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之称;釉料纯净透明;要有绘画原料,氧化钴,且是在高温炉中一次烧就。
    青花也叫白地蓝花瓷,所以第一点,就是胎土一定要很洁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我们就发现过白陶,但当时的窑炉温度还不行。在唐代有如冰类雪的定窑和刑窑,但那时的白瓷纯度也不够,还有些泛黄。在宋代时,定窑的瓷器已经相当白了,但当时流行的青瓷,这东西那时候不时髦,官方看不上,你就成不了气候。
    青花瓷第一次大规模烧造是在元代,可能马背上的人喜欢蓝天白云吧,我们能看到的那个成吉思汉的肖像画,头带了一个白头巾,也不知道是不是头巾,反正是白的,刚好青花就是白底蓝花的,正好对他们的味口。
    元青花多数没有底款,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认为这些东西可能是明代的或是清代的。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一对花瓶,口下面写有文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美谨记。”
    至正是元顺帝妥灌帖睦尔的元号,他1333年到1367年在位,元号分别是元统,至元和至正,至正是1341到1367年的元号。这个东西明确的告诉我们元代就有青花瓷器的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元青花,马上就有一大批定为明清的瓷器被剥离出来。这个狗日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我一直没搞清楚它以前是干什么的,我们中国很多最精美的瓷器都在它们那里,还不是一个半个,有很多,汝窑就有很多在它们那里,有些还是孤品。
    元青花出名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个拍卖,第二个是说元青花300件。
    2005年,佳士德公司在伦敦拍卖,有一件元青花大罐,说它大也不很大,高不到三十公分,重也就十五公斤左右。这个东西当时的成交价是1400万英磅,加上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当时折成人民币约是两亿两千八百多万。当天就有人算了,这些钱按当天的国际牌价,能买两吨黄金,我有天没事儿也瞎算了一下,如果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长度算成十五公分的话,这些钱连起来是约是342公里,从这里能铺到广州,还能再铺回来,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价值连城!
    元青花因为很稀少,有人专门做过统计,牛津大学考古系有位蒋奇栖博士,估计也是个中国人。她在93到96年考察了很多博物馆后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元代青花瓷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好的重要的都不在中国,而在国外。”这是原文,后来元青花出名了,又有众多新器物被发现,鉴定时就有学者坚持这种说法,但是他们去年了原文中的那个“所知的”,于是很多真品元青花不被认可。
    有一年在中国民间元青花交流大会上,一位收藏者抱上了一个元青花大罐,但是学者们看都不细看,只说有专家说过“元青花只有三百件”,别的全是假的。这位收藏者也来火了,但是争不过,于是抄起一个东西就把这个罐子给砸了。专家们马上研究瓷片,看完之后长吁短叹:“这一下子就砸没了几千万呀!”
    我真的见过这样的专家,我有个朋友是博物馆的,有天我过去,她告诉我,说来了个学者,直接找她们馆长,说是写了一个论文,是否定汝窑是官窑器,根据是因为史料上载有一句话“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我当时笑了笑说:“你没问下他那些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里,大量的汝窑下面刻着的“奉化”两个字是说哪里?不是南宋时候德寿宫的奉化堂,是哪个平民家的大宅门儿啊?
    元青花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东西,它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我们很多瓷器都能看到,从粗糙到精致,从简单到成熟,但就是这个元青花,人们发现它时,它已经是个完全成熟的东西。我们常说一句话叫“邻家有女初长成”,就是一个邻居的小孩我们能看到她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但这个元青花就像我们走在路上撞到了一个人,一抬头发现原来是安吉丽娜-朱丽,最大的感觉除了惊叹他她的美丽之外,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姑娘们别说我色,要是你抬头看到刘德华,也是一样的哇哇叫。
    元青花珍贵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少,一个是漂亮。呵呵,这也是废话,哪个瓷器有这两点都珍贵。
    元青花的烧造是在景德镇,因为它的胎土配方在中国别处是非典型配方,它用的是“二元配方”,就是高岭土加瓷石,这种配方含氧化铝成份很高,成品胎质细腻洁白。它用的色料是氧化钴,但不是国产料,因为它是高铁低锰料,这种料我们国家是没有的,可能是元兵外出打仗时在哪儿抢的吧。用上好瓷土做成的瓷胎,用氧化钴做的色料绘成漂亮的画案,再罩上纯净洁白的釉料,在高温窑炉中一次入窑,就烧成了白底蓝花的漂亮瓷器,这就是元青花的工艺,也是所有青花瓷的工艺。
    元青花多大器,罐子,梅瓶,扁壶,执壶,玉壶春等等,更细点就是象耳瓶,双耳瓶,狮耳瓶,壶就是四系扁壶,凤头壶,执壶等,瓶还有带盖儿的,八方的,带座儿的,塔式的等等。
    元青花的绘画多绘龙凤,牡丹,海水,鱼藻,层次繁密但主次分明。
    元青花是个很粗犷豪迈的东西,从绘画到器型都能看到蒙古人的那种性格,每种文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我听一位收藏家好像这样说过:汉代是个奔放型的文化,唐代是个飘逸型的文化,宋代是个内敛型的文化,明代是个热烈型的文化,清代是华丽型的文化。掌握了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我们对文物的理解和判定是很好处的。
    元青花因为那一次轰动世界的拍卖,被人们称为“瓷中神话”。
    比较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件像样的元青花,更没上过手,所以不能给大家细说它的特点,下面呢,我们就说明代青花和各色彩瓷。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釉里红的一锤定音
    我们现在说的瓷器,以官窑为主,因为是官方烧造的瓷器,所以它们代表了当时瓷器的最高工艺和成就。明初时的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当时的江西景德镇开办了“御窑厂”,专门给皇宫生产瓷器,于是从那时开始彩瓷就真正的有了“官窑”一说。
    朱元璋是明代的第一个皇帝,他最喜欢的一种瓷器叫“釉里红”,为什么呢?他是开国国君,红是一种很喜庆的色彩,在开国前期他会努力去营造一种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国人是很喜欢红色的,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衣服就是红色,我们的春联,我们的中国结,大型活动的主色调,我们都会使用红色。所有美好的事情都称为“红事”,因为红色很艳丽,很隆重,很热烈。
    还有就是他本人也姓朱嘛,这个朱不太好听,但是古文中“朱”也表示“红色”,比方我们知道的朱砂,就是红色的。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很多不是不好听或是不太好看的东西都能用语言给它重新装饰一下。像我们说到成化斗彩中会说到“姹紫”,那个瓷器中的紫色十分暗淡,毫无光泽,很不好看,是一种很差的颜色,但是文人给字起名为“姹紫”,所以它一下就有了一个很美的含义。再比如说我们去吃川菜时,有道菜叫“毛血旺”,就要成份是肥肉和猪血,但是那个服务员一定会告诉你,这个东西叫“猪红”。中国的语言是很强大的,要是现在有人问你正在干什么,你说我在小说阅读网上看小说,那别人就感觉你很没品;你要是回答我正在坐着看书,哎!那你的档次一下子就上去啦!
    釉里红瓷器很多时期都有烧造,它应该是在元代开始创烧。但是最有名的就是洪武的釉里红瓷器,曾经有一个洪武釉里红玉壶春,拍卖的成交价大约是八千万人民币,这个高价更多是那个器物本身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像征意义。
    釉里红瓷器很好识别,它与青花的工艺几乎是一样的,只是绘画色料不同,青花用的是氧化钴,釉里红用的是氧化铜。钴高温下呈蓝色,铜高温下呈红色,我们在说钧瓷是也说过,钧瓷泛红就是因为它的釉料中加入了含有铜成份的孔雀石。但是釉里红是以绘画呈色,并不是以釉口呈色。
    铜在高温下很不稳定,温度过低呈褐色,温度过高就会挥发,能刚好的呈红色的温度约为1300度,这个温度要很精确,误差在正负五度的样子,高了就没了,低了就黑了。
    古代的窑炉不是现在的锅炉,没有那么多的感应器来监测炉内的温度,那时可能都没有温度计。这个1300度的温度要凭有经验的老师傅去掌控,怎么掌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用眼去看,去看炉火的颜色和器物发红时的颜色,在那个熊熊大火中去看出有没有达到这个温度,或是有没有超过了这个温度。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在1300度的温度中去看出十度的温差,让我们今天想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见过这样的工匠,但不是烧瓷器,而是打铁。
    我小时候老是去看村里的铁匠铺子,那里总有人在打锄头,因为他们每次总是叮叮当当的,我感觉很好玩。我每次看到的时候,他们都是两个人,一般是一个老的,一个年轻的,那个老的拿一个小锤子,那个年轻的抡着一个大锤子。我刚看时就注意,那个老的总是拿个小锤子往那个烧红的铁上轻轻一敲,那个年轻人就抡着大锤子使劲砸。我当时以为是老人没劲,所以用小锤子。后来看时间长了,我明白了,那个老人是师傅,他每次的打,只是给年轻人指示一个方位,告诉他下一锤应该打在哪里。一块铁要打很多次才能成为一个锄头,所以要也反复的入炉,那时的温度就是老爷在看炉,那个年轻人在拉风箱,他们也没有温度计,我注意到,那个老师傅就是在盯着那个炉火中的铁,看着它的颜色变化来估计它的温度变化。
    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艺人,比方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一锤定音”,这东西怎么来的呢?以前有唱戏的,有种打节奏的东西叫锣,一般是铜质的,很薄。很多人可能还有印像。那个东西在做的时候,也是由铁匠们用铜做出来的,主体部分都是由一般人或是徒弟们来做,最后中间的封口部分那一锤,一定是高手或是师傅来完成。这一锤子不仅宣布这个成品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决定这个锣最终的发音是否标准,这个锣的好与不好,都在这最后的一锤子上。打好这一锤,就是一个好锣,没打好,这个锣就瞎了,这最后的一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锤定音”。
    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的釉里红器物那个图案是黑褐色的,或是有些图案不完整,就是因为当时的火候没有调整好,所以才出现的这种情况。釉里红的半成品制作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烧造时对窑炉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以历代只有在很鼎盛的时期才会烧造这样的器物。像后面的永宣时期,清代的康乾盛世,才做过批量的釉里红瓷器,因为它是与青花一起产生的,所以就有人把这两个东西绘制在一起,于是有了个新名词“青花釉里红”。
    这种东西极好认,你能看得到就能识别的出来,所以我们不用详细的解释它的特点。它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个很罕见的种类,历史上的地位远远的高于今天,断代也简单,那些颜色不好看的普遍比好看的时间要早,再结合它的器形就能识别出它的年代,至于说文物的真伪鉴定,我们放在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因为鉴定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我们现在先学会“鉴”,知道什么东西是什么就行了,至于说“定”,那说要下一个结论了,这个我们最后说,怎么去定。
    朱元璋也做过青花,他用的料是元代青花的剩余料,器形与同时期的釉里红差不多。但那是那个色呀,也不怎么样,可能当时刚经过战乱,工人们的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原因。好的作品特点和元青花一样,色彩浓艳,有黑斑点,因为元青花的色料就是高铁低锰,呈色基本相同。
    洪武后是建文,但是那个小皇帝才做了四年,没什么瓷器上的成就。建文后就是永乐,我们这样能善战的永乐大帝,在艺术上同样伟大,他与他的孙子宣德皇帝在青花官窑瓷中的成就是最高的。他们中间夹了一个人,就是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但是他这一年继位,下一年就驾崩,所以也把他略去,这一时期的青花有个响亮的名字“永宣青花”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永宣瓷器1
    永宣青花在青花瓷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永宣青花在收藏领域也享誉甚高,是一种十分名贵的瓷器。
    永宣是两个皇帝,我们先说一下永乐。永乐就是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我们前面有说过永乐,他是造反攻下了南京,当了皇帝。在这之前他一直驻守在燕地,就是今天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