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的长春,“原有的400家中小型工厂,不仅完全停工,而且厂房设备都已大部毁坏殆尽。””全市输电设备被毁三分之一左右。自来水净送水设备百分之七十被毁。煤气制造设备大部被毁。全部公共交通车辆。无一完好;部份有轨电车已被用作城防工事埋人土中”7。
    60军撤退到长春前,郑洞国飞去吉林传达撤退命令,特别指示务必将小丰满水电站彻底毁掉。果真如此,中国将失去一座最大的水电站,还有10多个县将变成泽国。共产党早已得知这个计划,全力宣传保护电站,发出警告:有胆敢破坏电站者,不论官兵,一律以战犯论处,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擒拿归案,决不宽宥!
    共产党也曾想炸毁小丰满。
    一位老人(老人并未说让隐去他的姓名)说:四平撤退前,我跟副师长去趟小丰满电站。那可真是个电的世界,取暖,仿饭,全用电,老百姓家也是电炉子,那人瞅看好像都带著电。土八路开了眼界,也心痛,舍不得。开头,管理人员以为我们是去保护电站的,挺热情。後来见我们问哪儿是要害。听出门道了,态度就变了,说“哪儿都是要害”。回去报告,上级又说不炸了,说早晚都是我们的。凭当时我们的技术力量,恐怕也不一定炸得了。
    1946年3月15h和16h,林彪有两封电报:
    中央东北局:
    南满苏军已撤,国民党已进占沈阳并继自关内增兵,估计其第三步行动将为占领南满工业粮食区,这一带我们无守住的充份把握,如和平後国民党亦将这一带划成他的,故无论和、战,这一带我皆难於保持,因此,我意利用战事期间在敌人将逼近时即将这一带全部煤矿与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爆炸破坏,将全部矿林淹没,只要一停电,矿里的水不能排出矿即被淹,非一年半以上不能修复,所以我建议立即着手准备大破坏。盼你们即考虑答覆。
    11、3、15、未时
    中央东北局:
    一、昨未电意见作废。
    二、我们拟不进行一般的破坏,只破坏无损於苏联利益和群众生活利益的军事工业部份,并只在尽量搬运後,对不能搬运运的部份进行破坏。以上意见望考虑覆电。
    三、为增加谈判政治资本,请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和平声明,如彼方继续进行内战,则东北矿山与工业有全部破坏的可能,其破坏责任应由战事挑拨者完全负青。
    林
    第二天,中央覆电:
    林并东北局:
    3、16、卯时林删电悉。关於南满工业区不论和战,我均不应有任何破坏。因为这将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并将在全国全世界留下长期破坏的影响。务望不要作此打算,并向有此思想的同志作坚定明确的解释。
    中央
    破坏鞍钢,中央军委是同意的。
    6月2日,箫华有封电报:
    林彭报军委:
    3、17鞍山制钢所各种熔炉共破坏十座,毁火车头十个变(发?)电所一座。
    立山至汤岗子段铁路均己破坏。
    肖
    冬
    破坏最严重的就是铁路。
    东北铁路最多,扒的也最多。除了松花江北,各线几乎没有未被扒过的。有些重要线段,扒过不下10次。中央军委几次推广东北扒铁路的经验。1947年10月21日,“军委”致电“”刘邓、陈栗、陈谢韩、徐滕薄、饶黎、张邓、谭许、聂箫刘、杨杨耿、彭张、王王、贺肃、李周”8,转发“东总介绍铁路大翻身的方法”9,用这种方法,“一连人每小时可翻六里路长”。
    用黑土地上老人的话讲:八路军那可真是“扒路军”呀!
    马克思说:“谁要想战胜敌人,他就不会去同敌人讨论战争的代价。”
    经济力量是战争的基础,不能占有它就摧毁它,反正不能让敌人利用它。
    战争本来就是破坏的艺术。
    日本撤退前破坏,“老大哥”进来大肆劫掠,接著是中国人枪打炮轰tnt炸。
    3年内战,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受到怎样的破坏?战後生产力处于一种甚麽样的水平?
    1948年5月10日,东北野战军後勤部副政委陈沂,在後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
    两年来我们的生产力比伪满时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比九一八以前恐怕也是如此。
    一位作家这样描写鞍钢:
    鞍钢解放,只剩下没法搬走的高炉壳了。……有些刚入厂的小青年,童心未退,休息的时候,还淘气地在厂子里追兔子,抓野鸡呢。那时候,高炉上虽然没长出高粱,但是蒿草没腰。白昼,蝎虎爬在炉壁上晒太阳;黄昏,乌鸦在卷扬机上聒噪;入夜,间或听到狼嚎。10残破的鞍钢,残破的黑土地,生产力又回到了“少帅”那个时代。
    共和国的黑土地,就从“少帅”时代起步。
    如果这场内战再打上3年,5年,黑土地会回复到甚麽年代?
    注释
    1《毛泽东军事文选》,492页。
    2沈阳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编(1986年8月5日):《辽沈战役期间沈阳、锦州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情况概述》(重新认定呈报材料),68页。
    3《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93页。
    4《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83、184、185页。
    5见1988年1月25日(参考消息):《还我一头牛!》。
    6“返乡拳”口诀是:一国,两制,三通,四流,六万(旅费),七天(签证〕,八件(三大件五小件礼物),九别(久别),十全(全家团圆)。
    7于径著:《长春的起源发展和变化》,35、36页,1987年6月,“长春市城市问题研讨会村料之二”。
    8即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良粟裕;晋冀鲁豫野战车4纵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韩钧;晋冀唇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副政委薄一波;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副政委黎玉;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司令员许世友;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副司令员萧克,副政委刘澜涛;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王王”、“贺箫”。“李周”不详。
    9电报全文如下:
    刘邓、陈粟、陈谢韩、徐滕薄、饶黎、张邓、谭许、聂肖刘、杨杨耿、彭张、王王、贺箫、李周:
    东总介绍铁路大翻身的方法如日下:
    (一)以百人左右为一队,几十个人也可以,携带粗绳廿根,结实木廾根(内一部份可用铁路上起道钉之铁起子)及一二十把铁锹洋镐。
    (二)第一步将铁路一边之两根铁轨连结之螺丝钉取掉(或毁棹),并取下结合处的两槐小铁板,只能截断一边铁轨,不应截断两边铁轨。
    (三)第二步从两根铁轨断开处,用工具将二、三十根枕木下的垫土刨空。
    (四)第三步,用粗绳隔一枕木,将铁轨和枕木交叉处捆结实(十几根绳子按次均捆上),然後以一部人用木(铁)棒将分离开的一面铁轨撬起来,同时用力拉绳子,使整个铁轨枕木翻个筋头,接著便很容易的往前。结果全部铁路都翻了筋头。
    (五)然後将枕木取下,堆集起来用火一烧,日前敌人修路极感头痛的是没有枕木,要从美国运枕木来,因此烧掉全部枕木,是重要的一着。
    (六)此法开始时较费力气,只要开头翻过,事後利用铁轨本身重量及压力,越翻越轻。据我们的经验一连人每小时可翻六里长,所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方法简单,动作迅速,破坏规模大,所费力量小,东北敌人十分怕铁路翻身。
    军委
    廿敬
    10徐光夫著:《高炉热浪十五年》。《新人新作选》,240、2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十四、中国,几点钟?
    本来,1945年就是胜利年。
    本来,和平的鸽子早就该起飞了,建设的号子早就该唱响了,振兴的步伐早就该迈开了。
    本来,此刻黑土地的雪应该是雪白雪白的。
    还用重复黑格尔的那句话吗?
    第36章 胜与负的10万个为什么
    成败论兵家
    日本和盟军在“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后,美国人说:“太平洋上的胜利是重大的技术胜利”,“是由于美国在金属、枪炮以及高超的技术方面全面彻底地压倒了日本”1。
    在中国,在黑土地,如果只是比较双方在“金属、枪炮以及高超的技术方面”的优劣,只能得出与既成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然还兵力的比较。四平保卫战前,国民党兵力始终少于共产党,却将共产党从山海关一直赶到松花江北。兵力占优势了,却走了下坡路。
    战争从来都是兵家竞技的舞台。
    在战争的天平上,智谋是个重要的砝码。
    前面已经写过了:凭人多打人算什么能耐?有本事咱们一对一地干?
    打了败仗的国军不服气。确实,8年抗战,他们经的战阵多,军事素质比土八路好。而且“较顽强,不容易缴枪,甚至一连打到七八个人也不缴枪,带着远征军、常胜军的骄傲态度”。还有“对居民纪律颇好”,“雇夫一般给钱”。
    同样,从廖耀湘到潘裕昆、李涛、李鸿、郑庭芨等等,8年抗战,攻守进退,打的正规战也多。从理论到实践,军事素质普遍比同一层次的共产党将领高。
    如果说士兵文化程度(特别是青年军207师等)也比共军士兵高,将军文化修养更高则是公认的。
    单纯比较自然情况,也不能说林彪就在杜聿明和卫立煌之上。同为黄埔生,林彪自平型关战役后基本就养伤了,杜聿明参加了抗战的全过程。平型关和昆仑关不能互换,让林彪指挥忻口战役和反攻缅甸,谁也不能断言会比卫立煌打得更好。战争不是武林竞技,上得台来,几个回合,三拳两脚,就见高下。
    但在黑土地3年悲哀的较量中,实实在在,林彪比他们都高明得多。
    锦州西部撤退,四平撤退,避开了国民党的锋锐,保存了实力,奠定了黑土地反攻的基础。身上长着虱子的林彪,军事家的精明和政治家的远见,在黑土地非同寻常的“万花筒”时期闪耀光芒。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毛泽东的爱将粉碎了蒋介石的爱将“先南后北”战略。机智的“黑土地之狐”更添狮子的威猛,连将杜聿明、陈诚和卫立煌三员大将挑落马下。
    即便是在开始反攻后,林彪若是个“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黑土地的主动权也是随时可能易手的。
    当时被称为“秋季战役”的辽沈战役,是中国这场内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没有辽沈大捷,毛泽东不会那么快就决定打淮海和平津战役。应该说,第一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打的。
    从出关的10万人,到进关的百万人大军,战争的轮子在黑土地上驰骋了3年,也在林彪的脑子里转动了3年。除了南下和攻锦州前并未造成任何后果的确曾活的“活思想”,还有什么?
    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拿破仑有滑铁卢,斯大林有卫国战争初期,毛泽东有什么?
    国民党则恰恰相反。
    抗战结束,蒋介石凭一纸契约,想从“共产邪恶”手中“接收东北”。一厢情愿不成,就将精锐调上去大打出手。虽然初战胜利,已成强弩之末,只有在遥远的黑土地上被动挨打了。
    辽沈战役,更是决心踌躇,进退失据。对于共产党出击方向,有见地,无定论。战役打响,只期望锦西得手,剃头匠挑子一头热。锦州一破,全线陷于被动,一个精锐兵团和一片丰腴的黑土地,顷刻间输个精光。
    中国人讲“胜者王侯败者贼”,又讲“不以成败论英雄”。发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号召,后来被赶到重庆去了的蒋介石,站在昆仑关的败走野人山的杜聿明,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