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很年轻,就因为自己老爹被派去郑国做人质这件事情,他对郑庄公一向没有好感。他决定炒了他,炒他之前,桓王找来周公商量,周公劝他:“忍忍吧,郑侯没犯什么错,对国家也还尽力。”
可是桓王不愿意忍了,他毕竟还年轻。
第二天早朝,桓王也没客气,上来就宣布:“郑侯年岁已大,辈分又高,本王不忍心让他老人家天天来上班,回家养老去吧。”
“多谢大王,老臣早有这样想法。”郑庄公谢了恩,回到总理官邸,要紧的东西收拾一遍,当天就回郑国了。
其实呢,庄公也未必就愿意在这里当中央领导,退休回家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你不要这样生硬地让人家走,那太没面子。譬如桓王给庄公搞个生日晚会,把侯爵晋级为公爵,然后送一堆礼物,这个时候好好跟人家说,装孙子就装孙子,何况本来也是孙子。那样的话,郑庄公走得也有面子,今后有什么事情还能照应你,多好?
周朝为什么后来不行呢?跟这些混账天子太有关系了。
郑庄公灰溜溜回了郑国,大伙儿一看就知道心情不好,一问,原来是被桓王这孙子给赶回来的,大伙儿就急了。
“他娘的,这不是忘恩负义吗?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主公,咱们立即出兵,攻打洛邑,废了那个孙子。”大夫高渠弥第一个不干了,就要出兵。
“不行,攻打周王,那不是造反吗?”颍考叔不同意。是啊,地方打中央,那于理不通啊。
庄公基本没搭理他们,这样考智商的问题,只有祭足才有办法。
“攻打周王,那肯定不行;可是就这么忍了,那心情又不爽。我看,不如出兵到温,就说今年歉收,朝他借粮。如果不借,那就是不够意思;如果借,咱们再狮子大开口,让他们难受。”果然,祭足的主意就是好,温是周朝的自留地,不打洛邑而在温闹事,意思就是你让我不爽,我也让你不爽。
主意就这么定了,祭足亲自率军到了温,之后向温城大夫开口借粮。
温城大夫也不是傻瓜,再加上事先有内参一类的东西过来,说是要提防郑国报复,因此温城大夫既不借粮,也不开城门,你爱干什么干什么,我就当没看见。
祭足一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借?麦子就在地里,你不借,我们自己割。”祭足下令,来之前就给每个士兵发了镰刀,这时候正好用上。
正是麦熟季节,郑国军队就将温的麦子都给割了。怎么割法?只割麦穗,不割麦杆,否则运不了。温城大夫在城楼上干瞪眼看着,很生气,但是打不过。
割完麦子,郑军回去了。再看麦田里,麦子还那么高,就是没有头了,你这不气人吗?
又过了三个月,祭足照方拿药,把成周的早稻给割走了。
抢了麦子,抢了稻子,周桓王不知道?当然知道。
“我要讨伐郑国。”桓王大怒。
“大王,算了,不就是点麦子吗?就当喂狗了吧。一来,为点麦子就打仗,事情太小,让人家笑话;二来,割麦子的是郑国的边防军,说不定老郑根本就不知道;三呢,咱的军队常年不打仗,哪里是郑国的对手?”周公黑肩第一个出来反对。
桓王想想,也有道理,再问大家,没人赞成出兵。
这下没办法了,出兵的事情就算没说过,桓王让周公给各地下了一道诏书,基本内容就是:有贼,看好自己的麦子。
家门口的麦子被抢,却只能忍气吞声。
“唉。”天下诸侯都在为周王室叹气。
冒充解放军
更新时间2008-10-31 10:20:47 字数:6309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所谓用鲜血凝结成的友谊往往是靠不住的,所谓的同志加兄弟往往是要忽悠你的,用得着你的时候是兄弟,用不着的时候就是隔壁二子他舅舅。
历史就有这点好处,让你在看完他之后能够对现实感到坦然,感到释然。
郑国与周朝的关系那是超越于一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他们是真的兄弟,他们曾经患难与共互相帮助,没有周朝就没有郑国,没有郑国周朝也会不同。
可是,即便是这样,该忽悠的时候还是要忽悠,谁也不会客气。
——郑庄公有点惭愧
周朝的反应让郑庄公很意外,他原本担心中央军会来讨伐,或者给个免去爵位留职察看的处罚,至少给个通报批评什么的,他已经让祭足草拟了一份情况说明和一份检查,看到时候能用上哪个。
可是,周朝竟然没有动作,似乎丢麦子的不是他们,而是对门的老张。
“宽容啊。”郑庄公有些感慨了,中央就是中央,宽容大度啊,这些小错误就不追究了。
中央不追究,地方就要反省了。人就是这样,你来硬的,我跟你对着干;你来点怀柔的宽容的,他就不好意思了。
“老祭啊,看来咱们做错了。”郑庄公对祭足说,这是他第一次批评祭足。
“主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咱们知道错了,就上门去道歉,道歉也是个沟通的好办法啊。”祭足总有办法,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好,就这么定了。”郑庄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正好自己也有些怀念在伟大首都的日子,于是决定亲自去洛邑朝拜,向周桓王示好。
还有,首都的葱油饼也令人向往。
就在庄公准备启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
宋国的公子冯避难来了,浑身是血地来了。
原来,庄公把小城长葛给了公子冯暂住,谁知宋军以闪电战攻占了那里,公子冯死里逃生回来。
郑庄公火了,当初州吁五国联军讨伐郑国,宋国就是最卖命的。如今又占领了我们的城池,那不是骑到老子头上拉屎了?没错,公子冯是你宋国的公民,可是人家在我这里也有暂住证啊,也有无罪证明啊,凭什么你们就要过来捉人?你以为你是谁?国际警察啊?
“老祭,我要办了宋国,看有什么好主意。”庄公是真的大怒了。
祭足笑了,他一向是个讲效率的人,一向认为出一趟差应该多办几件事。
“主公啊,这下去伟大首都多了一件事情了。”祭足说。
“先办宋国,后去洛邑。”庄公心说老祭怎么把我的话茬开了。
“不然,打宋国没那么简单。首先,宋国爵位比咱们高,咱们是侯爵,人家是公爵;其次,宋国也不是好惹的,他们这些年年年打仗,虽然战绩不佳,但是经验丰富。依着我看,这事情必须要打着中央的旗号,号令各方诸侯前去讨伐,名正言顺而且人多势众,要办宋国就容易了。”祭足就是这样,想什么都很周到。
祭足为什么这么聪明呢?经常洗脚很重要。
——热脸贴上冷屁股
郑庄公和祭足去了洛邑朝见周桓王,两件事:第一件表达歉意,第二件希望周桓王下旨,让郑国率领联军讨伐宋国。
两人带够了礼物,兴高采烈去了伟大首都。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来了,吃了一惊,心说这个不要脸的来干什么?没办法,既然来了,怎么说也得见见啊。于是,郑庄公朝见桓王。
爷孙二人相见,都是皮笑肉不笑。庄公把礼物献上,桓王一眼没看,令人收了。
寒暄已毕,桓王先说话了:“郑国今年收成如何?”
“托大王的福,今年天气好,收成也好。”
“嗯,那就好,温的麦子和成周的早稻我们能留下来自己吃了。”桓王冷笑道,他压根就没准备给郑庄公好脸色看。
郑庄公是个什么人?话到这里就知道这趟算是白来了,再说下去,那非翻脸不可。于是找个肚子疼之类的借口,退了出来。
回到国宾馆,祭足连忙来问:“主公,怎么样?”
“白来了。”郑庄公把经过一说,说桓王毫无善意,别说下旨打宋国了,就是缓和关系都没有可能。
祭足一听,也没有办法。照理,到了晚上桓王就该赐宴,带着大家吃吃野味,看看胡人歌舞,唱唱卡拉ok之类。可是,桓王连这都没做。没办法,晚上祭足只好领着庄公找地方洗脚去了。
第二天,桓王派人送来十车谷子,说是给郑国用来备战备荒的,省得到时候再跑那么远过来割麦子。
郑庄公哭笑不得,桓王这孙子也太过分了。可是,这是人家的地盘,给你东西你还得接着,不带走还不行。可是堂堂一个诸侯,前任总理,算起来还是天子的叔爷,就赶着十车谷子回去,丢不丢人?
正在发愁,周公派人来了。原来,周公知道桓王羞辱郑庄公,不仅不款待,而且给了十车谷子。为了补救,周公自己备了两车绸缎给郑庄公。
看见绸缎,祭足乐了。
“笑什么?这比谷子值钱?”庄公问,天下人都知道郑庄公来首都了,就算有两车绸缎,也掩盖不了那十车谷子的羞辱啊。
“主公,你洗个脚先,看我怎么处置。”祭足让人伺候庄公洗脚,自己出去了。
洗完脚,庄公出来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大吃一惊,为什么?谷子不见了,只剩下十车绸缎。
——冒充解放军
祭足总是有办法。要记住这一点,祭足总是有办法。
可是怎么变出十车绸缎了呢?那年头还没有变魔术的,祭足也变不出来,他有他的办法。
祭足把那两车周公送的绸缎打开了,都盖在十车谷子上面,于是就成了十车绸缎,就这么简单。
“这有什么用?实际上还是十车谷子。”庄公不解。
“不然,咱们就这么赶着车回去,谁知道这是谷子?咱们一路上就说周王十分优待,送了十车绸缎,同时令我们组织联军讨伐宋国。”
你要是赶着十车谷子回去,说周王任命你为联军总司令,那傻瓜才会信。可是十车绸缎那就不同了,那多贵重啊。
庄公一听,真是好办法。
咱不是解放军,咱冒充解放军还不行吗?
第二天,郑国使团离开洛邑,一路上到处招摇撞骗:看见没有,周王给了十车绸缎,令我们组成诸侯联军,讨伐宋国。
全天下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那时候没有电报,更没有互联网,消息主要靠人来传,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信了,没人想到这是假的。
就这样,郑庄公回到郑国,立即派遣各路特使前往各路诸侯,假传周桓王圣旨。有人说没有玉玺怎么办?那简单,找个萝卜自己刻一个就行了。
于是,齐、鲁两个大国响应,约好出兵。其实,鲁国和齐国跟宋国的关系都不错,原先也假模假样签了互不侵犯条约,无奈郑国在假传圣旨的同时承诺夺得城池归这两个国家,于是他们动心了。
国际事务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道理,春秋早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而假冒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策略,那是郑庄公和祭足的发明,后世代代相传,到如今美国人动不动搞个联合国军,其源头就在这儿。
后来,联军在以郑庄公为核心的领导团体的英明领导下,取得了对宋战争的巨大胜利。这是后话,后面会有介绍。
——天子要出征
郑国冒充解放军讨伐宋国之后,天下就知道郑国是在假传圣旨了。齐国和鲁国得便宜卖乖,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周桓王气得够呛,大骂郑庄公是狗日的骗子。可惜那时候没有新闻发布会,否则开新闻发布会谴责郑国了。
转眼间又过了五年,这五年郑庄公再也没去洛邑。上次去了给了十车谷子,跟打发叫花子一样,谁还去啊?
偏偏你不去了,他还想你。
“五年不来拜年了,五年啊,孩子都生一堆了,郑国离这么近,竟然不来朝拜,这简直是目无中央嘛。”周桓王拽着官腔说,他很生气。
天子生气是什么后果?秦始皇后来说过:伏尸遍野,血流千里。说白了,就是战争。
周桓王决定讨伐郑国,连当年冒充解放军的账一起算。
听说要讨伐郑国,周公赶紧劝,桓王不听;顶替了郑庄公总理职位的虢公也劝,桓王也不听。
既然最高领导人下了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