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和《毋逸》教导他治国的道理。此后,周公为周朝置备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周朝被管理得井井有序。
——尊崇无限
周公去世之前,留下遗嘱:“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左右。”
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将他葬在祖坟所在的毕,安葬在文王的身边,享受王的待遇,成王以此表达自己不敢把周公当做自己的臣子。
周公去世当年的秋天,秋收来到之前,突然刮起狂风骤雨,地里的麦子全部被刮倒,树木被连根拔起。周朝全国震恐,周成王沐浴更衣,与召公和毕公前往祖庙打开金滕匮,这才发现了周公当年的祷文。成王大惊,急忙叫来管理祖庙的官员,问是怎么回事。“有这么回事,只是周公当时不让我们说。”管祖庙的官员这样说。
成王哭了,换了谁,谁能不哭?
“这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我,以此表彰周公的大德。”成王于是决定郊祭周公,享受天子礼遇。
郊祭之后,云开雨霁,反向刮风,麦子都立了起来。那一年,天下大丰收。
这是神话吗?
崇高的品德是可以感天动地的,这不是神话。
为了表达对周公的崇敬和感激,周成王特批鲁国可以郊祭文王,鲁侯可以享受天子级别的礼乐。
周公逝世后,周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世袭,因此周公实际上有两个爵位世袭,一个是在中央政府的周公,另一个是诸侯鲁侯。
世世代代,周公的事迹和品德得到传颂。中国历史上每一任宰相,都会表示自己要向周公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孔子以毕生精力在宣扬周公的思想,在世时常说他梦见周公,与周公谈论天下大势,接受周公的指教,可见他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时候,梦少了,梦不到周公了,于是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他感叹,他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
而孔子的门生们常感叹他们没有一个能梦见周公,没有孔老师那样的德行。只有达到孔老师那样的境界,才可能梦见周公。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的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对周公的崇敬。
别的不多写了,写多了就腻了。上面,不过是周公的履历,下面,我们来看看周公的品德、能力和思想。
笔者才疏学浅,对周公的研究远远不够,以下难免抄袭引用,在此向被抄袭引用者表达敬意。
——以德治国的始祖
我们常说以德治国,却不知道以德治国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就是周公。
武王伐纣,征服了商朝。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呢?
武王首先问姜太公,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
老爷子的意思是不光杀掉纣王,连纣王的人民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要搞种族灭绝。
“老爷子,您先歇着吧。”武王显然不同意。
于是,武王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召公的主意,也就是把商朝的公务员都给杀了。
“老弟,你也先凉快凉快去吧。”武王还是不同意。
最后,武王问周公,周公说:“让商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不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有仁德的人,我们就去亲近;老百姓有什么过失,我们就去承担。”
哇噻,周公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统一战线啊,那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啊。三千年以后,共产党用上了,而且用这个办法干倒了国民党,而那时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就是周公的后代。
“有这样的气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武王很高兴,立即同意了。
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商朝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做成了忠臣纪念馆;让闳夭碚高王子比干的坟墓,表彰他的忠贞;命令南宫适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
这一切措施都表明武王要反商纣之道而行之,给受商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商人。
周公以前,人们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上天的授意,王权神授,天生就该是天子,再坏也不能反抗。
但是,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观念,“以德配天”。认为天命要求国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无德则是违背天命。商纣王残暴无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为有德承受天命。虽然这仍有王权神授的思想,但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就是做国王要有德行。只有怜民、爱民的国王才叫有德的国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爷是不会让一个无德的人,代表他行使权力的。
这一解释了不得,神权思想开始瓦解,中国开始进入了无神论社会。
周公除了自己坚持德治之外,还将自己的理念传输给后人。
在还政成王之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儿子伯禽去鲁国做国君,临走前,周公这样叮嘱:“你知道做君王的道理吗?凡是处在尊贵地位的人必须尊重臣民,他们才会顺从君王的美德来规劝进谏;必须打开无所避讳的大门,谦让安静地依靠臣民。对于进谏的人,不要阻止他们,不要吓唬他们,要广泛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才能选择到合理的内容。”
这是什么?言论自由啊。
周公以德治国的理论,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儒家。
今天我们常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这都是来自周公的思想。
——依法治国的始祖
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无逸》、《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们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那是周公给设计的。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后定为全国哀悼日,那是因为周公当初确定“天子逝世后停丧七天”。
甚至周公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大聚解第三十》记载,“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
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
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中华哲学的缔造者
《周易》是中华哲学的精髓,那么《周易》是谁的杰作?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另一种说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这一点毫无疑问。
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道德经中的阴阳哲学,辩证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老子的创造。
《韩非子》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率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如此辩证的思维,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绝对是独步的。
从周公开始,由于中国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为神打仗屠杀的事情,避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罪恶。周公让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进入了人文社会。
我们研究中华哲学,研究国学,却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
——礼仪之邦的礼仪创造者
中国人今天的文化和礼仪,是周公创立的。周公倡导“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仅以法制国,也要以德治国,而且特别重视以德治国。他认为如果人民都养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自律,就会减少犯罪。而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要通过各种礼仪来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国人的礼仪制度,这些风俗习惯保留至今。
我们婚丧嫁娶的很多风俗,都来自于周公的创制。是周公让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礼仪之邦。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是原始社会,野蛮社会。
我们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也正是周公所倡导的。
——治理国家的强人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没有人比得上周公。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但是,该狠的时候决不手软,该出击的时候决不犹豫。
灭了商朝,周公把纣王的儿子武公禄父封在了殷墟,抚慰商朝遗民。但是派了哥哥管叔和弟弟蔡叔监视他,算是软硬两手同时具备。
后来武公禄父和管叔造反,周公毫不手软,坚决杀掉。而跟从管叔造反的蔡叔被宽大处理,等到蔡叔的儿子胡有所表现时候,又把他封在了蔡,算是对兄弟的友爱,能不杀的坚决不杀。杀了禄父,却把纣王的弟弟微子启封在了宋,给商朝留下香火,仁至义尽。
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采取先弱后强,先小后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叛扩张两不误,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后来毛泽东确立的农村包围城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战略战术,也是来自周公。
仁德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无限度使用,主动权始终要攥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殷商遗民,周公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而美国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学会。一方面,周公对殷商遗民怀柔,另一方面,则是坚决拆散他们。一部分西迁到镐京,一部分东迁到洛邑,一部分被派去了鲁国(六姓),一部分被派去了晋国(十姓),一部分被派去卫国(七姓)、一部分被派去齐国。在分拆之后,殷商遗民已经无法构成合力,另一方面,他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安居乐业,谁还想再回到万恶的旧社会?
封建制度则是周公的另一项划时代的举措。
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鞠躬尽瘁
当儿子伯禽去鲁国当国君的时候,周公说了一段千古闻名的话,原话如此:“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小心谨慎,生怕失去贤能之人。我洗头发的时候,如有贤士来到就把头发握干去见他,洗一次头,往往要握干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因为贤士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