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也是《韶》、《武》并言。孔子喜欢古典音乐。西人常以“古典”称美希腊、罗马,但他们的古典音乐,其实并不古老,只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音乐。孔子时代,最有名的古典音乐有六种:一曰《云门》,为黄帝的音乐;二曰《咸池》,为唐尧的音乐;三曰《大韶》,为虞舜的音乐;四曰《大夏》,为夏禹的音乐;五曰《大濩》,为商汤的音乐;六曰《大武》,为周武王的音乐。六种音乐,孔子最喜欢《韶》,其次是《武》(《八佾》3.25)。他在齐国听《韶》乐,说“三月不知肉味”(《述而》7.14)。
这四条,都属于制礼作乐。
另外,孔子还补充说,有些坏东西,必须清除:
一是“放郑声”。“放”是驱逐,这里指清除;“郑声”是流行音乐,和雅乐相反。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是郑、宋、卫、齐等国的通俗音乐,特别是与男欢女爱有关的音乐(《礼记?乐记》),孔子的评价是“淫”。“淫”是银荡。古典音乐太高雅,老百姓听不懂也听不见,即使男欢女爱,也不是“淫”,君子听见的都是道德之音。流行音乐不一样,谁都心领神会,孔子讨厌,说这都是“淫”,不灭不行。
书包网
无为而治(3)
二是“远佞人”。“远”是躲避,“佞人”是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的人,孔子也讨厌,他的评价是“殆”。“殆”是危险。
过去有四句话,住美国房,开德国车,娶日本老婆,吃中国菜(异说多,不备举)。孔子说,历法是夏代的好,车子是商代的好,帽子是周代的好,音乐是古典的好,最好把不同时期的好捏一块儿。现在,中国的历法、车子、帽子已经全盘西化,音乐也被打得落花流水,中国自己的宝贝,或曰国粹,只剩中医、京剧、方术、武术、中国菜等不多几种了,还有就是中国话、中国字和中国人。但就连这些,也都是变了味的东西。(颜渊问为邦)
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和“近”,可以是时间上的,也可以是空间上的。此话已成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此与《子罕》9.18重。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见过谁能像好色一样好德。
司马迁说,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命孔子在后一辆车上跟着,招摇过市,然后孔子讲了这段话,因此去卫(《史记?孔子世家》)。但本篇第一章说,孔子去卫是因为灵公问陈。也许两个原因都有。这里的“已矣乎”是表示彻底绝望。如果司马迁的说法可靠,则这段话应在前493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位)也。”
“臧文仲”,即臧孙辰,已见《公冶长》5.18。
“立”,与“位”同源。
“柳下惠”,是鲁国的贤人。旧注都说,此人即《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和文公二年的展禽。展禽,名获字禽,排行为季,也叫展季。柳下,是以居于柳树下为号,古代邑里,往往以树而名。惠是谥。其官职是士师。士师管贵族狱讼。
臧文仲知柳下惠贤,却放着位子不给柳下惠,孔子骂他是“窃位者”。“窃位”即俗话说“占着茅坑不拉屎”。我们的很多教授都有退休恐惧症,就像有些当官的,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马上身心崩溃,甚至一命呜呼。他们常常找各种借口,赖着不走;不但不走,还嫉贤妒能,不是贴心人,绝不让位。这种人就是属于“窃位者”。(窃位者)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自厚”是“躬自厚责”的省言,和“薄责”相对。(远怨)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蔑)如之何也已矣!”
“末”,读蔑。
一往无前,也一往无后,不计代价,也不问后果,没头没脑,也没心没肺,这种人,你该拿他怎么办?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如之何)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这是讲小人扎堆的情况。
“小慧”,是小聪明。
“难矣哉”,是形容自己很难这样做。类似的感叹也见于《阳货》17.22。《阳货》17.22说,“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下棋都比这强。这段话与之非常接近。
孔子认为,对君子来说,整天扎堆聊天,飞短流长,言不及义,对他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现在,我们称为“单位”的地方,经常是这种气氛,唧唧喳喳,拉拉扯扯。我叫“小人国里尽朝晖”。(小人堆)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以义为质”,义是藏在心里的东西,属于质。质是内在的东西,他要把这样的东西展示给别人,不能张牙舞爪,一定要谦逊,叫“孙(逊)以出之”。而“礼以行之”,是把礼当做执行义和维护义的标准,怎么执行,怎么维护?靠的是信,说到做到。孔子认为,能做到这四点,才算君子。(君子)
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思想,即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参看《宪问》14.30。(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我在前面说过,孔子不是不要名,不是不怕别人不知道。人有生前之名和身后之名,他对名看得很重,特别是身后之名。孔子对利也不是不要,他对禄也看得很重。
我记得,杰克?伦敦说过,名和利,两样挑一样,他要利,如果有了利,他要名。现在的学术界,名,又臭又滥,所谓“名师”几乎和骂人差不多。虚名和实利,我宁肯选择利。(就怕死无闻)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只有“无欲”,才配称为“刚”(参看《公冶长》5.11)。“无欲”的意思不是清心寡欲,而是无求于人。朱注引杨氏说,把上面三章解释为意义关联的一组,如果是这样,这三章的意思就是:“不怕人不知”(15.19)、“就怕死无闻”(15.20)、“还得靠自己”(15.21)。(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而不争”,是自爱自尊,不与人争。
“群而不党”是合群,拿自己当普通人,甘当群众一分子,并不拉帮结派,搞小集团。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参看《述而》7.31的“君子不党”。
填表,“政治面目”栏,我填“群众”、“无党派”。我一直说,我就是“群而不党”。
但有人告我说,你别臭美了,“无党派人士”,就像“爱国人士”或“民主人士”,只是年纪一大把,享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才可以叫,你也配?你只是群众。
我有点糊涂,如果我这样的人既不属于“有党派人士”,也不属于“无党派人士”,我算什么东西?还有“爱国人士”和“民主人士”,我也不明白,难道还有“不爱国人士”或“不民主人士”吗?
群众当然是糊涂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举”和“废”相反,举是不废,废是不举。
人和言不同。好人可能说坏话,坏人可能说好话,同一个人的话也有好有坏,所以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当年新民学会的成员定期做自我批评,毛泽东说,他自己的毛病就是好以人废言,以言废人。
“不以言废人”和“不以言举人”还不太一样。“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言废人”,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孔子用一句话赠送子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属于恕道,也见于《颜渊》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同《子罕》9.7“吾不试,故艺”的“试”,这里指考察。
孔子自问自答说:我骂过谁?我夸过谁?骂谁,他没讲,怎么骂,不知道。夸谁,他说都是“有所试”,即经过亲自检验,有根有据,并非虚誉。他是夸必有据。
孔子是复古主义者,他认为上古三代就是靠这种人推行直道。(直道)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认为自己不懂的东西,最好留下来。他说,他还见过史官记录中的“阙文”。这种“阙文”留下来,是让后来者补正,就像自己有马,借给别人骑。他说这种精神,现在已经没有了。(阙疑)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反对“佞”,也反对“小不忍”,认为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一点小委屈都受不了,会扰乱大的部署,坏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对舆论抱怀疑态度,认为舆论全都说好,或全都说坏,反而可疑。我非常欣赏这种态度,参看《子路》13.24。(群众的评价,未必可靠)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标,不是帮助人出名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1)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但天下的错误很多,自己的错误很多,改起来很累。光自己的错误就改不过来。比如写文章,就是校过多少遍,也还出错。(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大戴礼?劝学》:“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而学也。’”《荀子?劝学》也有同样的话,但没有“孔子曰”。《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就是“思而不学则殆”。(终日思,不如须臾学)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人类社会,自有贫富分化,就有劳心劳力、治人治于人的矛盾,孔子看得很清楚。
人,越是土里刨食,越是饿肚子,不如读书有前途。孔子知道,即使饿着肚子读书,也没关系,只要把书读好,将来有官做,就有禄米,以前的亏空,也可以补回来。所以,他才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后世《劝学文》,“书中自有黄金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滥觞于此。孔子反对躬耕,讨厌种菜种庄稼,道理就在这里(他才不讲“耕读传家”)。他老人家觉得,种菜种庄稼,一是丢份儿,二是不划算。(君子忧道不忧贫)
15.33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不庄以莅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