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7、风虫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9、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10、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11、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12、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13、目涩有翳。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14、五劳七伤,房事衰弱。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石南释名 风药。
气味 (叶)辛、苦、平、有毒。
主治1、鼠瘘不合。用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蘖、雌黄、等分为末,每天敷患处两次。
2、小儿通睛(小儿误跌或头脑受伤,致使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用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至七个,共研为末。每次吹少许入鼻中,一天三次。内服牛黄平肝的药物,此方名“石南散”。
牡荆释名 黄荆、小荆、楚。
气味 实:苦、温、无毒。
叶:苦、寒、无毒。
根:甘、若、平、无毒。
茎:甘、平、无毒。
主治1、白带下。用牡荆子炒焦为末,饮服。
2、小肠疝气。用牡荆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开,乘热饮服。甚效。
3、湿痰白浊。用牡荆子炒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4、耳聋。用牡荆子泡酒常饮。
叶:1、九窍出血。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
2、小便尿血。治方同上。
3、腰脚风湿。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
根:各上风疾。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
茎:灼疮发热,风牙痛。青盲内障。
荆沥:1、中风口噤。服荆沥,每次一升。
2、头风头痛。用日取荆沥饮服。
3、喉痹疮肿。取荆沥细细咽服。或以荆一把,水煎服。
4、心虚惊悸,形容枯瘦。用荆沥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5、赤白痢。久不愈。用荆沥饮服,每日五合。
6、疮癣。用荆沥涂搽。
紫荆释名 紫珠。皮名肉红、内消。
气味 (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1、痈疽发背,肿毒流注。用紫荆皮(炒)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术一两、木蜡(炒)一两,共研为末,用葱汤调热敷涂患处,疮不甚热煮,用酒调敷;痛得厉害或筋不能伸,药中再加乳香。
2、鹤膝风。用紫荆皮,水煎。饭前服。
3、痔疮肿痛。用紫荆皮、水煎,饭前服。
4、产后诸淋。用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
木槿释名 榇、日及、朝开暮落花、藩篱草、花奴玉蒸。
气味 甘、平、滑、无毒。
主治1、赤白逅眄。用槿皮二两,切细,用白酒一碗半,煎成一碗,空心服。
2、头面钱癣。用槿树皮研为末,醋调匀,隔水煮成膏敷涂患处。
3、牛皮癣。用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锉细),放在水二碗中浸露七宿,取出加轻粉少许,共研为末涂癣。有臭流出即愈。
4、痔疮肿痛。用木槿皮或叶煎汤先熏后洗。
5、大肠脱肛。用木槿根煎汤,先熏洗后,以白矾、五倍子调敷。
6、噤口痢。用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煎面饼二个,蘸末吃下。
7、风痰逆。用木槿花晒干,焙过,研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服,开水送下。白花更好。
8、黄水脓疮。用木槿子烧存性,调猪骨髓涂搽。
木芙蓉释名 地芙蓉、木莲、华木、桦木、拒霜。
气味 (叶并花)微辛、平、无毒。
主治1、赤眼肿痛。用木芙蓉叶研为末,水调匀贴太阳穴中“清凉膏”。
2、月经不止。用木芙蓉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3、偏坠作痛。用木芙蓉叶、黄蘖各二钱,共研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其痛自止。
4、痈疽肿毒辣。用木芙蓉叶(研末)、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匀涂患处四围。
5、头上癞疮。用木芙蓉根皮研为末,香油调涂。涂前以松毛、柳枝煎汤,洗净患处。
6、汤火灼疮。用木芙蓉花研末,调油敷涂。有奇效。
7、一切疮肿。用木芙蓉叶、菊花叶一起煎不,频频熏洗。
接骨木释名 续骨木、木蒴。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1、折上伤筋骨。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自然铜各一两,共研为末,化黄蜡四两,投药末搅匀,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若只是伤损,以酒化服一丸即可;若碎折筋骨,则先用化药敷贴,然后内服。
2、产后血晕。用接骨木碎块一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分次服下。
茯苓释名 茯灵、茯兔、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茯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1、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2、虚滑遗精。用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加盐二钱,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酒送下。
3、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妇人白带)。用白茯苓(去皮)四两,挖空一处,填入猪苓四钱半,煮开多次人,取出晒干,去掉猪苓,研为末,化黄蜡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4、小便频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
焙干,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小便淋沥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成膏调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6、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木瓜汤送下。
7、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8、突然耳聋。用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茶汤送下。
9、痔漏。用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在石臼中捣成一块,酒浸数日,取出,放入木笼蒸熟,晒干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10、水肿尿涩。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每日饮服。有效为止。
琥珀释名 江珠。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1、镇心明目,止血生肌。用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五分,一起熬捣为散。每服二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有特颜色。此方名“琥珀散”。
2、症瘕气块,产后血晕。治方同上3、初生婴称惊阐。用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共研为末,以猪乳调二、三分涂入口中。又方:用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共研为末,以麦门冬汤调二、三分送服。
4、小便淋沥。用琥珀末二钱、麝香少许,开水或萱草煎汤送服。年老和体虚的人,可用人参汤送服。亦可加蜜调末做成丸子。用赤茯苓汤送下。
5、不便尿血。用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送下。
6、坠跌旅伴血。刮取琥青天屑。用酒送服一匙,或加蒲黄亦可。一天服四、五次。
猪苓释名 地乌桃。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1、镇心明目,止血生肌。用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五分,一起熬捣为散。每服二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有特颜色。此方名“琥珀散”。
2、症瘕气块,产后血晕。治方同上3、初生婴称惊阐。用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共研为末,以猪乳调二、三分涂入口中。又方:用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共研为末,以麦门冬汤调二、三分送服。
4、小便淋沥。用琥珀末二钱、麝香少许,开水或萱草煎汤送服。年老和体虚的人,可用人参汤送服。亦可加蜜调末做成丸子。用赤茯苓汤送下。
5、不便尿血。用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送下。
6、坠跌旅伴血。刮取琥青天屑。用酒送服一匙,或加蒲黄亦可。一天服四、五次。
雷丸释名 雷实、雷矢、竹苓。
气味 苦、寒、有小毒辣。
主治1、下寸白虫(绦虫)。和雷丸,水浸,去皮,切细,焙为末。五更时,吃炙肉少许,随即以稀粥送服药末一匙,上半月服药,效果轻好。
2、小儿出汗,有热。用雷丸四两,研为末,加粉半斤,拌匀扑身上。
桑上寄生
释名 寄屑、寓木、宛童、鸢。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1、膈气。用生桑寄生捣汁一碗服2、胎动腹痛。用桑寄生一两半、阿胶(炒)半两、艾叶半两,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去渣温服。去艾叶亦可。
3、毒痢脓血。脉搏弱。用桑寄生二两,防风、川芎各二钱半、炙甘草三钱,共研为末。加水一碗,煎至八成。连渣服下。
4、下血后元所虚乏、腰膝无力。用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开水冲下。
竹释名气味 竹叶:(堇竹叶)苦、平、无毒;(淡竹叶)辛、平、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