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义私情,不能兼顾,老臣就此去吧。”
帝尧命人取过代表帝命的玉璧和宝刀赐予祝融。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十五章 2】
祝融带了籛铿,拜别帝尧而去。拿了宝刀,带上十几个
从人,一路寻访,到了鲧治水的指挥中心水次,不见鲧的影子。祝融与孙子籛铿逢人就打听,水次人都说鲧已经东去.
祝融问水次工地人员:“知道伯鲧到哪里去了吗?”
一人说道:“自从那天溃堤之后,崇伯和他的亲信就不见了。听人说,他已投水自尽了;”
一人说道:“听说逃遁到海外去了。”
一人说道:“听说入朝请罪去了。″
鲧的亲信之一的横革说道:“崇伯的行踪向来不跟任何人说。既然没有安排我们走,我们就在这里等他回来。可是都二十几天了,一直都不见踪影。”
祝融问横革道:“伯鲧走时没带谁走吗?”
横革答道:“竖亥跟着崇伯。”
祝融听了,心下暗自沉思:入都请罪肯定不会,鲧不会有那种境界,在京也没听说过;投水自尽有可能,鲧一向刚愎自用,性格刚烈,果能自尽,亦不失为一个懂得廉耻、肯负责任的人。可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何以见得是自尽了呢?思来想去畏罪潜逃可能性较大。祝融就把自己的想法跟籛铿说了。
籛铿听后说道:“爷爷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么,他会逃到哪里去呢?会不会投奔、放齐、孔壬或者驩兜呢?”
祝融说道:“伯鲧与孔壬素来言和意不合,他决不可能去投奔孔壬。放齐、驩兜均是小人,小人之交,势利为先,有势有利,方可交合,而今鲧已失势,即使去投他们,他们也肯定不会收留他。依我看来,鲧的性格傲气,决不会在危难之时去投靠孔壬、放齐和驩兜的。”
籛铿说:“爷爷分析得对,我看我们还是先到长堤溃口处找找。如果那里找不到,就到东海边去寻。”
当下祖孙二人计议定当后,先到孟门山南面,后到吕梁山东,沿着长堤找,到处找不到鲧的踪影,就往东而行,就找到了羽山,一眼见山上有座土屋。
籛铿问当地人:“那屋里住有人吗?”
当地土人说:“那屋刚造成不久,住了两个人。”
祝融问道:“这两个人是什么模样?”
当地土人说:“一个个子高,一个个子矮。那矮个子,脸很黑,眼很大,连鬓须。”
祝融就料定了那矮个子就是鲧,高个子是竖亥。
籛铿说道:“爷爷,我们进屋去看看如何?”
祝融说:“好!”
籛铿与祝融登山进屋,见里面十分简陋,空无一人,一张石头搭就的台桌上放着一顶毡帽,籛铿一眼便认出了那正是鲧平常常戴在头上的毡帽。就对祝融说道:“爷爷,这正是崇伯的毡帽。”
祝融说道:“可人躲到哪里去了呢?”
祝融与籛铿二人出屋四处察看,发现一路脚印从屋边延续到远方。二人一商量,就顺着脚印一路寻找。
禹接到父亲羊皮书信后,晓行夜宿,此时也来到了羽山。当祝融与籛铿找到时,父子俩正站在黄河支流入海口谈论着帝尧。
鲧见了祝融,讥笑说:“前辈千辛万苦来到边地,莫不是要替虞舜匹夫出手么?虞舜要将晚辈斩尽杀绝,不派别人执行,却派火正前来,利用我黄帝族群内部相煎,毒辣至极!”
祝融质问:“崇伯难道还不服罪么?”
鲧耸了耸肩,不屑地说:“为治服洪水,我苦没少吃,罪没少受,双手上的老茧脱了长,长了脱,磨成寸许厚。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修堤以导水,听说息壤土自长,息无限,可以塞洪水,我甚至还偷了天帝的息壤。想我伯鲧,一不偷宝玩,二不偷美女,三不偷仙丹,偷息壤是为了治水啊!可唐尧他给了我什么呢?是封了我三公?还是加了我太尉爵?他倒好,不劳而获,坐拥天下,老不中用时,又将天下拱手送给一介匹夫。虞舜既无治水之功,亦无安民之策,莫过唐尧之婿尔!唐尧私心之大,罪过之深,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祝融也知道鲧为了治水吃过苦受过难,但这时候听鲧大逆不道,满口胡言,他忍无可忍,就欲抽出宝刀杀鲧,转而一想,又止住了,而从腰间抽出一块代表帝命的玉璧高高举起,说道:“我受帝之命前来,有命宣之。”
鲧又耸了耸肩:“但请讲来。”
祝融言道:“帝命流放崇伯于东夷羽山,永世不得回反中原!特命我前来宣告,崇伯还有何话讲?”
鲧仰天狂笑,继而涕泪交夹:“想我伯鲧,倾力治水,原指望造福黎民,百世留芳,没料想事与愿违,受之流刑终其一生。遭万民唾指啊!”
禹怒气冲冲说:“阿公,帝量刑不公啊!”
鲧制止禹:“文命休得多言。我儿如果大孝,就继续效命,替父治水,终有一日,水患可息。儿啊,你一定要记住为父的话,设法了却为父心愿。”
鲧说完望了望脚下滔滔河水,再次仰天大笑,笑声未了,纵身跳进水中。
禹大叫:“爹——”就欲跳进河中救鲧。
籛铿一把拉住了禹:“文命不可!水流太急。”
鲧在水中一会就不见了踪影。
禹跪在河岸崖石上哭天喊地。
《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山海经》亦说:“鲧复生禹”。有人就在一则神话故事中说,祝融杀鲧之后,鲧其心不死,其情犹在,其神不灭,因此尸体三年不腐,且用自己的肚腹再造自我——孕育了禹。禹在鲧的肚腹里一呆三年,直到天帝派了一个天神,拿了宝刀一刀下去,三年不腐的鲧身迎刃而解,从此,洪水的克星禹降临人间。这故事的意思是说后来禹治水的方法对鲧的治水方法既有遗传,也有变异。这是后话。
鲧已死,祝融回平阳复命。帝尧勉慰祝融一番,顺便将那口宝刀赐予了他。因为祝融的名字叫吴回,后来这口宝刀就叫作吴刀。没料祝融年纪到底大了,经过这次长途爬涉劳累,归来以后,一病不起。
帝尧与摄政帝虞舜多次前往病塌探望,命令巫盐组织医术最好的人给治疗,求神问卜都做了,可半年过去,祝融还是一命呜呼。临死的时候对籛铿说:“爷爷曾为南方火正,人称火神。死了以后,一定要将爷爷葬在南方,方能瞑目。”
帝尧得到噩耗,悲恸万分,祝融奉公劳累而死,帝尧尤其感到歉疚,对他的遗言,帝尧许诺,一定要设法做到。只是眼下洪水泛滥,南方三苗盘据,时而作乱,只好暂时把棺材浅埋,等待时机,再运到南方安葬。
自从鲧逃离水次,水次一直无人主管。仅让弃兼管着。鲧虽然已经伏了罪,但是洪水仍然成灾,水患半点没有减轻。谁能够接替鲧去治水泥?帝尧焦心如焚。
帝尧在朝会上说:“鲧已伏罪,但水次主管一直虚位以待,目前水患严重,治水情势严竣,共工一职,不可无人,汝等看谁最合适来接替鲧担任治水要职呢?”
四岳有了推荐鲧险些遭受连累的教训,再不敢说话。大司徒、大司农等也说一时没有发现合适人选。
虞舜想起了鲧的儿子禹。
虞舜长禹十七岁,与禹早就认识,知道禹的德行。这时,虞舜说道:“鲧有一个儿子叫禹,又叫文命。文命自小跟随父亲,耳濡目染。虞舜也曾与文命在一起考察过洪水源头,探讨过治水办法,发觉文命对治水很有研究,他曾经多次给他父亲鲧提议,主张放弃填塞和阻截的办法,而以疏导排泄为主,但是鲧刚愎自用,不听意见,以至治水失败,酿成灾祸。如能召文命入都,授他以共工之职,接替其父来治水,定会成功。”
帝尧道:“治水之策,事关重大,摄政推荐文命,倘出了事,就会影响自身威信,难道你不怕负责么?再说,杀其父而用其子,文命肯担重任么?”
虞舜说道:“杀其父是因公,而不是因私怨。听说文命守孝于羽山,祭父于潬渚,伤父治水不成受诛,痛定思痛,文命发誓有朝一日,要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文命是个贤者,懂得国事为大这个道理,何况将洪水治理好了,一可为国分忧,为民立极,二可以弥补其父之过,他必定乐于从命。至于保举文命治水,如无成效,虞舜甘愿一同受罚。”
弃说:“只要文命真能治水,又肯来朝任职,为国为民出力,帝尽可放心用他”。
帝尧见众臣不再有异议,就说道:“就请摄政立即派人去找文命入都,让他继其父业,负责平治天下洪水。”
虞舜立即要四岳带了苍舒去召禹。
禹在旅舍中做了一梦,梦见自己在茫茫大水中洗浴,忽见一轮红日从水中生出。梦醒之后,禹细想梦境,自己释梦说:“红日从水中涌起,直照到自己身上,莫非是天子要任命我去治水吗?”
正想着,横革来了,报告禹说:“四岳来了,见还是不见?”
禹预知了四岳的来意,说道:“见。”。
禹见过四岳和苍舒,什么也没说,就跟随四岳和苍舒一道到了帝都平阳,先到摄政帝府中见虞舜。舜正在忧虑重重地弹琴,一听说文命到了,十分高兴,把禹迎到厅堂中。
文命在随四岳来平阳路上已经亲眼看见了灾民苦情,亲耳听到了黎民百姓的怨言,心里已经决定出面治水,于是就将治水的打算跟摄政帝细细道来。
两人正谈得入巷,门人报说弃来访,虞舜忙起身迎接,弃在厅中坐定后,舜对禹介绍说:“他就是当朝赫赫有名的士官皋陶。”转而对皋陶介绍禹说:“这位是崇伯的公子禹,字文命。”
皋陶见禹一表人材,很高兴,对禹说道:“自从孟门山洪水泛滥以来,都快五十年了。孔壬和令尊大人治水均未成功。现在摄政帝推举你来继任共工,治理洪水,不知有否勇气出来担任此任?”
禹道:“承摄政帝举荐,列位高贤赏识,小子岂敢避重,只要天子委任,文命定当治平洪水,万死不辞。”
皋陶连声说:“好!好!”
次日,虞舜入朝,向帝尧奏报说:“崇伯之子文命已到帝都了。”
帝尧说:“快宣他进朝。”
禹入朝见帝。
帝尧和群臣见禹相貌堂堂、气宇不凡,非常满意。问道:“摄政帝保举你继承父业来治理洪水,你能胜任吗?”
禹回答道:“文命不敢说能胜任。既然摄政帝、四岳保举我,帝信任我,文命愿意为帝分忧、为国效力,治理好洪水,以补父之前愆。”
帝尧又问道:“那,文命打算如何治水呢?”
禹说道:“水往低处流。依文命看,治水必须顺着水性,高者凿而畅之,低者疏而宣之。疏通河道,导流大海。”
帝尧说道:“巍巍高山,如何凿通?茫茫大地,如何疏通?工程浩大,民生何勘重负?国力何勘重负?”
禹说道:“文命多年来奔走江湖,求助异人和高贤指点迷津,已经成竹在胸,待日即将方案呈报。”
帝尧道:“文命,今授你为共工,治水重任,就交给你了,你当自重。”
禹说道:“遵命。”
舜说道:“虞舜以为可考虑再调集些人员襄佐文命治水。”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六章 1】
帝尧处理完鲧治水事件以后,自感精力和元气都耗损太多,就一任政事,概交摄政帝代理。虞舜谨慎行事,勤奋理政,万众恭遵,百官都听令,各种事务进行得有条不紊。
除夕刚过,正月初一。
平阳到底是京都,尽管洪水连连,年的气氛仍然很浓。新年新春第一天,陶唐古国的所有官员、部落联盟中所有诸侯国的大小诸侯和首领,都按时到了帝国的中心平阳参加禅让大典。京都的平民百姓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禅让大典。帝尧如此大动干戈,其用心显而易见,就是要把庆典办得格外引人注目,通过辉煌的场面,体现复兴华夏的意志和希望。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