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
    蒋先生知道内情?
    他看着我吃惊的神情,笑了,说,﹁我就去了塞班岛!﹂
    蒋震是香港极受尊敬的实业家。一九二四年出生在山东河南交界的荷泽,
    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和千万个与他同时代的爱国青年一样,他也当了兵,从
    山东一路打到广州,部队溃散,他就随难民潮来到了香港。
    所有的苦工,他都做过,在码头上扛重物、在纱厂里打杂、在矿场里挖
    地。一九五八年,三十五岁的蒋震拿出仅有的两百港币,和朋友创设机器厂,
    发明了全世界第一部十盎司螺丝直射注塑机,奠定了他的实业王国。为了回馈
    乡土,他又成立基金会,专门扶植中国大陆的工业人才培训。
    蒋震说,要从调景岭说起,因为他也进了调景岭难民营。
    ﹁啊??﹂我看着他,﹁没想到。那——您原来属什么部队?打过什么战
    役?﹂__﹁整编十一师。打过很多仗,譬如南麻战役。﹂
    我看着这位极度朴实的霭霭长者,简直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一说﹁整编十一师﹂,一说﹁南麻战役﹂,我就知道他真正经历过了什
    么。我一时无法把﹁香港实业家蒋震﹂与胡琏将军的彪悍十一师和可怕的南麻
    血战做连接。
    一九四七年七月,整编十一师在山东南麻就地防守,广设防御工事,周围
    建筑了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子母地堡,纵横交错。解放军的名将陈毅和粟裕以五
    倍于国军的兵力主攻。激烈的炮火交织七天七夜,战役结束之后,解放军损失
    惨重,宣称一万四千人阵亡,国军方面则公布﹁歼灭﹂两万人,﹁生俘﹂三千
    人,自己牺牲了九千人。这是粟裕少有的挫败,从此役开始,解放军严肃地检
    讨应付国军子母地堡的作战策略。
    南麻七天战役结束,荒野中留下了三万个青年人的尸体。
    实业家蒋震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塞班岛的结业学员在空投任务前,每人发配的装备是:手枪、冲锋枪、弹
    药、发报电台、足够一月吃的干粮、人民币,然后就被飞机秘密地送到某一个
    省的山区,跳下去。
    有的人,降落伞没打开,当场摔死。大部分的人,一落地就被当地的居民
    给绑起来,送去枪毙。
    我看看蒋震——他如果被空投到山东,怎会今天坐在我面前,后面是一片
    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景?
    蒋震笑了,他看出我眼睛里有一百个疑问。
    ﹁我一直以为﹃自由中国运动﹄是个爱国的运动,也不知道后面有美国中
    情局,﹂他笑着说,﹁轮到我要被空投的时候,韩战打完了,这个空投计划,
    也叫停了。我差一点点就上了飞机。﹂
    啊??原来韩战还决定了蒋震的一生。
    有一种人,愈是在风雨如晦的时候,心灵愈是宁静。他能穿透所有的混乱
    和颠倒,找到最核心的价值,然后就笃定地坚持。在大动荡、大离乱中,钱穆
    流浪到香港,站在一九四九年的街头,看见满街都是露宿的、不知何去何从的
    少年。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开创了新亚书院。
    每晚从外面回到九龙深水埗的新亚书院克难破楼前,钱穆很难上楼,因为
    骑楼下、楼阶上,全是蜷着睡觉的人。新亚的青年学生,也蒙头睡在走廊上。
    在睡着的人与人之间,钱穆小心翼翼地寻找可以踩脚的空隙。
    学生交不起学费,老师买不起食物,学生和老师就拚命写稿挣钱。当时的学生中,有一个特别聪颖沉着的,叫余英时。二○○六年得到美国克鲁格人文
    与社会终身成就奖时,余英时追忆一九四九年的新亚书院,特别记得,为了生
    活,他自己十几岁就开始写稿,创办新亚书院的恩师钱穆,也拚命写稿,﹁龚
    定庵所谓﹃著书都为稻粱谋﹄。﹂余英时笑说。26
    每一个香港人都有一个故事。那辗转流离的一代,自己历尽艰辛,但总是
    想方设法在动荡中找到一个给孩子避风遮雨的地方。
    于是你就有像梁安妮这样的发现。安妮是香港公关界
    的﹁大姊大﹂,我问她的﹁来历﹂;她能说的,不多,但
    是,慢点,父亲好像有一个日记本,我回去找找。
    她找到了,手写的,从出生到一九四九来港,是一个
    完整的回顾和纪录。安妮一夜读完,无比地震动;父亲过
    世二十五年之后,她才知道父亲的一生,他如何亲身经历
    抗战中的桂林大轰炸,他如何飞越喜马拉雅山参与了中国
    远征军的对日战争。
    在香港,程介明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为有名的教育理
    论专家,但是他清楚地记得﹁流离﹂的感觉。即使年纪很小,他看得出父亲在为养家挣扎,他记得,父亲终于找到工作,第一天工资是
    七分钱。房子每搬一次,他和弟弟就要换一个学校。而房子,总是愈搬愈小,
    愈住愈远,上学的路,愈走愈长。
    我和程爸爸说话,谈他的一九四九。老人家讲到当年的艰辛,稍稍顿了一
    下,说,﹁介明这孩子很小就懂事,很体贴。﹂
    小孩子懂事、体贴,其实就是苦难让人早熟的意思吧。程爸爸语气中充满
    心疼。
    上海出生的徐立之,记得一个小阁楼,在一个狭窄的﹁士多﹂︵store︶小
    店铺上面,全家人就挤在这样一个无法动弹的阁楼里。后来生活实在太困难
    了,母亲只好带着小妹重新回到当初离开的大陆老家,因为那里生活开支比较
    小;相依为命的一家人,活生生被现实拆散。
    立之的父亲,在﹁保险公司上班﹂,其实就是﹁失业﹂的意思。
    ﹁那,父亲本来做什么呢?﹂我问立之。
    他犹疑了一下,说,﹁原来家境极好,父亲的毛笔小楷在浙江杭州很有
    名,所以蒋介石一九四八年修的家谱是他亲手抄写的。﹂
    我飞去加州,到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像小学生一样坐在一群皓首穷经的历史学家后面,看刚刚开放的蒋介石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日记。极端重视家谱
    的蒋介石,在东北和徐蚌会战最惨烈、国事蜩螗的时候,仍旧在日记中不断追
    踪家谱修谱进度;徐立之父亲的名字,真的在日记里出现。
    所以在四九年后的香港,你可能在九龙街头遇见踽踽独行的钱穆,你也可
    能在浅水湾的海边,碰见四岁的徐立之和爸爸在海滩上玩沙。再怎么穷,水和
    沙是上帝送的。这个﹁士多﹂小阁楼上长大的孩子,也上了钱穆创办的新亚书
    院,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分子遗传学家,回到香港来,做了香港大学校长。
    二○○九年了,上环老区还是有些小阁楼,就在狭窄的﹁士多﹂上;每次
    经过,我还忍不住多看两眼,想起钱穆在一九四九年为新亚书院所写的校歌: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灵,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
    ??
    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第 三 部
    在一张地图上,和你一起长大
    24
    我的名字叫台生
    我的名字里有个﹁台﹂字,你知道,﹁台湾﹂的﹁台﹂。
    我们华人凡是名字带着地名的,它像个胎记一样烙在你身上,泄漏你的底
    细。当初给你命名的父母,只是单纯地想以你的名字来纪念他们落脚,一不小
    心生了你的地方,但是你长大以后,人们低头一看你的名片,就知道:你不是
    本地人,因为本地人,在这里生生世世过日子,一切理所当然、不言而喻,没
    理由在这地方特别留个记号说,﹁来此一游﹂。纪念你的出生地,就代表它是
    一件超出原来轨道、不同寻常的事情。
    在我的同辈人里,你会碰到不少女孩叫﹁丽台﹂或﹁台丽﹂,不少男孩叫
    ﹁利台﹂或﹁台利﹂,更多的,就直接叫﹁台生﹂。这﹁台﹂字一亮出来,你
    就猜出了他一半的身世:他的父母,多半是一九四九年中国内战中,陆陆续续
    流浪到这个岛上的外地人。婴儿的哭声,听起来像雨后水沟里牛蛙的鸣声。那
    做父亲的,把﹁台﹂字整整齐齐用黑墨写在红纸上,你可以想象那命名和写字
    的手,在一个勉强遮雨的陋屋里,门外兵荒马乱,一片仓皇,写下﹁台﹂字,
    既透露了一路颠沛流离的困顿,也表达了对暂时安定的渴求。
    如果你在台北搭出租车,一定要留意一下司机的名字。有一回,碰见一个
    ﹁赵港生﹂。哎呀,﹁港生﹂,你怎么会跑到台湾来开车呢?
    只要你开口问,他就给你一个流离图。港生的父母在一九四九的大动乱
    中,从滇缅丛林里走了一个礼拜不见天日的山路,流亡到香港,被香港政府送
    到调景岭难民营去,他就出生在荒山上那a字形盖着油布的破棚里,因此叫
    ﹁港生﹂,两年以后来到台湾,弟弟出生了,就叫﹁台生﹂。
    你知道香港影星成龙的本名是什么吗?如果我告诉你,他叫﹁陈港生﹂,
    你可以猜到他身世的最初吗?稍微打听一下,你就会知道,他的父亲房道龙,
    在战乱的一九四七年只身离开了安徽和县沈巷镇的老家,留下了妻子儿女,辗
    转流离到香港,改名换姓之外,另外成立家庭,生下的男婴取名﹁港生﹂。
    和他安徽妻儿的那一边,这是一个生离死别的悲剧,和成龙这一边,这是
    个患难兴邦的传奇。
    今天我从台北的青岛东路到太原路,碰到的司机,名牌上写的是﹁问中
    原﹂。
    ﹁问中原﹂?
    飞力普,中原,是一个地区,指的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它更是一个概念,
    指的是中国的文化和统治政权。姓﹁问﹂名﹁中原﹂,激发的想象就是一个气
    势万千、跃马中原的光复图腾。他的父母是江苏高邮人,在洪水般的人潮乱流
    中挤上了船,渡海来到高雄,孩子在港口就落地了。取名﹁中原﹂,父母把重
    新收复故土的悲壮期待,织进了小小孩儿的名字里。
    在台北街头,你只要有一点好奇和放肆,开口敢问,一问就是一个波澜涌
    动的时代传记。战后这一代﹁台生﹂,你几乎可以说,整个人就是一枚会走路
    的私章,是一本半打开的历史地理课本。
    我这﹁台妹﹂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叫做﹁台北﹂,更绝了,它是一张大大
    摊开的中国历史地图。地图有多大?横走十六公里,直走十七公里,就是一张
    两百七十二平方公里大的地图。
    为什么称它﹁历史地图﹂?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欧洲全图,就是
    一张﹁历史地图﹂,它里头的﹁奥匈帝国﹂,现在没有了。台北城这张街道大
    地图上的中华民国,是一个时钟停摆在一九四九年的历史地图。
    你把街道图打开,靠过来,跟我一起看:
    以南北向的中山路、东西向的忠孝路画出一个大的十字坐标,分出上下左
    右四大块,那么左上那一区的街道,都以中国地理上的西北城市为名,左下一
    块,就是中国的西南;右上那一区,是东北,右下,是东南。所以如果你熟悉
    中国地理,找﹁成都路﹂、﹁贵阳路﹂、﹁柳州街﹂吗?往西南去吧。找﹁吉林__路﹂、﹁辽宁路﹂、﹁长春路﹂吗?一定在东北角。要去宁波街、绍兴路吗?你
    绝对不会往﹁西藏路﹂那头去看。﹁凉州街﹂、﹁哈密街﹂、﹁兰州路﹂、﹁迪
    化街﹂,嘿,猜猜看他们在哪里?
    对国民党的统治有反感的人,说,你看,打仗打败了,逃到这个岛上,便
    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