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见他们,一顿饭往往要分成好几次吃。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小诸侯,可不能骄傲啊!”
曹操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从这里来的。
《说苑》记载,周公每隔一段时间会派出十二个人,三个人为一个小分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寻访贤人,视察民间疾苦,之后回来向他报告。
当诸侯来到中央朝拜的时候,周公就会把他们那地方的得失好恶告诉他们,这让诸侯感到震惊和畏惧,而百姓听说了,都会感到高兴和看到希望。于是,天下诸侯都想方设法施行德政,百姓则安居乐业,《诗经》为此写道:“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周公主义
按照我们固有的评价体系,最早的基础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是思想,而具体的做法是理论。譬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华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公,所以,我们把周公的治国思想、哲学理论和设立的各种制度合称为周公主义。
伟大的周公,伟大的周公主义。
周公之后,将他的主义全面发扬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们把管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制度称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后,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达到学说的水准,也就是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等,孙子、商鞅、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称为理论。
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孙子学说——诸子理论,中华文化的脉络实际上是非常清楚的。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人们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拆拆补补而已,不是吗?
没有周公,行吗?
周公说了许多,就此打住罢。
陕西咸阳歧山周原,有周公庙。山东曲阜,有周公庙。但是,周公的香火实在令人汗颜,即便去磕头烧香的,多半也是求签算命之徒。
《易经》里面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为祖宗的德厚,能庇荫到如今。可惜的是,我们对祖宗实在是太怠慢了。
日本人喜欢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连祖先都不参拜,连我们的至圣周公都不知道,我们是一群数典忘祖之徒。
韩国人喜欢抢我们的文化,甚至想抢我们的祖宗,这也令我们愤慨。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吗?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吗?多少年了,我们的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孔夫子成了孔老二。好的东西,你不要,别人自然要来抢。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们不仅不能梦见周公,我们甚至连周公是谁都不知道。
愤慨吧,对我们自己愤慨吧。
阿哥阿妹情义长
更新时间2008-11-15 7:14:41 字数:7456
说完周公,再说说姜太公老爷子。
姜老爷子的故事比较多,譬如姜太公钓鱼等等,这里就省省了。毫无疑问,在周朝灭商朝的过程中,老爷子居功至伟。
有一段对话要特别说一说,周文王问姜太公怎样治理国家,姜太公说:“能称王的国家百姓富足,能称霸的国家军人富足,混日子的国家公务员富足,要完蛋的国家国君富足而百姓贫穷,所以,国富民穷是很危险的。”
听完之后,文王立即把国库里的财富拿出来分给了百姓。
多么伟大的姜太公啊,多么伟大的论断啊。三千年以后,**总理终于提出来要“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国富民穷,真的很危险。
——姜太公治理齐国
灭商之后,武王将姜太公封到齐国,齐国在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淄博。
姜太公赴任途中,一日天晚投宿,店家对他说:“我听说机会得来困难失去容易,看你睡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去上任的。”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姜太公再不敢耽误,连夜赶路,第二天早上就到了营丘。幸亏到得早,恰好遇上莱夷进犯。莱夷哪里是姜太公对手,当时被击退。
之后,姜太公开始治理国家,他没有改变当地的风俗,只是简化了原有的礼节,发展工商业,鼓励养鱼贩盐。于是,齐国周边一带国家的百姓都跑到齐国来了。太公只用了三年时间治理好了齐国,而南面的鲁侯伯禽用了五年时间来改造当地的风俗和礼节。后来周公知道了齐鲁两国不同的治理方式,长叹:“齐国的方法更得民心啊,看来今后鲁国是要被齐国欺负了。”
由于齐国强盛,召公特地对齐国下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隶,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什么意思?说句大白话,就是授权齐国可以代替周朝天子征伐任何国家,在“礼仪征伐出自天子”的周朝,这是唯一的一份特权。
于是,齐国开始名正言顺扩张,首先灭了莱夷,占据胶东半岛,直通大海。之后南征北讨,成为大国。而鲁国果然落后于齐国,在两国交往中处于劣势。不过,由于祖上的交情以及两国的地位相当,两国的关系始终不错,世为婚姻。
姜太公的后代也不少,高、柴、齐、崔、章、吕、卢、许、纪、丁、浦、东郭等姓氏都是姜太公的后人,在此不妨自豪一把。
——大龄晚婚青年
祖宗交代得差不多了,回来接着讲春秋。
鲁国最近一次与齐国联姻是鲁桓公娶了齐僖公的女儿做夫人,前文说过,那个女儿长得范冰冰一般,十分迷人。可是,这段婚姻在当时是有些奇怪的,为什么?因为两个人都属于大龄未婚青年。怎么弄成了大龄未婚青年呢?说来话长。
先说鲁桓公,桓公登基的时候十九岁,登基三年之后向齐国求婚,应该是二十二岁,在那年代,那就是晚婚。
再说齐僖公的小女儿,长得像范冰冰,才华更是不得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此人称文姜,意思是有文化的姜家的女儿。齐僖公原本想把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可是被拒绝了,后来公子忽在隐公八年的时候成亲,也就是说,那时候文姜至少十三岁了。而桓公向齐国求婚,那又是六年之后,也就是说,求婚的时候,文姜少说十九岁了,比较合理的估计是二十岁到二十四岁之间。女孩子这个年龄,在那个年代也是晚婚了。
正因为是晚婚,所以齐僖公急急忙忙答应,急急忙忙把女儿嫁出去了。
有人说了,这么个色艺双绝的美女,还是高干子女,怎么半天嫁不出去?说起来,是有原因的。
首先,由于太色艺双全,老爹一定要给她找个好的,配得上的。人要英俊,还要有能力,还要性格好,还要门当户对。找来找去,最满意郑国的公子忽,可是人家还不愿意。除了公子忽,齐僖公没有看得上眼的,挑来挑去,砸手里了。
其次呢?其次是什么?
——兄妹情深
早些年的日本、台湾和近些年的韩国电视剧中,动不动弄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把个男女主角爱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他们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太俗,实在太俗,他们实在缺乏想象力。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一段天地惊鬼神泣的爱情故事,而男女主角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男主角名叫诸儿,是齐僖公的大儿子。诸儿聪明绝顶,长得十分英俊,更且博学多才。女主角就是文姜,齐僖公的小女儿。诸儿和文姜是同父异母,可是从小就在一块长大,耳鬓厮磨,十分亲近。
两个人在一起经常吟诗作对,打打闹闹,搂搂抱抱。怎么说呢,就是春秋版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后来,诸儿眼看着文姜一天天长大,出落得出水芙蓉一般,免不得起了歹心。
文姜一开始倒也十分端庄,虽然哥哥总是调戏自己,总是动不动弄些黄段子讲给自己听,自己倒也把持得住。
可是,公子忽拒绝娶她的消息传来之后,她的心灵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破坏。在这个时候,诸儿来安慰她,开导她,然后脱了她的衣服。
伤心的女人是最容易破罐子破摔的,而在女人伤心的时候来到女人身边的男人,多半都是不怀好意的。
就这样,一段不伦之恋开始了?no。如果这样,故事就太简单了。
所以,衣服脱到一半的时候,文姜推开了诸儿的手。
“哥哥,注意影响。”文姜说。
“啊,我只是觉得你太热了。”诸儿辩解。
那一次事件之后,兄妹俩很长时间没有见面。
但是,他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在两个月之后又开始对诗了。
诸儿还脱文姜的衣服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不用他脱,文姜自己脱。
“好热。”文姜说,然后开始脱衣服,直到自己的两个半球几乎滚落出来。
“嗯嗯。”诸儿这个时候只知道咽口水。
文姜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报复公子忽,她以为自暴自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她让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跟哥哥之间发生了什么,以为她是个荡妇,暗中骂她是“破鞋”。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她只是让哥哥多咽了些口水。
整个齐国都知道诸儿和文姜之间的事情了,满大街的人没事干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终于,齐僖公听到了风声,他赶紧给诸儿娶了个宋国的老婆,外带两个小老婆。
诸儿跟自己的老婆活动去了,文姜顿时感到孤单。这个时候,她开始怀念诸儿,并且在内心里对诸儿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什么是爱情?这就是爱情。问题是,诸儿是他哥哥。
全天下都知道文姜的事迹了,其他的诸侯没有人愿意娶她,尽管她长得很美很艳,可是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戴一顶绿帽子。而这,也就是文姜成为大龄未婚青年的其次的理由。
文姜一天天长大,可是,总是嫁不出去。
俗话说:少女怀春,少女思春。长大的文姜免不了要怀春思春,而怀春思春的少女是很可怕的,她们什么都做得出来。
而诸儿呢?他很快对宋国的老婆失去了兴趣,在他心中,文姜是海龟,别的女人都是土鳖。他很怀念文姜,但是他不敢随便去找她,他知道老爹的眼睛在盯着他。
——兄妹离别
鲁桓公难道不知道文姜的事迹吗?当然知道。那么,为什么他愿意娶文姜呢?
这要归功于公子翚的极力推荐,他从齐鲁两国的传统友谊说到鲁国文化中的助人为乐,从文姜的美丽动人说到她的雍容华贵,直到鲁桓公忍不住咽口水。
“齐国那么多美女,为什么诸儿冒着乱仑的骂名也要勾搭文姜呢?你想想吧,文姜那得多勾魂?”不得不承认,公子翚的分析是有说服力的。
“好,助人为乐、替人解困是我们鲁国的传统。”鲁桓公最终下定决心帮齐僖公把尾货扫掉。
知道自己要嫁到鲁国,文姜很高兴,终于有人要自己了,而且鲁国比郑国大,奶奶的公子忽,你牛什么?姑奶奶嫁个比你还牛的人。
可是,她又有一种失落感,从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诸儿呢?什么时候才能再听到诸儿讲的黄段子呢?
正在百感交集的时候,诸儿派人送了一束花,花里藏着诸儿写的一首诗: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歌词大意是这样的:桃花开了,很诱人啊。开的时候没有采,如今眼看着飘落为浮萍,可惜啊后悔啊。
多有才的诸儿啊。
文姜看了诗,一激动,也回了一首: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歌词大意是这样的:桃花开了,很美丽啊。就算这次没有采,难道就再没有春天了吗?等等吧,机会会有的,不要忘记我啊。
多有才的文姜啊。
这原本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两首诗,可惜,由于作者是兄妹而成了罪证。
迎亲的过程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根据周礼,这里是有学问的。也就是说,我们来看看周公制定的迎亲之礼究竟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