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红烧肉!”
    院子里的人哄笑起来。
    赵大同问:“你为什么不要笔和本子呢?”
    小平急了:“你不是说我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吗?”
    赵大同说:“我只是问问!问问也不行吗?”
    小平撅着嘴不说话。
    赵大同说:“好吧,我不问了,给你买就是!”
    第二天,赵大同从村商店给小蕊买了两个蓝色周记本,一支小号学生钢笔,又托人到县城给小平买回那支绿色冲锋枪。当天晚上,炕桌上放了一小碗红烧肉,是给小平一人的奖励。
    小平香香地吃着红烧肉,突然有点不好意思,说:“爸爸,奶奶,你们也吃吧!”
    赵大娘说:“这是你刻苦学习一年的奖品,该你自己吃。你快吃吧!”
    小平低头吃了几口,一抬眼看见小蕊定定地看着肉碗,就说:“小蕊你吃几块吧!”
    小蕊忙转移目光,说:“我不能吃你的奖品!”
    到了睡觉的时候,赵大同和儿子睡北西屋的炕上。赵大同问:“小平,人家别的孩子要奖品,都是要书呀、本子呀、钢笔什么的,怎么你除了要玩的,就是要吃的,多没出息!”
    小平得意地说:“爸爸,这你就不懂了吧?学习用品我不得奖大人也得给买,不买我怎么学习呀?可吃的、玩的东西平时要不出来,只能在得奖的时候问大人要。因为这是我的奖品啊!”
    三  远程控教(2)
    赵大同哈哈大笑,在儿子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说:“你这小子,鬼心眼太多了!”
    小平说:“爸爸,你看小蕊多傻,好不容易考了个第五名,还只要了两个本子!”
    赵大同说:“这说明小蕊的心眼实在!以后你可不要欺侮姐姐!知道吗?下次颁奖,操行分数也算!你考得再好,操行分数低,也得不着奖品!”
    小平说:“我的操行分数不低啊!”
    赵大同说:“那是学校里的分数,我还得看家里给你的评分呢!”
    小平说:“家里的分数怎么评?”
    赵大同说:“这要由奶奶、小婶奶奶、小蕊、邻居们,赵校长一起评定!你要做到有礼貌,多做力所能及的家事,尊重姐姐才行!”
    小平说:“爸爸,我知道了!”
    赵大同说:“记住了啊,明年得奖不会像今年这么容易了!”
    小平说:“爸爸,明年也是要什么就给什么吗?”
    赵大同说:“当然,我绝不食言!”
    小平乐了:“爸爸,您就瞧我的好吧!”
    赵大同就这样通过平时写信督促孩子并和主管教师密切交流,期中和期末用带有物质奖励的办法对两个放在家里的子女施行远程教育。
    此后,这个办法一直是激励小平、小蕊努力学习的法宝(因“文革”的关系,赵庄小学停过课,但很快又复课了,后来两个孩子到县一中就读时依然如此)。只要学校的教室里还有孩子在上课,小蕊和小平就永远是班级里的前三名。
    小平的获奖物品里,有飞鸽牌自行车一辆,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一台,高腰的军用黑皮靴一双,还有不锈钢的组合小刀等等,都是乡下男孩子们见不到的好用好玩的东西。
    赵国平有一次和小平开玩笑说:“小平,如果有一天你想问你爸爸要一架宇宙飞船,他该到哪里买去?”
    小平说:“国平叔你放心,我摆弄不了的东西,再好我也不会要——没有用啊!”
    小蕊的屋里,也存着她攒的不少奖品:好看的笔记本,两支英雄牌金笔,两件花毛衣,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宝葫芦的秘密》、《水晶洞》等市面上最畅销的儿童少年读物……
    赵大娘的小院子,成了本村和邻村孩子们的聚会地,赵蕊、赵平这一对爸爸在部队当大官的姐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神秘的人物,谁都以和他们交上朋友为荣。
    赵大娘轻松了许多。她觉得儿子既要付给她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又要支付每半年一次两份价格不菲的奖品的费用,负担够重的,就主动提出将生活费减去三分之一,赵大同没有同意。
    这一天,赵大同从乡下颁奖回来,兴冲冲地来向李晋汇报:“政委,今年我有两个大丰收啊!一个是二号基地政治思想文化工作被评为全兵种第一名,一个是我在赵庄的儿女学习成绩都稳定在班级前三名!”
    李晋说:“老赵,这都是好事。但你得注意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是说对待孩子,你过分强调物质奖励的作用,忽视思想教育也会有隐患的!”
    四  生母探视(1)
    1965年的春天翩然而至。
    飓风兵团经过数年的筹建,已经初具规模——完成了一号、二号、三号三个主要基地的建设,而且,刘义主政的一号基地和赵大同负责的二号基地,都已分别进行过实战演练,成绩喜人。
    飓风兵团北京总部也搬进了城南新落成的总部机关大院里。
    这一天,李晋正在看文件,秘书宋长海突然走进来,说:“首长,机关警卫室来电话,说有一个来自青海的女同志要见您!”
    李晋好生奇怪:“青海来的?谁呀?事先约定了吗?”
    宋长海说:“来人自称叫杨敏,说是您的老部下。”
    李晋一时对不上号,说:“啊,杨敏?我的老部下?”
    宋长海提醒说:“会不会是赵大同同志从前的那一位?”
    秘书的话语刚一出口,朝鲜战场的一幕情形一下子在李晋的脑海里闪现出来:美军激烈的炮火中,年轻的杨敏身穿鲜艳的舞蹈服装,手舞扇子,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上,给五军的官兵们表演独舞,她灵秀的身段舞动着,回身亮相时,晶亮的眼睛闪着迷人的光彩……
    是过去五军文工团歌舞队的尖子演员杨敏从青海回来了!她千里迢迢地回北京,可能是想看看自己的一对儿女!是啊,自1954年她去青海,转眼间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小蕊和小平已经要上中学了,哪一个母亲,就是她本身再有问题,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儿女!
    李晋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说:“这样吧,你先给苏亮同志打个电话,让她要个车先把杨敏接回家去,我这里忙完了就回去!”
    李晋的家早已从西山的临时住所搬出来了,如今他和苏亮住在新建好的飓风部队机关大院家属区中,赵大同家也搬进了大院,两家的住处仅是一区之隔。
    午后3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飓风部队家属区最深处的一座红砖小楼前。
    苏亮首先从车里走出来,她现在已经是飓风兵团文工团的副团长。虽是早春时节,但苏亮并没有换春装,还穿着绿色棉军装的她明显地发胖了。1965年初,她生了第五个孩子——老五总算遂了她的心愿,是个儿子,苏亮为他起名李辉。所以,过去因为怀不上孕而着急的苏亮,如今已是大院里有名的多子女母亲了!
    另一位妇女也从车里下来了,这就是杨敏。
    杨敏明显地老了,她穿着一身军便服,留着齐耳的平直的短发,皮肤黝黑,眼角堆起了细密的皱纹,只是从她灵活的动作上,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倩影。
    两个女人在客厅里坐下,保姆连忙端上两杯茶,公务员送上了水果。
    苏亮问:“小杨,这些年过得还好吗?严峻怎么样了?你们两个又生孩子了吗?”
    杨敏环顾着这个宽敞的大厅中的一切,一时间无法打理好烦乱的思绪。北京的一切,部队大院里的一切,她曾经是那么熟悉,可现在看来又是那么陌生!杨敏心中一时间有无数感慨,眼泪差一点涌了出来!
    杨敏说:“严峻几年前就解除了劳教,目前我们两人都在农场的一个商店里工作。后来我们又生了两个孩子,也是一儿一女。苏队长,你和李政委,还有孩子们都好吗?”
    苏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有时候提起你和老赵当年的事情,心里就很替你们难受。”
    杨敏说:“苏队长,当年我太幼稚了,自己不注意思想改造,一切都随心所欲,结果犯了错误。组织上对我的处理我认了,可怜的是小蕊和小平,这两个孩子从此没了母爱……”她说着,眼泪也成串地滚落下来。
    苏亮说:“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已经无法弥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在只有正视现实了!小杨,这次回京还有别的事吗?”
    杨敏说:“我舅舅去世了,我是回来奔丧的。和严峻正式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我对两个大孩子的想念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没有脸面见孩子,可是,这次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从我们农场到西宁还有两天两夜的长途汽车车程呢!”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  生母探视(2)
    苏亮说:“再怎么说你也是孩子的生身母亲,既然回到北京,哪能不看孩子们一眼?我这就着手给你们安排!”
    杨敏试探地问:“小蕊、小平现在哪里?我母亲给我写信说,老赵的现妻、那个空军的女军官吴蔚帆容不下他们,把孩子们送到农村去了!”说着,杨敏又掏出手绢擦眼泪。
    苏亮说:“两个孩子确实在乡下,但的确不是吴蔚帆的错!小蕊、小平他们有奶奶的照顾,长得很好,听说当地的学校也不错,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老赵打算,等他们上中学时,一定接回北京来!你不要太担心了!”
    杨敏说:“当年我对不起老赵,对不起组织的培养,我受罪是应该的。可是,大人的不检点,给孩子的人生种下了苦果。苏队长,我真没脸去见孩子们!错误在我,老赵还得有他的生活,我也没有权利要求老赵把孩子们接回北京。只是,我若是去山东农村看他们,是不是对孩子们更不利?”
    苏亮说:“小杨,你说的是。我派人把小蕊、小平接回来几天,你们母子团聚一下!”
    两人谈了一会儿,杨敏的情绪好多了。于是,苏亮又和她谈起了过去五军文工团的情况,告诉她谁转业到地方了,谁还在部队里干,谁和谁结了婚,子女怎么样等等。
    聊了一会儿,苏亮带着杨敏参观了她和李晋的新家。杨敏仔细看了楼下的客厅、厨房、书房、公务员和保姆住室,又上楼看他们两口子和孩子们的卧室。
    苏亮和李晋的卧室墙上,挂着一张李晋四个女儿的照片,四个女孩都穿着花衬衫,扎着大蝴蝶结,花团锦簇,笑意盈盈,十分可爱。
    杨敏仔细看了一会儿这张照片,由衷地称赞说:“苏队长,你们这四朵金花可真漂亮啊!不过,最漂亮、可爱的还是奔奔!”
    苏亮说:“老李整日里把他四个女儿当宝贝,爱得不行。”
    杨敏说:“其实,政委心里最爱的,还是他的独苗李辉啊!男人心里的这点事,谁不知道?苏队长,你坚持到最后,终于得了个儿子,高兴吧?”
    苏亮得意地说:“好多女同志在生育问题上听天由命——怀不上孕不想办法,生不出儿子也不想办法……”
    刚说到这里,楼下有人大喊:“苏亮,你的这种生育观念还好意思对别人吹嘘?你看你还像个领导干部吗?”
    原来是李晋回来了,他听见妻子正为有了儿子而得意,马上制止。
    杨敏闻听李晋来了,急忙站在楼梯上给他敬了个军礼:“政委好!”
    李晋顾不上杨敏,继续对妻子发火:“为了李辉的出生,总政领导都开我的玩笑,这就是点名批评啊!你以后少为生儿子自我吹嘘!”
    苏亮也火了:“老李,你还别不讲理!这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你若不想要,我一人也生不出来!什么叫我自我吹嘘啊!”
    杨敏给老政委敬完了礼,忙放下手过去拉着苏亮,为自己过去的队长打圆场,说:“苏队长是个要强的人,事事都不愿比别人差!政委,有了儿子是好事,您怎么还发火呢?”
    李晋这才回过味来,和杨敏握手,一边说:“小杨,欢迎啊!咱们可是多年不见了!看见你,我就想起了抗美援朝那些日子!不管怎么说,咱们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过,战友的深情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