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的意思。参看《阳货》17.8,“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个字的含义,有点类似北京人说的“矫情”、“死心眼”和“轴”。这种人,好面折,说话难听,出口伤人,马融训“刺”,应属引申义。
    这段话是讲礼的重要性。礼是行为规范,有中和、节制的作用。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再好的美德也会变味。如恭敬是美德,但一味打躬作揖,很快就会疲劳;谨慎是美德,但一味谨慎小心,就会胆小怕事;勇敢是美德,但一味好勇斗狠,就会引发祸乱;直率是美德,但一味心直口快,就会流于偏激。君子对自己的亲人感情深厚,老百姓就会日近于仁;不抛弃自己的熟人,老百姓就不会人情淡薄。(美德不可离开礼)
    曾子大病一场(1)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这是讲曾子大病一场,死里逃生的感觉,描写很生动。
    “启予足,启予手”,《说文?言部》:“,离别也,从言多声,读若《论语》‘跢予之足’,周景王作洛阳台。”许慎所引,或说是《古论》的异文。过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打开被子,露出手脚(《郑注》);一说同“”,是省视之义(刘宝楠引王念孙说),恐怕都不对。原文只说抬抬我的脚,抬抬我的手(所以作“启”),其实也就是动动我的手,动动我的脚,故异文作“跢”(跢是挪步而行,像小儿学步的样子)。他这么说,是叫学
    生过来看,我这手,我这脚,不都好好长在身上吗?这是死里逃生的心情。比如大手术,你刚从麻醉中苏醒,周围的世界好像焕然一新,自己好像新生儿。你会觉得,我的眼睛能看,我的耳朵能听,我的手脚能动,多好呀,就连拉屎撒尿放屁,此时此刻,都充满幸福感。失而复得,方知一切可贵。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于《诗?小雅?小旻》,曾子引之,是形容生命悬于一线的感觉,他刚从死亡线上逃脱的感觉。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是说从今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捡了一条命。
    这种体会,没有生过大病的人,根本不知道。
    生老病死,老、病在生死之间。大病,一脚在生,一脚在死,很突然,和老之将死还不太一样,没有足够的预期,因而病愈的感觉特好。
    古人劝人向道,主要手段就两条,算命和看病。重病是死亡的门口。人不知死,哪里懂得生。很多人都是大病一场,才算活明白,什么名呀利呀,全都扯淡。当然也有人,病的时候还明白,刚好没几天,就又糊涂了。
    曾子是有名的大孝子。今《大戴礼》有《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都是讲孝。乐正子春说,他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曾子大孝》)。传为曾子作的《孝经》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儒家重生,认为生命是父母的礼物,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现在的孩子,处于家庭、社会的交相摧残之下,难免轻生。当爹妈的要防小孩自杀,可以起名叫“免夫”。当然,女孩最好不用这个名字,起这个名字,就嫁不出去了。(曾子大病一场一)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背)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孟敬子即仲孙捷,孟武伯的儿子,生卒不详。曾参比孔子小46岁,此事应在前480年后。
    “动容貌”、“正颜色”,属于仪容。古书中的“容”和“色”有关,都是肢体语言。今人所谓“体面”,有体有面,但主要是面。人活脸,树活皮。面子是尊严,但不能讲得太过分。中国有面子文化,经常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过于看重面子。“颜色”,今语可指图画的颜色,但古语不同,颜字从页,本指眉宇之间,加上色字,其实是指脸色。
    此章也是讲曾子生病,可能就是上面那场大病。当时,孟敬子去看他,他以为自己快死了,所以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话很有名。人快死了,和平常就是不一样。司马迁是体会过这种临界状态的人。比如他的《报任安书》,就是苟活之人与将死之人的对话。他有这种体会,所以写“人之将死”,特别精彩。比如李斯,照理说是大坏蛋,他这一生,杀人无数,但临死,也有善言。他和他的孩子说,我真想和你们,像当年那样,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到郊外打兔子,这样的事还会再有吗?然后,父子抱头痛哭(《史记?李斯列传》)。陆机临死,也说“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世说新语?尤悔》)。
    书包网
    曾子大病一场(2)
    “笾豆”,“笾”音biān,是簠的别名(不是通常说的簠,那种簠是误称)。青铜簠,一般都是浅盘,短校(束腰的把),圈足镂空,仿竹器,或加盖,器形似豆,用盛稻梁;豆,与前者类似,但往往有高校,用盛羹酱。
    人之将死,应该说点掏心窝子的话,真心话,有意思的话。但曾子的话特没劲,全是讲君子的仪容。他留给孟敬子三句话:一是控制自己的感情流露,绝不可让人觉得粗暴和不耐烦;二是摆一脸正气,务必让人觉得十分可靠;三是说话得体,绝无粗俗和悖理之处。至于该摆点什么,怎么摆,他说,你们去问主持仪式的“有司”。怎么听上去,就和丧礼的预演差不多。
    儒家本来是给人办红白喜事的,我在乡下当老师,经常被请,比如写挽联,记礼账,完了有饭。曾子学这些,学了一辈子,是不是最后,要拿自己练一把?(曾子大病一场二)
    颜回的美德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不耻下问。孔子说,孔文子之所以谥为“文”,主要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5.15)。这是一种好学的态度。
    “犯而不校”,别人欺负你,一点不反抗。这里的“校”是抵抗,不是计较,包咸说是“报也”。《司马法?仁本》说,“虽遇壮者,不校勿敌”,其中的“校”也是这个意思。它是说,只要不抵抗,即使是壮年人,也不要拿他当敌人,见了就杀。
    “吾友”,马融说是颜回,前面加上“昔者”,说明话是追述,说话时间在颜回死后,即前481年后。曾子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小的学生,他讲这话,可能在颜回死后,倒是合情合理。(颜回的美德)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欤)?君子人也。”
    此章也是记曾子言。
    “六尺之孤”,“六尺”约合138.6厘米,是15岁左右小孩的身高,这里指幼主。
    “百里之命”,“百里”是所谓一同之地(一同是长宽各100里),古代的小国一般只有这么大。
    这里说的“君子人”是辅弼明君的忠臣,第一,可以托付幼主;第二,可以托付国土;第三,事关大节能经受考验,于节不亏。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就是这个意思。(曾子论君子)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此章也是记曾子言。
    “弘毅”,“弘”,也可能是强字之误,杨伯峻引章太炎说,读为“强毅”。“强毅”即“刚毅”。《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这段话是说,士不可以不坚强,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追求仁,这个任务很重;道远是因为要一辈子追求,到死方止,路很长。“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现在都是成语。(曾子论弘毅)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培养新君子,重在三教,始于诗教,立于礼教,成于乐教。“兴”是开始,“立”是中间,“成”是结束。这三条,彼此相关。当时,礼仪场合,有赋诗之风,不学诗,就没法在这种场合讲话,诗是用之于礼,和礼分不开。礼,侧重仪容和举止,一举一动,要合乎君子风度,当然很重要,但礼和乐也分不开。古代宫廷,很多仪式都有音乐伴奏,用以烘托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改容易色,没有音乐,也宛如置身乐中,马上规矩起来,变得很有君子风度。诗有歌词,本来是用来唱的。只念不唱叫诵,配乐而唱叫歌。君子习礼,要先从背歌词开始,达到倒背如流,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参加各种仪式,善于借题发挥,引用这些诗。这样的诗,还不是完美的诗,完美的诗,一定要加上音乐,歌词以外,有器乐伴奏,配乐而唱,甚至手舞足蹈,唱起来,跳起来。诗歌诗歌,要落实于歌;礼乐礼乐,要落实于乐。
    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改变人性,莫过于音乐,故以乐教为最高层次。上课,总有乐器在旁。他的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难怪孔子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诗教、礼教和乐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郭店楚简《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此相近。
    “由之”,一般以为是用之的意思。这个词已见于《学而》1.12。《学而》1.12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由之”是指顺道而行,这里则是指按统治者的意志办事,叫干什么干什么。
    统治者讲,不平等有合理性,主要是着眼于人类实际存在的不平等,如出身、财富、权势和道德,还有体力、智力和性别差异,特别是智力。当父母的往往认为,小孩懂屁事,用不着跟他讲大道理。当丈夫的往往认为,女人都是头发长,见识短,也是能哄就哄,用不着跟她讲大道理。〔1〕
    古代统治者对他的子民,也往往作如是想———谁让他们没头脑。
    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听上等聪明蛋即贵族统治者摆布,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批林批孔”时期,这话是批判对象,他们批别的冤枉,批这话没错。鲁迅讨论过愚民政策,他说古往今来的统治者,都希望民尽其力而没头脑,但老百姓真的把大脑去掉,也就不能尽力。你要马儿跑,马儿要吃草;你要人出力,不能没头脑。
    专制好像一次性抵押的包办婚姻,“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民主好像两相情愿的自由恋爱,不合适了,随时分手。但即使现代,民意也是操控于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愚民的阴影仍挥之不去。
    专制是古代的愚民政策,民主的名义下也有愚民政策,受骗总是老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1〕我国古代,讲尊老爱幼,认为老人虽不免于糊涂,原来却可能聪明;小孩虽不懂事,但来日方长,只要是男的,就有优越性。女人,除秀色可餐,很少被人提及。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这话说给谁听?统治者,还是他的学生?恐怕是学生。孔子有很多穷学生。
    “好勇疾贫”,主要是讲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