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战死的三苗官兵悉数投降。
驩苗也被活捉。
骑崖寨后面山岭上遍是有虞战士的坟墓。禹率领伯益、真窥、横革、之交、国哀等,以及全体士兵祭奠阵亡官兵。
驩苗及全体战浮被捆绑着跪在祭坛前。
猪、牛、羊作为牺牲。
牛角低沉地在苗岭回响。
禹行跪拜礼毕,声泪俱下地说道:“舜帝不战而服人之兵,然禹德化无方,乃使众战士成为冤魂,身死沙场。禹有愧于你们啊!有愧于你们的父母家人啊!”
站在山岭上的有虞之师边向亡灵行跪拜礼,边唏嘘哭泣。忽而,有人发一声喊,有虞士兵拔剑执刀,怒不可遏地口里喊着杀声冲向战浮欲行杀戮。
大禹大叫一声:“住手!”
众人停住了,满腹狐疑地望着摄政帝禹。
禹大声说道:“三苗今番作乱,罪魁祸首是驩苗。有虞子孙,当谨记舜帝‘和合’思想。今天禹只杀驩苗一人,其余一律免死释放回家,愿其痛思悔改,今后不再血流成河。”
伯益大声说道:“摄政帝仁德之心苍天可鉴。”
真窥也大声说道:“有虞国谐和万邦必成正果。”
横革将驩苗一刀砍了。
之交、国哀率士兵用刀割断捆绑俘虏的葛绳。战浮四散而逃
第三十三章 1】
舜帝禅位大禹,大禹只同意做摄政帝。如果这样,舜帝就仍然是掌握最后权力的君王,是禹的导师,大禹作为摄政帝,负责对有虞国的实际管理,处理具体事务,而国家的所有政令,都以舜的名义发布,摄政帝禹只具体监督执行。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舜帝却尽量地使自己超脱,不需要干预的决不干预。这样一来,舜帝就只是名义上的君王,而摄政帝禹则主持着国家的内阁,可以放手地开展各项工作。
禹做摄政帝后南征驩苗,恩威并施,有义有节,舜帝十分欣赏。看到禹已经完全能够自主治理国家,舜帝就有了彻底退隐的想法。
节令已经过了霜降,气候仍然温暖如春,草木仍旧青葱茂绿,四野里没有一点凋萎萧条的景象。群臣和黎民百姓都感到十分奇怪。
晏龙说:“今冬气候反常,莫非是妖人作祟?”
伯益说;“这不是妖气作怪,是木气太盛之故。”
舜帝听了,笑笑说:“应在文命身上哩。前年,青龙出现在蒲坂,青色属木,是木盛征兆。这两年,草木冬日畅茂,也是木盛征兆。我德命属土,文命德在木,木克土,该让文命即帝位了啊。”
舜帝彻底归隐的意志益坚。舜帝想,如果仍然留在蒲坂或者离蒲坂近的地方,朝中事务无论巨细,禹就一定还会找他汇报。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得远远的,断了禹的念想,好让禹放开手脚治理国家。思来想去,最好的去处就是远离中原去南方。
回想起来,舜帝多次巡狩,东到过羽山、会稽,西到过三危、析枝,北到过北发、北狄,东、西、北三方足迹都遍及边疆,惟有南方未及真正意义上的南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南方不太平,蛮夷滋扰不断,而衡山恰恰是不驯服的南蛮部落的心脏地带,他们对君王抱着挑战态度。无奈之下,南方诸侯聚会地点只能选在长江北岸的霍山。尔后的南巡逐渐横过长江,一次比一次靠近南疆,但也仅仅到达过衡山。
就南方而言,起码有三件事令舜帝魂牵梦萦。第一件事是,巡狩至南岳衡山之时,就曾听说过衡山南行三百里的五岭地区地广田沃,气候宜人,但却多水患,多灾荒,多瘟疫,多猛兽。灾害不除,南方的黎民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第二件事是,逃到南方五岭山区的少数三苗人与其它南蛮族人,因为远离帝都蒲坂,山深林密,受中原之地文明程度的影响甚少,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仍然是主要的维持生计的手段。加之南蛮之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居住的多是被黄帝击败的蚩尤后裔,他们中很多人都对当朝怀有敌对心理。而心地善良,厌弃干戈的舜帝又不愿意出兵武力征伐,仍然想使用当年“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以音乐感化以仁德服人的办法教化南蛮,若干年来,推行德政,利用“象刑”和“五典”,教化,虽说斩获颇丰,但也尚未完全训化。第三件事就是当年同父异母的兄弟象经开导后悔改自新,被封在五岭山区的有庳做诸侯。封象到有庳,一来向世人披示手足亲和,二来有庳偏远蛮荒,有意让象经磨历劫受到锻炼。象到有庳,一去数十年,去后就从来没有回过中原,连父亲死时也没有回过,没料想两年前中瘴毒死于有庳。现如今,舜帝年岁高了,对国事操劳少了一些,思亲之情就愈来愈烈,愈来愈觉得心里不安,就朝思暮想着到有庳凭吊亡灵。
舜还想到当年殛鲧于羽山,实际上就与禹结下了杀父之仇。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多次议论朝事时,舜帝都隐隐觉得禹在言词之中总是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情绪,一种怨艾。但是,他又不能不用禹,禹的才干和威信不容质疑,做为明君,舜帝禅位于禹的决心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为此,也在心里产生出远避南疆,避免矛盾激化的想法。常言不作远虑,必有近忧,尴尬是小事,误国害民就难了。
舜把再次亲自南巡的决定告诉娥皇与女英。打自帝尧把她姐妹二人许配舜帝,眨眼间数十年过去了。过去的岁月中,二人先是内助,后为国母,夫妻恩爱,勘为人表,对舜帝做的一切都理解,支持。可是这次听舜帝说起亲自南巡之事却不免有些吃惊。想舜帝这多年来,为国操劳,勤于民事,足够辛苦,如今年岁高了,体力不济,理应养尊取优了,再图远行遥远的南方,车马劳累,吃得消吗?再者,南方水患严重,毒蛇猛兽猖獗、瘴气瘟疫肆虐,让高龄的舜帝前去,娥皇、女英实在放心不下。二人苦苦劝阻舜帝。
娥皇道:“夫君啊,就让禹带大臣们去吧!路途遥远,你年岁高了,怕吃不消啊!”
女英道:“就在附近走走看看,逍遥逍遥吧。”
舜帝宽慰二妃:“我曾作歌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想我巡狩多次,东夷、西戎、北狄无处不到,惟南边只到衡山,未去五岭。南方水患未除,尚有苗人蛮人未曾招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不是言过其实了吗?我今年岁虽大了些,但身体还好,这次不去,恐怕以后想去也去不成了。此生不去南疆一趟,我将抱恨终身的啊!”
二妃知道舜帝决心既定,就再无法改变,只好退而恳求。
娥皇道:“帝君一定要去,就带我们一块去吧。年轻时候,我们夫唱父随。如今年纪大了,难道还要分开不成?。”
女英道:“我们必须跟夫君一块去,早晚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舜帝劝慰二妃留在蒲坂,二妃死活不肯。舜帝想了想,这次虽说也是南巡,但是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退隐退避,设或将来长住在南方也不一定。把二妃放在家里,相互之间也有很多牵牵挂挂的地方,今后麻烦更多,不如就带了二妃同行。于是就跟二妃说:“就好好准备准备,一起去南方吧。”
二妃大喜过望。
恰逢商均从商地回蒲坂探视父母,听说了父亲南巡一事,就请求随父母同行。二妃心里十分高兴,双双请求舜帝带了商均一块南巡。舜帝见商均态度恳切,二妃又极力支持,心想商均在商地也没多少实事可干,同去锻炼锻炼、长长见识、照顾照顾父母也好,于是就点头同意了。
皋陶听说了舜帝打算南巡之事,就知道舜帝是假以南巡避开朝事,以让禹放手国事,也认为舜帝的决定是明智之举。皋陶对舜帝的尊崇并不因为他是舜帝的女婿。舜帝打自被帝尧举用,已经六十五年了,从五十岁时开始做摄政帝至今,也已经四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舜帝治洪水、兴百业、强社稷、富民生,四海同归,五服八荒无不咸服,开创了一个唐虞盛世,其德昭昭,其功巍巍。舜帝走过的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文化,舜帝的精神,是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应该很好的总结总结。尤其是舜帝在家庭生活中以“和”为本、争取家庭和谐,在社会行为中以“和”当先、促进社会和谐,在国家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国家和平,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天地人合”、“神人以合”理念,将永远是国家管理中的一笔光华四射、永不磨灭的财富。这一切,都应该好好的总结总结。于是,皋陶找舜帝谈了自己的想法,
舜帝摇了摇头。
皋陶想了想,舜帝做事一向低调,不喜欢张扬个人,这事怎么能征求舜帝的意见呢?他决定向禹建议,安排百夷专做有关舜帝的谱牒文书档案方面的工作。
皋陶对虞舜说道:“谱牒档案就让别人去考虑吧。建议帝南巡之前,就近到西岳华山行封禅大礼,以告慰于天地,祈福平安。”
皋陶这一说,倒使舜帝想起了当年封岳,尚有中岳未封,正好封岳封禅一并进行。就说:“那就到嵩山吧,先封岳,再封禅。”
皋陶问道:“要封嵩山?”
舜帝说道:“炎帝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黄帝于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先帝尧访贤也曾多次到过嵩山南的箕山;足见嵩山很不一般。嵩山群峰挺拔,雄峙中原,气势磅礴,峻极于天,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加上位置相对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而居中,将之封为中岳再恰当不过。”
皋陶想了想,觉得不解,又问道:“东、南、西、北四岳皆封,难道帝要封嵩山为中岳?”
舜帝笑了,说道:“不愧为我的爱婿,懂我的心。你知道吗?嵩山曾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才逐渐形成了山脉,历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
皋陶问道:“如此说来,帝封嵩山为中岳是取其‘五世同堂’了?”
舜帝笑道:“嵩山从一片枉洋到雄峙中原,峻极于天,这其间需历经多少磨砺,惟坚忍不拔奋斗不已者能达此境界。五世同堂是一种和谐的体现,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有一种兴旺发达的寓意。”
皋陶说道:“太好了。那就先封岳,再在中岳封禅。”
舜帝说道:“你去跟文命传话,做好准备吧。”
第三十三章 2】
转瞬又是春天。过了一个暖冬,正月刚过,中原已经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皋陶报告说一应准备工作就绪,祭坛也筑好了。舜帝就率领皋陶、伯夷、夔、晏龙、不窋、季狸并娥皇、女英、商均乘车起驾,浩浩荡荡,到了嵩山。早有嵩伯率诸侯、州牧迎驾。随后,一起登上嵩山之颠的峻极峰,举行封岳大礼。
舜帝举行柴祭。他带领娥皇、女英、商均、皋陶、伯夷、夔、晏龙、谐稷、季狸、及众诸侯,州长,燃起柴火牺牲。祭祀天地神祗和中部高山大川毕,舜帝宣读了封岳敕命:
有虞国帝虞舜,叩拜皇天后土:
巍巍高山诸神,福佑天下苍生。虞舜奉天封岳,
志在世事澄明。嵩山是为中岳,雄峙中原独尊。
叩拜——
行封岳叩拜礼毕,便开始封禅大礼。
封禅是帝王与天沟通的大典,常在即位之初、国家兴盛、天降“祥瑞”时进行。即位初始需要报告天地,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垂爱,帝王就用封禅的种方式回告上苍。当年舜帝开始做摄政帝时就曾经在泰山封禅过,那次封禅的目的是祷告皇天后土自己行将举政,祈请苍天护佑。这次封禅的目的是告慰皇天后土自己未负天命,祈请永远国泰民安。
时辰到了。舜帝登上用五色土筑成的、上圆下方的祭坛,双手合十,向天拜毕。面朝东方,对天祷告:
有虞国帝舜,又名姚重华,虔诚叩拜皇天:
三皇四帝,至圣祖先。万世师表,日丽中天。
巍巍赫赫,煌煌昊昊。九韶华彩,文明始肇。
燧人肇基,钻木取火。大山制历,人类优生。
伏羲太昊,观天察地。始创八卦,规天矩地。
炎帝神农,始创农耕。畲田和药,泽被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