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东西充满渴望,而且高度地一致,那并不是小提琴的声音,而是体育运动。”这个句中的“孩子”可以理解为男性器,“小提琴”可理解为女性器,而“运动”则可理解为性行为。诸如此类的隐喻涉及到几乎每个句子,什么“汽车”呀、“手柄”呀、“树桩”呀,什么“水”呀、“雪”呀、“溪流”呀等不胜枚举,都是在比喻人体的某个器官或人体内的泄出物,而它们到底为何物就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解构、去领悟了。难怪西方有评论说:《情欲》中的每一个句子都需要解释。此外,耶利内克《情欲》中的语言结构很随意,不拘泥于德语语法的规范,常常缺这少那,再加上其隐喻特点,无疑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耶利内克所描述的都是一些不受同情和怜悯的、毫无感情和不和谐的性世界,其行为的背景为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而且日常的性变态生活都是与冬天的大雪紧密联系在一起。耶利内克把人类普遍共有的xing爱情欲放在现代社会的大框架下来认识来解构,写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有的社会意义,而且在表达艺术上突破和发展了历史上众多情爱小说的套路和形式,实描与幻觉兼容,高雅与粗俗并举,达到较高的成就。许多地方令人感到,读耶利内克,宛如读劳伦斯,说她似女劳伦斯也不为过。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的作品具有特别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在世界文坛上奇葩异放,受到国际的公认。
不过,情欲、肉欲毕竟不同于爱情。塞万提斯说:“情欲只求取乐,欢乐之后,所谓爱情就完了。这是天然的分界线,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无限无量的。”小说《情欲》反映的种种情欲几乎无不打下社会扭曲、人性恶化的深深烙印,它提供给我们的只不过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病态和研究西方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的艺术创作的一面镜子、一个标本。我们的读者不可能去认同书中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小说《情欲》最初发表于1989年,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之一,迄今已发行了9版,被翻译成英、法、荷、意、西、葡、希、土、日、丹麦、瑞典、立陶宛等多种文字。本书根据2004年1月德文版第9版译出。
由于水平所限,解构很不到位,理解难免出错,不尽如人意之处,诚请不吝赐教。(许宽华)
2005年1月3日于武汉
(本文为《情欲》中译本前言)
耶利内克文集:北京硕良文化发展公司策划,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情欲》[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许宽华 黄玉云 译 元
《啊!荒野》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莫光华 译 元
《贪婪》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杜新华 吴裕康 译 元
《魂断阿尔卑斯山》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曾棋明等 译 冯亚琳 校 元
《“钢琴教师”耶利内克》 钱定平著 [奥地利] 乌利希.缪勒、施密特 作序 元
反涩情畅销书耶里内克文集之《情欲》
《情欲》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许宽华 黄玉云 译 20:00元
——挑战阅读的反涩情畅销书
她的作品也许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阴暗图景,但她并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从她的诅咒中浸溢出来的是失去希望而引发诽谤的快活性格,一个黑色太阳的光。——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自从艾滋病传入最后一条阿尔卑斯山谷,“传染那些在爱情上喜新厌旧的人”,书中这位厂长就不得不放弃嫖妓和更换配偶,又回来享用他的妻子盖尔蒂。盖尔蒂想要逃脱那些性攻击,那种马上就要莋爱的例行的、无聊的、要命的重复。她经常下落不明,有时喝醉酒后到了警察局。她身为母亲不能正常地过她的性生活;母爱和性欲互相抑制。在苦闷逃亡中她偶然结识大学生米夏埃尔,把真诚的爱献给他,这个她心中的青春偶像却极尽骗子之能事,诱奸和侮辱了她。
小说问世时曾因涉及涩情引起非议,经过争论,舆论认同它是一部有独特价值的反涩情的讽刺作品。德国《明镜》周刊指出:“《情欲》玩弄文字游戏,但造诣极高,在荒诞中见出清醒、准确,可以当作一部讽刺滑稽作品来读。它通过句子的节奏,通过重复,使始终可以支配的妻子和总是性欲旺盛的丈夫显得滑稽可笑,而用男人的想象和男人的语言来作出结算。”
《法兰克福评论》说:“耶利内克的激烈的反淫秽作品《情欲》已经成为畅销书,因为在当代德语文学中,眼下还没有一种在语言和才智上可以与之比美的阅读挑战。”
《南德意志报》的评论作者从书中“咄咄逼人的不雅和无情”,感到“处在当代德语文学之上的孤独的高峰上”,赞扬作家“改写了愚蠢好色的语言,并且坚决地继续推进为荒诞和喜剧”。
译者简介:
许宽华,1953年1月生。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德文系教授。曾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专家、教授。翻译出版近100万字小说、电视剧和论文。主要学术成果有编著:《西方七国知识词典》、《现代实用德语语法》、《大学德语》;译著:《卡夫卡传》、《德国佬上前线》、《拿破仑身边的女人》;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译文20余篇。
黄玉云,女,1954年9月12 日生,武汉科技大学德语副教授,主要成果有译著《玉龙图章》等。
一场畸恋:耶里内克文集之《啊荒野》
《啊!荒野》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莫光华 译 元
——一场荒野畸恋,一出自然悲剧
耶利内克会轻轻地敲打语言,就像一位医生轻轻敲打病人的胸口——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本书由三个相互嵌套,彼此缠绕,互为参照的漫画式中篇小说组成,可以称之为“荒野三部曲”,并可看作以英俊健壮的青年伐木工埃里希的悲惨命运为“潜在线索”的畸恋小说。文盲埃里希戕害自然,荼毒生灵,又被人欺骗利用,受尽凌辱剥削。这个粗野、麻木、猥琐的兽奸者,同时为两个出类拔萃的女人——著名哲学家情妇、诗人艾希霍尔茨(疑似作者本人)和德国康采恩奥地利总代理、无名无姓的女经理及森林大亨所“追求”和“需要”,成为她们的“自慰品”。埃里希被选中充当“性助理”,陪同女经理上阿尔卑斯山猎场,由于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黑暗勾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像动物一样遭到猎杀。
作品揭露了那些阴险、伪善、自私的政客和大资本家的嘴脸,咒骂那些受人利用的所谓“自然保护主义者”的恶劣行径,强调要保护的不是人化的自然,而是原初的荒野,令人敬畏的自然状态。书中还把奥地利和德国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丑恶面骂得体无完肤。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率直本真、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她那无与伦比的语言想象力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瑞士《新苏黎世报》盛赞“本书作者是一位喜欢实验的语言艺术家,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与她相比,许多女作家无异于正在习作的中学生。”
译者简介:
莫光华, 1972生。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讲师,硕士,四川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曾在全国德语文学翻译比赛中获奖,并获歌德奖学金,赴德国研修。译有《什么是智力》、《德国行政诉讼法》、《橙色女孩》。合译《赫尔巴文集·哲学卷》、《施托姆文集》、《康德与启蒙》、《荷尔德林的新神话》。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钱色:耶里内克文集之《贪婪》
《贪婪》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杜新华 吴裕康 译 28:00元
——集侦探、消遣和情爱于一体
作者并不撬开地板,却是在草皮底下,如同观察昆虫一般观察她的小说人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乡村警察库尔特-雅尼什——“一个仪表堂堂和表面轻松愉快的男子”很讨女人们的喜欢。他钱色两贪,看中了单身女人的地产,就像着了魔似的要连人带财弄到手。作为警察他知道从哪儿物色牺牲品,常常在公路边随时掏出圆珠笔来记下女人的车牌号码和地址。第一个受害者是个中年妇女,她从城里迁来农村,是为独自在大自然中排遣孤寂——一个对生活感到失望的女人,根本不是警察的对手。因为警察使得她在xing爱上百依百顺,从而觊觎了她的房子。而后是一个还不满十六岁的姑娘,也迷恋上这个男人,因为有可能危及他的计划,他便杀死了她。当她的尸体在湖中发现后,那个年长的情人产生了怀疑,猜到了这个警察的秘密……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轻松地把侦探故事、涩情文字和消遣小说拼合成一个开心游戏。一位讲述者经常出现在事件中。作者借他的口冷嘲热讽地说:“人家经常指责我,说我傻乎乎地站在那儿,在我的人物立起来之前就让他们倒下了。”
小说关于钱色的主题不止源于一个小人物,而更为注目的是那些占统治地位者的无节制的“贪婪”。
译者简介:
杜新华,1971年4月生于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现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主要译著有《尘世的爱神》、《雨的故事》等。
吴裕康,1949年9月生,北京人,1967年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中学英语教师。1985年起从事出版工作,任漓江出版社译文编辑室主任多年。编辑及参与编辑“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多种有影响的图书。主要译著有《明娜》、《磨坊》、《西方艺术风格词典》、《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等。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耶里内克文集之《魂断阿尔卑斯山》
《魂断阿尔卑斯山》 [奥地利]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著 曾祺明 等译 冯亚琳 校 15:00元
—— 颠覆戏剧传统的可读散文
耶利内克的剧本其实并非戏剧,而是“要讲出来的文字”,已经从戏剧角色的暴政之下解放出来。导演们惊诧莫名,发现她交给他们的简直就是解放戏剧的宣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魂断阿尔卑斯山》以2000年10月11日奥地利境内一列火车失火,造成150人死亡的世界大惨案为背景。作者让当时的遇难者复活,和救援人员一起登台,表达他们对生与死的看法,从而鞭笞了技术万能论和竞技运动的盲目冒险,指出人对自然的掠夺和藐视必将招致难以挽回的灾难。
本书还收入了作者其他5个颠覆戏剧传统的可读的散文剧。
译者简介:
冯亚琳:1952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7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法德系。1982年至1985年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日尔曼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校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德语系主任;长期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著多部。书包网
旁观者清:《“钢琴教师”耶利内克》
《“钢琴教师”耶利内克》 钱定平 著 [奥地利] 乌利希·缪勒、施密特 作 序 16:00元
—— 一架特立独行的钢琴
如果说文学的定义是从不屈从于任何东西,那么你是我们时代一尊最为真实的代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为什么能在大师巨匠中脱颖而出,荣登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宝座?他的作品为什么引起广泛关注和诸多争议并得到高度评价?本书在中国首次全译出瑞典科学院常任秘书恩达尔教授的颁奖词和耶利内克的长篇讲话:《旁观者清》。
作家、翻译家、德国奥地利研究家钱定平根据所得资料为我国读者生动勾勒了耶利内克特立独行的风格和作品的魅力所在,对其代表作《钢琴教师》的内蕴、脉络和语言、音色、心理分析与意象运用做了梳理和阐发。奥地利学者缪勒、施密特为本书作序。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