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璧与朱元璋一路说笑着回到下榻宅院,这才惜别分手,目送卫璧进入院子后朱元璋才转身回返,真是好一幕君臣相得的典范。
第二天朱元璋便带着吴良、吴祯兄弟以及数百精兵往台州去了。这濠州和台州相距不远,而且路上都在朱元璋和方国珍所部控制之下,可以说是毫无危险。
朱元璋虽不想轻离濠州,但与方国珍会晤一事又是势在必行。况且卫璧也没有要削他权的样子,反倒对他很是倚重信赖,朱元璋便也放下了心。总之濠州被他经营了这么些年,可不是卫璧短短几日内就能翻天的。
朱元璋离开濠州后,卫璧也没怎么干涉濠州军政,只每日和义军个将领交流一番,又对汤和邓愈等人多加勉励,不过晚上也就不办什么大筵席了,不是去和几位高层将领聊聊天,就是在院子里和青书小酌几杯,下两三盘棋,有时有人在旁伺候,见他俩和乐融融,有时他们也挥退下人,琴箫相和,颇似知音。明教上下也都知道卫教主和武当派的宋少侠私交甚笃,都视此情形为理所当然,两人独处时常有乐声传来,也无人会去打扰。
濠州众人只觉得宋青书倒如卫教主所言,是个喜好安静的公子哥儿,待人虽温和有礼,却也不远不近,与一般江湖豪迈人士颇为不同。白日里碰上了也会寒暄几句,但宋青书甚少出门,晚上更是从不参加宴饮,歇息得很早,还真是十分符合众人对武当派道门恬淡养身的印象。
这夜里卫璧也让下人上了一壶酒几个小菜,便挥退了下人与青书“独处”。然而却没人想到,此时在溶溶月下,亭内石桌边,就只有卫璧一人独酌而已。
青书其实早就不在濠州之内了。
朱元璋离开当日,白日里青书还在众人眼前晃了晃,晚上便已施展轻功直往台州追去了。
这日朱元璋到得台州,受到方国珍的隆重欢迎,两人携手进城,交谈甚欢。而后便是盛大筵席,夜里朱元璋下榻客馆,只待来日再讨论军务。
当夜朱元璋梳洗后便打算上床就寝了,却忽而听得院外远远地传来一些闹动声响,心下略微生疑,正想出到院里让就住在隔壁的吴良、吴祯兄弟两个去查探一下到底发生了何事,却不料才走到门边,朱元璋忽而只觉得背后一疼,下意识低头一看,只见一截剑尖从心口冒出,寒光森森,而后又在一瞬间就被抽走了,汩汩的热血便如泉般涌了出来。
朱元璋此时已说不出话来了,他向后倒下,瞪大眼望去,这杀他的人不是青书还能是谁?朱元璋一下子就什么都明白了——可惜,可惜他羽翼未丰,还没来得及动作……终究是晚了一步,大业成空……
青书面色淡然,又挥剑在朱元璋颈脖上补了一下,然后忽而表情扭曲,语调怪异嘶哑地大喊道:“方国珍!想不到你竟和张士诚联手骗我……”
话语未落便听到隔壁房门打开的声音,然而等吴良、吴祯兄弟破门而入时,便只见得方才死透的朱元璋,血染红了半间屋子,还有银白色的月光从被撞破的窗口透入,洒在鲜红的血液上,透出一股苍凉。
这时方国珍正好带兵前来包围了整个宅院,在数百火把的烈烈声中怒气冲冲地喊道:“朱元璋,出来见我!你他娘的给老子解释一下,为何要派人暗杀于我?!”
作者有话要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发挥余热啊余热……小朱乃不要怪我……
嘛,好吧,太祖童鞋是真的死了……盒饭很干脆~~不过之后是怎样的走向捏?~~呵呵亲们可以猜猜哟~~
群啵个~~~╭(╯3╰)╮
卫教主的演技只要不是在青书面前,其实还是挺好的……赞一个~
当汤和、邓愈以及花云苍白着脸色走入饭厅时,卫璧和青书才刚刚用过早饭,婢女们收拾好碗碟,沏上了一壶清茶。
三人甫一走进来,就扑通扑通跪了一地,全都眼眶通红,简直伤心欲绝。
青书见此情形起身向卫璧示意了一下,便出了饭厅,尚未走出几步,便听得几声悲痛的嘶喊——
“教主!您可要为朱大哥报仇啊!”
“属下和方国珍老贼不共戴天!”
“教主,教主……”
青书渐渐走远,嘴角弯起了一个不可察觉的弧度来。
总的来说,计划很顺利。朱元璋当然要死,但若能最后利用一下他的死,那才是真正的稳赚不赔。
台州的方国珍,他论兵力虽然比不上明教义军,但也势力颇大。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名望着实不低。不单单是因为方国珍的起义时间比卫璧掌控的义军要早上很多,更因他自占领台州后,保境安民,着实做了一些好事。然而这些对于卫璧来说,就实在算不上是好事了。毕竟方国珍不属于明教麾下,尽管现在大家的敌人都是蒙元政权,但其实各路义军之间也有不少争端,更别说等蒙古人被赶走之后了,哪个军阀会不想登帝位?
既然迟早要收拾,倒不如趁机一起收拾了。
方国珍求援濠州,濠州元帅朱元璋亲往台州商议军情,真是诚意十足。谁知原来这是个大陷阱,方国珍早与张士诚狼狈为奸,一起投靠了蒙元,故而围杀了朱元璋一行,又在台州和濠州分界上陈兵准备开战——这是现下明教众人所认为的真相。
朱元璋亲来台州,孰料晚上方国珍便遭遇了刺客,带兵追过去追到朱元璋下榻的客舍,还没质问两句,吴氏兄弟便带领人马杀了出来,双方大战一夜,终究是在台州的地盘上,朱元璋带来的人马一个都没走脱,尽数被杀。然而等方国珍走进客舍一看,却发现朱元璋早死了——糟糕,这怕是张士诚的挑破离间之计!方国珍心里拨凉拨凉的,连忙召集谋士商议应对策略。
而事实上呢,其实也无非是青书暗中跟着朱元璋到了台州,先去将方国珍引来,又掐准时机杀了朱元璋,再将吴氏兄弟的恨意和怒火挑起来——想想也是,本来就没什么心机的吴氏兄弟先是听到“朱元璋临死前”的一声惨叫,目标直指方国珍,才出门又见到方国珍率军前来,热血上涌之下,自然也就中了计。其实如果那时双方都冷静下来好好谈谈,很容易就会把矛头指向张士诚,而后吴氏兄弟和几百兵士便能带着朱元璋的尸首安然回到濠州,两家再行商议联盟和报仇事宜……只可惜,青书并不想让他们一行中任何一人活着回来。
吴氏兄弟以及那几百兵士都是朱元璋的死忠,拉拢几无可能,倒不如放弃。再者说了,若让他们回来后把事情前后说上一通,难保不会另生事端。青书本来行事就算不上太周密,只是卡住了时间点,破绽肯定难免。若让颇有心机的汤和等人知道了具体情况,万一漏了陷可就糟糕了。
虽说汤和邓愈等人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聪明人总会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朱元璋既已死了,那么无论他们之前有过什么想法,是讨论过还是没来得及说,都已经没有固执的必要了,效忠于明教教主卫璧才是最好的选择。虽说卫璧也不一定会完全信任他们,但毕竟是人才,也不会直接杀掉。再以后的事,卫璧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那还要看他们自己了。
所以让吴氏兄弟等人尽数死了,不单是为了掩埋真相,也是给汤和等人留了一线生机——他们最好就是半点也不去怀疑,或者即使怀疑了也丝毫不露,否则青书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待得亲眼所见朱元璋一行人死得一个不剩了,青书才连夜施展轻功赶回濠州,赶在汤和邓愈他们前来报讯之前回归,就是为了及时露个脸,弄个不在场证明。
说实在的,这一日内的一去一回,青书也挺累的。接下来的事他也不便多插手,还是回去洗洗睡了,养养神罢。
卫璧听得邓愈汤和花云把前因后果一说,顿时脸色漆黑,无比痛心地说道:“什么?!好个方国珍……真是……”一副气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随后他们召集中层将领齐聚,将发生在朱元璋身上的惨事广而告之,顿时整个堂上骂声一片,怒火纷呈。不得不说,朱元璋在濠州的势力基础很深,人气也着实颇高,这下子众人真是伤痛怨恨,有些脾气火爆的将领简直就想要直接提兵杀向台州了。
“他奶奶的,哪个卑鄙小人害了朱元帅,老子总有一天要生吃他的肉!”
“朱元帅在天有灵,必让凶手不得好死!”
“千刀万剐也不能解恨……”
“……”卫璧的脸更黑了一层——凶手不就是青书?!哼,敢诅咒本教主的心上人,小心眼的教主可全都记下来了!迟早要秋后算账……
微微调整了一下,只见卫璧虽然依旧面带悲痛之色,然而眼神坚毅,王者气势环绕周身,缓缓地扫视了一周,待得各种骂声渐渐平息后,才高声说道:“朱兄弟的公道,我一定会为他讨回来!这个仇,我们也非报不可!否则我还有什么颜面做这个教主?!”
众人齐声答道:“教主英明!”
而后卫璧一一分派任务,人人战意高涨,纷纷前去准备起兵一应事宜了。
待得众人走后,卫璧才收敛了神色,眼中也流露出几分细微的喜意,转身去后院找青书去了。
昨夜里青书急赶回来,风尘仆仆的,着实是累了。于是沐浴后,他便卧在软榻上闭目养神。然而等卫璧走进来的时候,青书已然睡熟了。
见此情形卫璧放轻了脚步,想了想,走到软榻前脱了靴子,也躺了上去,顺带着把青书当作了抱抱枕。
青书两地奔波当然是累的,但其实昨夜青书没回来之前,卫璧也不可能睡着,自然是等到了临近天亮待青书回来才放下了心小憩了一会儿,所以补眠也是有必要的。
两人偎在一起睡了约莫几个时辰,忽而从院子外面传来一声高喊:“启禀教主,属下汤和、邓愈有要事面呈。”五行旗护卫在院子四周,自然没人能擅自闯入,只能在院外通告。
卫璧一下子就清醒了过来,翻身下地理好衣物,这时青书才睁开眼,两人对视一眼,自有默契,卫璧便出去了。
倒是青书不由得心下微叹,他竟连卫璧什么时候爬上软榻的都不知道,原来真是对卫璧已如此信任了……不过,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
卫璧走出院子,与几人一起到了议事厅,这才肃然问道:“几位将军不是在打点大军准备出战吗?可是有了什么变故?”
汤和走前两步,恭谨说道:“启禀教主,台州方国珍传讯,此次事件似有误会在内,还望能与教主在濠州台州边界面谈释疑。”
卫璧稍稍一顿,眼神扫过汤和和邓愈,他们俩虽极力掩饰,但提到方国珍这个名字时,眼中还是有恨意流露了出来。卫璧心下一凝,果然是同乡至交,他们对朱元璋倒是情义深厚。
沉吟片刻,卫璧微微蹙眉说道:“既如此,我们也不能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倘若真中了蒙古人的奸计,朱兄弟在天之灵也难以释怀。”
此言一出,汤和邓愈的表情终于舒缓些许,邓愈拱手说道:“教主高见,然而要与方国珍面谈,着实不能不防。”
卫璧颔首说道:“那是自然,几位将军提点兵力与我同去,想必方国珍也会带大军同往。不过姑苏的防线可要再加几分,免得让张士诚趁空捡了便宜。”
邓愈汤和一同答道:“属下明白。”而后便一同出去布置了。
等到卫璧再次回到院子,青书已然坐在人工湖心的小亭子里淡然地品茶了。
这个四面环水只有一座拱桥的小亭子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