼓乐声起,先生们一一行大礼毕,帝舜才率群臣行礼。之后是学生按分班次序行礼。礼毕,舜帝亲自把诸位老师请至上首,又让众学生们面对先生排列到下首行拜师礼。礼毕,众学生退下,帝舜又一一向各师长稽首行礼。
一切礼仪完毕,舜帝又对先生语重情长嘱托一番,然后离了太学,回到京都城里,参加小学开学典礼。一切礼仪皆如在太学。
转眼到了深秋,收获季节,春华秋实。叔献、季仲、伯虎、叔豹留守在京都蒲坂筹备养老大典。大司徒契带着仲勘、伯奋、仲熊、季狸到各州布置办学,调查了解四种属于奉养范围的老人情况。本着事分轻重缓急,奉养分期分批办理的原则,三个月过去,契等用车带着二十几个老人回到了蒲坂,其中有一个老者是三苗人,一个来自南蛮族,契把老人们分别带到上庠和下庠,交给了叔献,就去找舜帝报告情况。舜帝听说各州都办起了学堂,都用诗表达志向,用歌表达心声,以音乐陶冶性情,以五典之教和仁、礼、信、义、智以及孝悌理念修养道德情操,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
听说已经把第一批符合条件的老人接到了京都,舜帝说道:“可在已经找来的老人中,推出年事最高的八人来,其中年龄最高的三人就称之为‘三老’,年高且经历事情最多的五人则称为五更,待举行养老大典时,我要请他们坐在上首,亲自向他们鞠躬。”
契应声诺诺。
养老大典如期举行。
这一天正是九月初九,秋高气爽,桂花飘香。四岳、禹契、弃、皋陶、伯夷、夔、晏龙以及相关大臣众星捧月般簇拥着舜帝来到太学门前,几十个皓首庞眉,白须鲵齿的老人正在门前翘首等待。帝舜向诸老一一施礼,和颜悦色问询,而后走到苗蛮二老面前亲切问候。
太学操场上,供庆典用的宽阔平台披红挂彩,四周集聚了数以万计的民众。舜帝君臣在高台上面北坐定,“八元”把老人们一个个扶到圈定的平台上,“三老”面南坐定,“五更”面东坐定,其余诸老按年龄大小面西坐定。舜帝起身先给“三老”三鞠躬,再给“五更”三鞠躬,最后给其余老人三鞠躬,诸臣集体向诸老三鞠躬。礼毕,舜帝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三老”“五更”均有代表做了发言。
仪程毕,“八元”指挥着在每人面前设了一席,小桌上,按照年龄大小菜肴的数量不一样,年龄在九十以上的六道菜;八十至九十之间的五道菜;七十至八十之间的四道菜。帝舜和各大臣面前也各设了一席,席面上却只摆了四道菜。中间桌上摆放着整羊一只,炖熟的羊肉香气四溢,逗得四周围观民众“啧啧”咂嘴。帝尧脱去外衣,挽起袖子,亲自用刀将羊肉一小块一小块地割在盘中,又亲自一盘一盘按顺序端到“三老”“五更”和诸老面前,然后拿了酒壶,给每位老人斟上一杯酒,方才退回自己席上。帝舜先敬了老人们一杯酒,再跟众臣一道,陪老人们慢斟慢饮。
帝舜爱老尊老敬老的举动,感动得老人们个个热泪盈眶,围观的民众也被感动得不断唏嘘。
“三老”“五更”一同起身,举起杯中酒说道:“尧天舜日,恩泽四海啊!我等代表天下所有老人和将老之人,敬孝祖德圣舜帝,恭祝长春不老,国泰民安!”
舜帝起身回敬:“祝普天下老人寿比衡岳,国泰民安!”
一位三苗老人感激涕零,起身端起酒杯,手颤抖着说:“舜帝德加环宇,对三苗情深义重,小民代表苗蛮老人,敬圣天子一杯。”
舜帝再起身回敬。
酒宴毕,太学生一齐来拜见诸老,诸老对学子勉励一番。
自此之后,每年秋天的重阳,舜帝都要亲自到称之为上庠的太学和称之为下庠的小学慰问。有虞国里,敬老、养老蔚然成风。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第二十七章 1】
光阴似箭,不觉又到了巡狩之年。舜帝把朝中政事托付给四岳和禹主持,自己带了巫盐、伯夷、夔、晏龙及一些乐工、侍从去巡狩天下,敕封五岳。娥皇、女英也一并相随。
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舜帝东巡,羲仲跟禹率百官及百姓在京都东门恭送,黎民百姓自发结队送行。
舜一行逶迤东行,一路经过诸冯、历山、姚墟等地,不胜感慨。回想当年少年求学、河滨制陶、历山躬耕、雷泽渔鱼时的情景,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秦不虚、东不訾、黄土、石头、秦伯、石户农、务成昭先生等人的身影,
这次东巡,舜帝期望能够见到这些良师益友。
经过姚墟时候,队伍短暂停留,舜帝与娥皇、女英到母亲和后母坟上祭拜。在母亲和后母坟前摆上香烛、祭品、水酒,烧了不少纸钱。
抵达泰山时,东方各诸侯和部族之长已云集泰山迎驾,等候觐见天子。东天官羲仲,将舜一行安排到泰山下行宫下榻。
次日,舜帝在行宫举行朝觐典礼。各诸侯、酋长朝觐礼毕,帝舜开始审乐。审乐可以知政,舜帝巡狩,历来通过审乐,查看官元政绩,查看民俗民风。羲仲安排了两个代表献乐,一个献的叫皙阳,一个献的叫南阳,歌舞俱佳,舜帝甚为满意。
审乐结束,舜帝举行柴祭。他带领娥皇、女英、巫盐、伯夷、夔、晏龙、羲仲及众诸侯,酋长,燃起柴火牺牲。祭祀天地神祗和东方高山大川毕,舜帝宣读了封岳敕命:
有虞国帝虞舜,叩拜皇天后土:
巍巍高山诸神,福佑天下苍生。虞舜奉天封岳,
志在世事澄明。泰山是为东岳,岱宗雄虹万里。
叩拜——
这次东巡,东方诸侯、部落之长齐聚岱宗,舜帝根据一路考察情况,评鉴功过之后,进一步协调了春夏秋冬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进一步统一了十二音律: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阴、阳各六,阳六为律,以统气类物;阴六为吕,以旅阳宣气。阳六为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仲吕;一年十二个月,月月与律、吕对应。正月为寅,万物螾螾,律受太簇,簇而未出;二月为卯,茂茂然,律受夹钟,种始荚也;三月为辰,辰则振之,律受姑洗,陈去而新来;如此四月为已,律受仲吕;五月为午,律受蕤宾;六月为未,律受林钟,七月为申,律受夷则;八月为酉,律受南吕;九月为戌,律受无射;十月指亥,律受应钟;十一月为子,律受黄钟;十二月指丑,律受大旅;历法与音律对应,利于把握农时。此外,进一步统一了五度:一黍为一分,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进一步统一了五量:千二百黍为一仑,十仑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统一了五权:一仑为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担。
历法、音律、度量衡的进一步统一,人心更齐,黎民百姓对国家更有信心。
朝觐祭祀均已结束,舜帝安排伯夷与夔去访旧友,娥皇女英留在行宫休息,自己带了巫盐和晏龙径直到山中石洞来寻旧日好友石户农。三十年眨眼即过,舜帝始终没有忘记石户农 ,数年前,他曾约了北人王择来泰山寻访,没有得见,心里总是挂记,这次,抱着试一试的心里再次找到了石洞。
石洞外四根木柱依旧,其上覆盖的茅草是新换的,尚散发着野草的清香。一个年长女人坐在洞口干活,舜帝认得是石户农的妻子,便上前躬身行礼道:“老嫂子,多年不见,还认得我么?”
女人看了看,起身还礼说:“不认识,几位客官有事吗?”
舜帝说道:“我就是重华。石户农在家吗?”
女人粗手大脚,嗓子很大,指着远处山脚说道:“哪,就在那边整田,”
舜帝抬头远看,不远处一块地里,石户农正在埋头锄地。
帝舜大喜,急急与巫盐、晏龙走下山岗,老远就高声叫道:“石户兄,重华来看你了。”
石户农听说是重华,便定神打量。岁月流逝,都由青年变成了中年,体形有变,脸皮有变,脸轮廓却变化不大。石户农见果然是重华,大喜过望,说道:“重华兄,是你啊!”
帝舜上前就要拥抱,石户农见舜帝衣冠齐整,有些拘束,舜帝却无所顾忌地紧紧拥抱了石户农,说道:“三十多年不见,我好想你啊!”
石户农说:“一样,一样。久别重逢,真是难得。”
舜说:“数年前我曾邀北人亡泽专程来访,你带着妻子走了,没见着,真遗憾!”
石户农说:“散淡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