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的一草一木,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各个场合。在进入九嶷山必经之处的凉伞坳,他亲手种下五棵松树,供过往行人歇息时避日躲雨。发于畎亩之中他把耕于历山之时的农作经验传授给九嶷山人,教给农人如何把握四时节气,如何优选种子,如何勤耕细作,如何收获和收藏粮食,以至如何用网捕鱼,如何提高陶器质量,如何演奏乐器。也传授父义、母慈、兄义、弟恭、子孝的做人道理。
九嶷山上有个地方叫青山坳,青山坳满山满岭是茶树。山民们却象洞庭湖中君山人一样,只懂得摘下茶叶晒干后用陶罐熬水喝。山民人数少,茶叶用不完,就把茶树砍了当柴薪。舜帝得知了这个消息,趁天气晴和,穿双草鞋戴顶竹笠柱根拐杖步行两天才到了青山坳。
正是谷雨季节,满山满岭含翠欲滴,茶树很多,但并未成片,夹杂在烂漫的山花刺丛和茅草之中。可见星星点点的采茶人。
舜帝走进寨子,一个少女在屋门口的篾垫子上晒茶叶。舜帝问道:“小姑娘,你晒这东西是茶叶吧?”
少女抬头见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站在面前。老人鬓发皆白,白眉寸长,胡须如银,人虽上了岁数,声音却洪亮如钟,尤其是那双黑而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就问道:“你老人家认得茶叶?莫不是到我们寨子里来要茶叶的吧?”
“我是过路的,天热口渴,不知能不能向姑娘讨口茶喝?”舜帝笑咪咪地说道。
“要得,要得。”少女边说边把老人请进吊脚楼里。她从灶堂的陶罐里倒了一竹筒茶端给老人。
舜帝先抿一口茶,缓缓下咽,细细品味。再抿一口,又缓缓下咽,细细品味。然后咕嘟,咕嘟一气喝光剩余的茶。
“还要吗?”少女问。
“够了,够了。小姑娘,谢谢你哟。”舜帝说。
少女十分高兴,又问道:“我们青山坳的茶味道好么?”
“茶树长在高山陡岭中,茶是高山云雾茶,原料好得很,只是制作茶叶的方法不对。光用太阳晒出的茶叶熬出的茶酽而涩,刺嗓子。小姑娘,你说是不是?”
“对哩,对哩。你老人家真会品茶。”
舜帝点点头,说:“我跟人家学过制茶的。我来教你制茶好么?”
“那太好了!”
“但是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舜帝神秘兮兮靠近少女耳朵说:“我只教你一人,你得答应我不许传给别人。”
少女收敛了笑容,翘起嘴巴瞪着眼,十分干脆地说:“那我不学了。”
“为什么?”
“别人家里喝涩茶,光我家喝香茶甜茶,我算什么东西呢?爷爷常说,个人独占沤肚肠,大家同享满口香哩。”
舜帝嗬嗬大笑。笑毕问:“姑娘叫什么名字?”
“我姓古,叫古花。”
“这名字太好了,花好,花香,姑娘的心象花一样美!”舜帝夸奖少女。舜帝只是跟少女开玩笑而已,少女的回答使他更了解了九嶷山人的古道热肠。他说道:“那我就答应你教会全村人制茶吧。”
舜帝在青山坳寨子里住了下来。
青山坳人是盘瓠子弟,是由于人数少气力弱常受人欺侮才住在九嶷山深处,与外面几近人烟隔绝,他们并不知道舜帝的身份。
舜帝告诉寨里人说:“炎帝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从神农发现鲜茶叶可以解毒到后来,人们发现把茶叶熬水喝,可以安心益气、止喝消食、明目益思、除烦去腻、轻身换骨,这中间经过了数百年。”
舜帝告诉寨里人说:“黄帝时代,中原和东夷以及长江沿岸,人们就懂得了制茶。帝尧后期,就有诸侯把精制的茶上贡朝廷。”
舜帝又告诉寨里人说:“苍梧山的茶属于高山云雾茶,制作得法,可以制出贡茶来。茶叶以谷雨时候采摘的嫩芽为上品,嫩芽以下的新叶次之,采摘的时候必须分开。”
舜帝教寨里人采用赔炒法制茶,他把采回的鲜茶业放进大陶缸里,陶缸下面升起小火,然后慢慢翻炒,不断揉搓,待茶业都卷缩了时,再在阴处风干存放。
青山坳人跟舜帝学会了采茶、焙炒、搓揉、风干、保存以及泡茶等一整套方法。舜帝告诉大家,茶叶除去自家吃,多余的可以拿出山外去交换吃的穿的用的。
舜帝要离开青山坳了,任青山坳人怎么留也留不住,少女古花更是舍不得,心想着送点东西给老人,又不知道送点什么好,就去问舜帝:“老爷爷,你要走了,不知你喜欢我送点什么东西给你作纪念哩。”
舜帝爽快地回答:“你用芒草打的草鞋很结实,就打双草鞋送给我吧。”
古花就量好了舜帝的脚,花了半天时间打好了一双草鞋送给了舜帝。
全寨人都拿着瑶山特产来送舜帝,东家拿来了腊野猪肉、腊麂子肉,西家拿来了蕨根粑。干龙角,自然少不了茶叶。舜帝只把细的茶叶装了一小竹筒,粗的茶叶装了一小竹筒,说是带出去给大家品尝,为青山坳人亮亮牌子。再就是拿了几个煨红薯在路上充饥。其它什么也不要。
舜帝离了青山坳。好久好久后,青山坳人才知道了教他们制茶的那老人原来是南巡来到九嶷山的舜帝,于是,就把青山坳产的上等好茶叫做舜皇茶。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十八章 1】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之中,舜帝来到南方苍梧山就有好长时间了。每天里勤于民事,在五岭,在苍梧,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和报负,忙忙禄禄,东奔西走,对朝事总算是彻底超脱了。这地方离开中原京都确实太远,虽然间或之间禹也想方设法给传递一些朝事,但是,舜帝不改当初决心离开蒲坂南下南疆时的初衷,既然已经把有虞国交给了禹,就让禹放手治理去,用不着多操心!倒是把娥皇、女英放在洞庭湖君山,舜帝时常牵肠挂肚。多年夫妻恩爱,乍一久别,白天忙起来时忘了一切,每每夜深人静,就会囿于无休无止的绵绵思念之中。他叫商均去君山探望,叮嘱商均向二位母亲报告九嶷山的情况,不许说其间的咸酸苦辣,只许告知身体康泰,只许告知成功的甘甜,只许告知与当地山民融为一体的幸福,只许告知诺言与抱负逐步得以实现的喜悦。同时叮嘱商均一定要千方百计阻止住二位母亲来苍梧,来九嶷山。苍梧九嶷山天荒地老,出门是山,生活委实太艰苦了些。商均在君山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就重新回到了九嶷山。当舜帝听说娥皇、女英已经完全适应了洞庭湖的生活、已经打心眼里爱上了君山的美丽后,舜帝长长吁了口气。
帝尧在位时期,曾多次跟舜说起过箕山访许由的事,也多次提起过许由的老师啮缺。对于许由,舜帝后来见过一次,有幸结缘;对于啮缺、连帝尧都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只知道他隐居在南方苍梧山中很久了。那时帝尧对舜说:许由、啮缺都是人中杰才。大凡高人,性格大多耿直怪异,怀济世之才而不愿显山露水。倘有机会,可交之为友,取其所长,听其所谋。
舜帝在桂林虞山时,乍看到“舜泽潭”三字是许由命名题壁时,就曾在脑海里想过:此许由莫不是与自己曾经结缘的许由?可又自己否决了,听说打自帝尧访许由后许由遭到巢父奚落,从此就行为收敛了,不会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心里就估想这许由跟那许由莫过是同名巧合而已。
对于啮缺,打自舜帝到得苍梧,就一直在打听,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啮缺是谁。倒是打听到了在虞山时听游客说起过的给“韶音洞”命名的何真元。苍梧人都知道何真元是尧时人,但说不请原籍哪里;都知道他勤俭善良,乐于助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经常从近山远山中采得各种药村,洗晒切捣,加工备用;都知道他会生炉炼丹,在离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石室就是他的炼丹之处;都知道何真元制药丸非常讲究,必用清纯洁净泉水不可,因此特地在岩洞和住地周围精选地址打了九口泉井。这九口泉井的水味有甜有苦,有咸有涩,五味俱全。用九井之水按比例兑好制成的药丸格外灵验,可说是药到病除。
舜帝还听说了何真元悬壶济世,不分贫富贵贱,谁家有病,一视同仁,有求必应。至于药资,从来不论,救了人疗了伤再说,有则给,无则不给,凭你良心和家境给或不给,给多或者给少,不要紧的。他清心寡欲,得了药资不是用来架桥铺路,就是用来扶贫济困。
这一天正是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舜帝决定走访口碑颇佳的何真元。特地乔装一番,沿着山民指给的山道到了一处叫九嶷峒的地方。
好个九嶷峒,田畴千亩,渠沟纵横,四面高山为屏,黛色逶迤,高山脚下有矮岭依偎,矮岭蕴绿笼翠。零星几处房舍,虽是茅草或者杉树皮作瓦,但是竹篁掩映中,鸡鸣犬吠相闻,疑为人间仙境。
千亩田畴中有座半球形石头山丘。山不高,不大,但却古木森森,怪石嶙峋,全山树与石结合别致,不是石抱树,就是树抱石。烟笼雾绕之中,隐约见一岩洞,洞旁不远处几间木屋。
舜帝问一在地头农作的农人,农人说木屋就是何真元的居室,岩洞是炼丹的石室。
这时节,何真元正在屋里打盹。他一早起就在石室里炼丹,一炼就是老半天,不觉有些睏了,就坐在一石凳子上闭目养神。隐隐听得一阵美妙音乐飘飘缈缈自天际传来,就完全陶醉了,贪婪地沉溺于乐音交织起的美妙氛围中。忽然间,见一白须黄衫仙风道骨的老者出现在面前。老者说:“你不是只听说过《箫韶》就题了“韶音洞”吗?你现在听到的这音乐就是《箫韶》,只有与神仙有缘的人才懂得个中真谛。”老者又说:“你人品高尚,不作恶,不作孽,不贪不占,积德行善,必得好报。待到时机成熟就会拔宅升天。”说完,白须黄袍老者就不见了。何真元口里叫着“长老留步”,就醒了。
恰在这时,舜帝就在院外轻叩柴扉。何真元叫一小童开门。舜帝进得小院,小童将他引进木屋,就见一鹤发童颜老叟坐在案几边。舜帝见身旁竹几上放着一件器皿。一眼就认出是当年他在陶台亲自做坯亲自烧制的凤翥龙腾酒樽。同款式的只有两尊,樽底刻有舜华图案。正准备讨来仔细观看验证,已经打量了舜帝良久的何真元开了腔:
“舜帝不远万里南巡,草民敬仰之极。”
素未谋面,何真元突发此言,舜帝十分惊诧。便问:“前辈怎知晚辈是虞舜?”
“帝勤民事,苦忧人,声名如雷贯耳。而今广施苍梧,山民受惠,蛮夷诚伏。老朽未见其人,但知其行,由行及貌矣!帝光临寒舍,蓬筚生辉呀。”
何真元吩咐童子看座。待舜帝坐下,何真元发现舜帝面容憔悴,气色不佳,便为其把脉,脉玄而沉,知舜帝积劳成疾,忙叫童子取屋后九井之圣洁泉水煮药。
舜帝趁机拿过竹几上酒樽翻转樽底一看,果然有一刻痕不深的舜华,忙问何真元是怎么得到陶樽的。何真元说是老师王倪所送,陶樽原来是两只,老师自己留了一只。
“先生莫不是啮缺先生?”舜帝曾听帝尧说起过王倪和他的学生啮缺,听说啮缺才高八斗,却性格狐僻,寡言少语。与这何真元似乎又挂不上号,故而仍在揣测。
何真元是个内向之人,来九嶷山隐居,从没有向任何人暴露过身份,人们只尊敬地称呼他何老先生或者何老,没有半个人知道他来自哪里为何而来。见了舜帝,却如同前生就相识一般,竟然恨不得竹筒倒豆子把一切说过清楚明白。
“草民正是啮缺,”何真元意外爽快地回答,“虽多年长住苍梧,对尧天舜日倒是赞同得很,无奈年事高了,难以报效尧舜,想来常常内疚。许由来苍梧九嶷后,经常来蔽舍,我曾多次劝诫出山辅佐尧舜,为民立极,可他又志在清山绿水。满腹才华,硬沤了粪,可惜啊!可惜啊!”
听啮缺言语之中颇有忧国忧民之心,舜帝十分欣慰。又听啮缺提到许由,忙问起许由行踪。啮缺告诉说许由就隐居在九嶷山的由村。舜帝听说后,先是感到意外,接着是高兴不已,脑海里刹时浮现出了当年巧遇许由的情景。
第三十八章 2】
那时,虞舜二十八岁。
在历山垦荒日久, 秋收完后,空闲下来,就想起家来。想起了早早过世的母亲,想起了眼瞎的父亲,想起了妹妹婐手,也想起了后母和象。看到慕他之名择他为邻而迁到历山的人家家家妻贤子孝、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