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打,那就打吧,想想看,假冒天子以令诸侯都那么大威力,真天子来号令诸侯,那不是更有威力?冒充解放军都能打胜仗,真解放军打假解放军还会有问题?
还真有问题。
天子被人假冒过了,基本上就不值钱了。解放军被人冒充过了,战斗力就不行了。
所以,假冒伪劣的害处是很大的。
周桓王给各地诸侯下了动员令,结果呢?几个大国中,秦国正抗戎呢,没时间;晋国正内乱呢,没精力;齐国和鲁国正准备联姻办喜事呢,没兴趣。至于那些小国,有装傻的有充愣的,总之,能不来都不来。
费了半天劲,只有蔡国、陈国和卫国表示服从中央,起兵助战。
仗还没打,周桓王已经输了一阵。堂堂天子,号召力也就这样,还不如卫国郑国这样的诸侯国。
怎么办?周桓王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不打,那以后更没人听他的。所以,只能打,而且只能打赢,不能打输。打赢了,可以借机重树权威,打输了呢?周桓王不敢去想。
正因为如此,桓王决定御驾亲征。
赌博,这就是一场赌博。就像一个炒股被套的,他拿出更多的钱来搏。而往往,他会输得更惨。
——中央军一败涂地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朝军队会同卫国、蔡国和陈国军队,进攻郑国,直逼荥阳。周桓王亲自带队,周公和虢公也都随军。
郑国万万没有想到,周桓王竟然搞这么高的规格来打自己,用句现代话说,那是五套班子都到齐了。
郑庄公紧急召开大会,讨论眼前的形势。
基本上是老套路,大臣们分为主降派和主战派。经过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终,主战派占了上风。
大家达成共识:打,而且要快打,以免带来国际舆论的压力。
祭足开始安排工作。
首先,了解联军战力部署。
根据谍报,联军分为三路进攻,左路是陈国军队,由周公指挥;右路是卫国和蔡国军队,由虢公统领;中路是周朝解放军,周桓王亲自率领。
三路军中,陈国战斗力最差,而且主帅周公根本就不想打,属于不思进取的那一类。右路卫国和蔡国军队中,蔡国军队很菜,可以忽略不计,卫国军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战斗欲望不强。中路是联军精锐,属于周朝正规军。
其次,确定我方打法。
郑军采用各个击破战略,右路军由大夫曼伯率领,以精锐部队冲击对方左路陈国军队,要求击溃对方。
在击溃对方左路军之后,左路由高渠弥率领,稳扎稳打,进攻对方右路的卫国和蔡国军队,重点进攻蔡国军队,待蔡国军队溃败之后,合击卫国军队。
在击溃对方两翼之后,左右两军向中央合击周朝军队,此时周军必然后撤,此时,郑国正面军队由郑庄公亲自指挥,追击周军。
祭足的想法很清晰,对陈国军队,击溃为主,赶走了事;对卫国军队,务求全歼;对周朝军队,警告为主。
祭足在这里就像一个炒股的高手,把怎样建仓、怎样拉升和怎样借利好出货都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他们也知道,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失败,那么每个人的罪名都会很重,每个人都会死,而每个人的子孙后代都只能当奴隶。
郑国军队出动了,他们在城外安下大营,与联军对垒。
第二天,联军列阵,等待郑军出来厮杀。按着那时的规矩,郑军也就该出来列阵,决一死战。
可是,规矩是人定的,也是被人利用的。
郑军根本就没有动静,大营营门紧闭,拒不出战。
桓王有些郁闷,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说辞,要在阵前痛斥郑庄公。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郑庄公根本就不出来。
看看一个上午过去,联军又渴又饿,郑军还是不见动静。桓王正在考虑是撤退还是强攻郑军大营,还没考虑好,就听见郑军营中一通战鼓。紧接着,郑军大营右翼营门大开,郑军战车呼啸而出,不列阵不打话,猛虎下山一般直扑联军左军。
陈国军队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没等郑军杀到,纷纷逃命。
联军左路军直接溃败,桓王大吃一惊,急忙下令中军左翼防止郑军冲击。
还没等桓王定下神来,郑军大营左路杀出,这一路更猛,直冲卫军和蔡军阵地,卫军还能抵挡一阵,蔡军则是一溃到底。之后郑军合击卫军,卫军大败亏输,死伤无数。
两翼都完了,郑军左右合击,中军营门大开,大部队从正面杀来。
到了这个时候,桓王知道这个仗没得打了,撤吧。
有人说,自古以来都是“让列宁同志先走”或者“让领导先撤”,这话是错的。
桓王命令后队变前队,先撤,前队变后队在后面掩护,而他自己在最后面。
合击合击,郑国军队基本上是合而不击;追击追击,郑国军队也是追而不击。
人家给你面子,放你一条去路,你就识趣点快走吧。可是桓王有点不识趣,看人家不追上来,以为真是怕了他,于是慢腾腾地走,还一边破口大骂。
“老贼,有种的出来,我与你决一胜负。”桓王大声骂道。
如果说郑庄公、祭足还对桓王有所忌讳的话,郑国的将军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只对庄公负责,你桓王算什么?如今给你脸不要脸,那还客气什么?
大将祝聃拈弓搭箭,也不去想后果,瞄着周桓王就是一箭。
周桓王正在那里骂得起劲,冷不防看见一支箭飞过来,想躲,没躲开,那支箭就扎在了肩膀上。
“哎呀妈呀。”桓王现在不骂了,他发现对方来真的了。怎么办?跑吧。
桓王的战车甩开蹄子狂奔起来,很快追上了大部队。后面,郑军又是打鼓又是呐喊,就是不追,眼看着把周王的部队给放跑了。
——哑巴吃黄连
周桓王挨了一箭,还好,身上的甲比较厚,对方的箭也远了点,因此也就是破了点皮,没大碍。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打下去还是撤军?陈国军队溃散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蔡国军队也溃散了,也都找不到人影了;卫国军队被消灭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只有周朝的军队还在,那是人家没好意思打你。
打,是打不过了;撤,又太没面子。桓王这个时候后悔当初没听周公和虢公的,可是后悔有什么用?
正在这个时候,郑庄公派人来了。谁啊?祭足。
祭足来干什么?送粮食来了,除了粮食,还有牛羊。
“大王,这个事情是个误会。大王讨伐诸侯,那是应该的。我们主公原本说闭门反思一段时间,谁知道手下的几个大将不懂事,私自就出来打仗了,据说还伤了大王。我们主公已经把他们给撤了,又派我来给大王赔罪,顺便劳军。如果大王赏脸,请进城歇息。”祭足多会说话,说出来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
原来,听说射伤了周桓王,郑庄公也有点害怕,大家一商量,说桓王肯定也想撤军,干脆给他个台阶,大家好办。于是,就派祭足来了。
台阶有了,下还是不下?不下就怪了。
就这样,周朝中央军撤军。
中央军回国,桓王很憋气。被诸侯打败,令他很没面子。于是,他决定要二次讨伐。
“各位,我准备再次征召天下诸侯,讨伐郑国。”桓王召集公卿们,再议出征。
“切。”一片哄然,大家都笑了。
桓王很没面子。
“大王,我看就算了。这次打输了,好在郑国还给个台阶下来,赔礼道歉,我们也算保住了颜面,事情也不算闹得太大。本来天下没多少人知道我们战败了,你这一征召天下,那就人人都知道了,那可就是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了。”周公率先反对。
桓王没有说话,兵败之后,他也没那么足的底气了。
“周公说得对啊,上次征召诸侯就没几个响应的,若是这一次一个也不来,那不是更丢人?”虢公也这样说。
“唉,散会散会。”桓王叹一口气,认栽了。
从那以后,一直到鞠躬尽瘁,桓王再也没提过一个“郑”字。
楚国和南联盟
更新时间2008-10-31 10:21:42 字数:6653
为什么宗教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王朝?因为宗教的神秘感。
神是万能的,但是神又是骗吃骗喝的骗子,因为他们从来不出手,从来不干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就永远不会失败。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多看少说,多看少动才是正经的,动不动就出手,就必然动摇根基。
回顾一下,西周从穆王到宣王,因为出手而削弱了权威。到了平王、桓王,则进一步丧失这种权威。
平王的糟糕之处在于他自降身份,与郑国交换人质,于是每个诸侯国都会想:凭什么郑国跟你平起平坐,我们就不行?
到了桓王征讨郑国失败,之后忍气吞声,诸侯国们就将周朝王室看成了纸老虎,他们也不过就是如此。于是,从内心里,没有人再尊重他们。
对于二流强国来说,周王室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根本不必将王室放在眼里。于是,后面就发生了诸侯讨伐王室的事情。
奇怪的是,强大的诸侯反而更尊崇王室,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为什么?不是他们真的畏惧王室或者在道德上更高尚,而是王室对他们来说还有用,他们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他们的实力可以保证他们玩得动王室这个木偶。
也正是由于对于大国还有利用价值,周王室还能够苟延残喘几百年。
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肆无忌惮了,而一向有野心的诸侯开始蠢蠢欲动了。
野心膨胀,谁?向南看,楚国。
——楚国的来源
楚国在南方,建国在荆,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国都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枝江。
按着惯例,还是从祖先开始说起。
最上边,还是黄帝,略过不说。再后,因为在点火和燃料方面有专长,被封为“祝融”。祝融是什么?就是中华上古传说中的火神。
在古代,如果有人告诉你“祝融光临你家了”,你就该哭了,因为你家着火了。这个祝融,就是楚国的祖先。
所以,懂得一技之长是很重要的。
祝融的儿子叫陆终,陆终娶了鬼方国君的女儿。鬼方是哪里?没人知道。就是因为没人知道,所以叫鬼方。也许是越南,也许是印度,也许是阿联酋,还可能是意大利。管他哪里,总之,不是中国的。
鬼方的公主很厉害,一胎怀了个六胞胎,这在今天也是世界纪录了。六胞胎那是什么概念?肚子大得几乎爆炸,顺产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剖腹产,《史记》记载叫做“坼剖而产焉”。也不知道谁动的刀,一刀下去,左边生了三个,还不行,再来一刀,右边又生了三个。
这证明,中国在远古时期就掌握了剖腹产的技术。而这六个孩子,就是混血儿。
六个孩子都是儿子,而且个个健康。不仅个个健康,而且个个有出息。老六名叫季连,姓芈1。到商朝末年,季连的后代叫鬻2熊的,那是相当的厉害。
鬻是什么意思?是卖的意思。所以鬻熊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卖熊的人”。换到今天,那就是偷猎者。
鬻熊的后代就姓了熊,卖熊的人就姓了熊,那么姓马的祖先是不是卖马的?不能这样简单推理。
按理说,卖熊是体力活,卖熊的人没什么头脑。可是鬻熊不一般,他很有学问,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经向他请教。《史记》中记载他“子事文王”,也就是文王的干儿子,武王的干哥哥。到周成王的时候,分封一部分先贤的后代为诸侯,于是鬻熊的孙子的儿子熊绎被封在楚,子爵。熊绎那时候还留在伟大首都辅佐成王,把楚国给儿子管理。
楚国那时候属于荆蛮之地,还没有开化。
熊绎是许多姓氏的始祖,熊、苗、楚、上官、伍、屈、潘、班、查、庄、严、卓、莫、景、成等姓氏,都是熊绎的后代。
——楚独<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