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上正确可信的依据。
    林语堂先生当年的预言,其实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因为钱泳所抄录自《海国记》的这部分文字,只能算是“下真迹一等”的材料。真希望将来有这么一天,忽然又出现另一位像彭令先生一样有眼光的人士,传来发现《浮生六记》全本的消息。
    蔡根祥于台湾高雄师范大学  谨识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浮生六记》幕后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版《浮生六记》,它有一个别致的腰封,上书“《浮生六记》有重大发现!钓鱼岛主权有最新证据!” 这最新版收录了佚失200年之久的《海国记》,令有小《红楼梦》之称的《浮生六记》几近完璧,这腰封隐含着一段我亲身见证、经历的小小的传奇,正是彭令这曲折淘宝发现、遭受官学指证的赝品之灾、两岸四地境内外真伪激辩与争夺,成就了千禧年代中国文学史上当代和氏璧《海国记》!
    那些穿越历史长河,仍散发着迷人光辉的自然、人文瑰宝的出世,总伴随着扑朔迷离的争议与喧嚣,因为其震撼人心之美,总需偏执于它的人才能感知,故此,我将200年来命运多舛的《海国记》喻之当代和氏璧,将彭令比作楚国卞和。历史见证了楚国草民卞和为国献玉遭受虚假鉴定的无妄屈辱甚至灭顶之灾,我见证了国学大师启功眼睁睁看着自己字画赝品鉴定成真公开拍卖,又见证了《浮生六记》伪作出版风行于世,而真正手持真品《海国记》的彭令却又险入出版无门的困境。历史可怕的复辙中弥漫着某种循环往始的中华民族深沉的悲哀!
    值得慰籍的是,就像时间的尘埃难掩和氏璧温润、隽永的光芒,当彭令和《海国记》遇到台湾的蔡根祥教授、大陆的林嘉騋委员、外交部亚洲司杨燕怡司长,出版人赵萍、周绚隆等等,还有我身处的香港文汇报总编辑王伯遥等,正是他们仗义执言为小人物作证,将几近湮灭的美文上的迷雾拂去。更在善纳谏言的更高层人士的关注下,《海国记》得以出版,文化部二次鉴定得以展开,从而向世人揭开《海国记》的秘密,这是200年前沈复写就的祝福未来陌生中国人之书:珍惜爱与哀愁的小细节、小家碧玉的细腻心跳,因为那里蕴含着一个祖国,有着广阔的山河情爱与大时代的秘密!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海国记传奇:彰显《浮生六记》之大美
    这离奇惊叹的幕后,隐藏在严谨、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序言与后记里(这里有香港文汇报的足迹),隐藏在正文前一页页首次曝光的影印件里(这里有我同事王添翼的*)。
    四月中旬样书出版之际,我正因公乘国航ca1348从北京飞往汕头那个风叶闪闪的中国绿岛——南澳岛,这架b2645波音飞机剧颠中驶飞,高空摇摆不停,是我个人航空经历中前所未见,我和旁边美丽的师姐张磊对空中小姐和机师的指责却又是那么无助,回航的要求更是那么无力,我从怀中掏出口袋书《浮生六记》,随意默诵其中片断——小家碧玉的爱消逝中的哀愁,大灾祸前的叩祷与祭祀,这一切都成为心跳里可控的前世今生,令人略感平静。在飞机降落时,我们集体鼓掌,随后我对空中小姐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空中小姐笑意盈盈的对我说:“先生,机长的技术很好,这是因为粤东风太大”!
    我一时语塞,从湛江到汕头两千里海岸线上火电厂依次火光闪闪,而这空中小姐以这反讽的解释预言了广东风力发电风行千里风叶闪闪的绿色壮阔山河。
    从火光闪闪到风叶闪闪,从煤灰尘世到欧洲风情,抵达汕头后,平静下来的我再次翻开《浮生六记》,在沈三白与陈芸爱情故事的幕后,记载出使硫球钓岛海祭传奇经历的《海国记》浮出水面,首次将二百年来俗世眼中的小家碧玉中隐含的大美彰显在世人面前————这是将煤灰与风情、当下与历史、大河山与小情结结合在一起的慰籍心灵的旷世杰作。
    问世传奇:南京与港台的陌生人
    沈复《浮生六记》,文学经典,在港台家喻户晓,海内外广为传诵,有“小红楼梦”之称。台湾著名学者俞国基先生序《眉批浮生六记》曰:“纯就我个人读书的感受,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以爱情为主调的作品,只有两部书够资格称之为文学巨著,其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部便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了。”内地红学家冯其庸也曾说过:“《浮生六记》是《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伟大作品,外国学者对它有深入研究,甚于国内学者。”
    和《红楼梦》拥有同样遗憾的是,《浮生六记》也有两记遗失。自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刊印前四卷至今,一百三十多年间,文化界、出版界中人一直都在努力搜求第五、六两卷佚文。
    历史轮回巧合的是,在沈复随使经钓鱼岛至琉球200年后,《浮生六记》佚文第五记《海国记》,终在国内文藏界浮出水面。
    说起问世经历,其中种种机缘巧合令人感慨。2005年秋,山西平遥自称“一介书贩”的彭令于南京朝天宫一个旧书摊上,搜寻购得包括《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杂记册子的《记事珠》。当时的心情,正如有收藏者在“中国小说网”留言:“多少书人(贩),数年,甚至数十年,黎明即起,守望、徘徊于冷摊,也许仅有数十万分之一,甚至数百万分之一,才有此等天赐良机----”
    好一个天赐!
    朝天宫淘宝者,彭令,何许人也,有一个陌生书友的讲述,颇为传神:“余等三人,与彭令兄素不相识,寻书平遥,电话问候彭兄。不意,彭公豪爽,力邀至云峰宾馆,尝平遥牛肉,品山西特食,饮古城黄酒。酒足饭饱后,并赠平遥特产纪念。归家,语与妻,其曰,山西的陌生人请你进宾馆吃饭,超级谎言!近日,游荡于京城,从书友处得知,古旧书籍收藏界诸公,凡至平遥古城,会彭令兄后,多谓其‘平遥古城及时雨’。”
    素不相识的彭令,再次遇到香港陌生人。
    他投稿至香港文汇报,王伯遥总编辑短短一周内即拍板刊发。
    2008年6月17、18、19、24与25日的香港《文汇报》副刊,连载彭令所撰的文章《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震惊海内外。日本、台湾学界研读、电询、包括收藏的意愿,让彭令应接不暇。
    香港是一个资讯发达信息流转的福地,在这里,彭令再次遇到来自台湾的陌生人,他有福了!
    正如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蔡根祥在人文版《浮生六记》序言中所言:“《浮年六记》后二记可惜七十年来没有一点儿消息,令很多读者苦苦企盼。就在大家近乎绝望之际,香港《文汇报》2008年6月忽然刊登了彭令先生的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彭令的文章发表后,掀起了滔天浪潮,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有人怀疑资料的真实性,有人对彭令的操守质疑,有人要出高价来收购这个稿子。作为一名研究者,笔者只希望这部资料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并被尽早公之于世,以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研究和阅读”。
    《浮生六记》被蔡根祥呵为珍宝。得知这个消息之初,蔡根祥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用他向媒体介绍的话说,《浮生六记》的第五记真实记载了清代时中国与琉球国的交往,特别是两国民间的直接交流,具有非凡的历史与政治意义。
    当2008年3月,中国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确定,并颁发证书后,8月,蔡根祥向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甄审委员会委员”,发去了推荐《浮生六记》卷五抄稿申报名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二批名单的函文。他从文学、学术、历史和艺术价值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本佚文典籍重新面世的意义。
    和氏璧传奇:湖南人性格烙印海国记
    沈复游历钓鱼岛200年后,南京朝天宫天赐,香港文汇报刊载,台湾蔡根祥教授举荐,不曾想,这才是山西平遥及时雨彭令、国之瑰宝《海国记》不幸离奇经历的开端。
    不过,经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审查,却认为“此件记中山部分的内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浮生六记》的第五记,遂定位第五记,证据不足”。
    2009年6月16日与9月16日,蔡根祥又两次上书文化部,他说,“详读其文,细端附图,乃得知手抄稿确实为钱泳所写”。在最后一次上书中,他直批文化部某些学者的论断“主观草率、昧于事实、莽定是非,缺乏公允性”。他在2009年9月24日,上书总理的信中所言:“今天《海国记》部分抄稿,重现人间,不唯学界雀跃,读者亦莫不欣喜。国家以保护珍贵古籍立场,自当视如随珠赵璧,捧手呵护,名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刻不容缓”。
    文化部下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草草鉴定,令台湾蔡根祥教授的愤怒化作文人的一次次上书,而山西平遥的彭令,则化作武人之举。
    在彭令的讲述,与我最终采访的印证中,彭令多次上访文化部,甚至找到文化部纪委,对于文化部下属部门的种种怪象、乱象一一激烈指责,其中的复杂性超过想象。
    一本简约唯美的书。
    一个霸蛮的湖南人。
    一个国家级的鉴定。
    一个部委------
    彭令的偏执与不服,其中的言辞冲撞、几近骚扰的举措(在随后他投书媒体的过程中,包括我在内的媒体人亦不堪其扰),事后,我形容他是“真诚的决斗”,他坦言“我有着湖南人的性格,或者说更极端更好斗!”
    在我和记者鑫娴的采访中,遇到的鉴定之上更高层的领导,他们的愤怒不是来源于真假之辩,而是在于彭令的骚扰式的风格,仿佛他掌握了所有的真理,掌握了一切未知的秘密,而且冷眼热风式如飓风刮来,容不得别人迟疑。
    这块玉由于掌握在彭令手中,令更高层人士深受其扰,他们转而相信某些鉴定者所说的一切,所形容的一切。
    我也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而我与彭令的深入接触开始于2009年10月间,彭令打电话北京,找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负责人。而我接听这个“上访者”的电话,至今感慨是不幸还是幸运!
    虽然香港文汇报刊发了他对于《海国记》的连续研究,但作为新闻,对这一话题进一步跟进,则需确保真实和寻找独家。
    在反复研读他寄来的资料过程中,他每晚*点,打来电话,从不间歇!
    作为《浮生六记》的爱好者,我容忍了足有两星期,听取他每晚两个小时的讲述。
    开始,为他的一片真诚和赤心感动,两个星期,他的不停歇发稿的催促与不容置疑的的口气,着实让我哭笑不得!
    但我在阅读、采访过程中,直觉中发现这个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鉴定为不真的东西,可能是真的好东西!我克制了自己,将电话转给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记者江鑫娴,她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听彭令的电话,核实真伪!
    她在香港文汇报是脾气超好的女孩子,她于一周内亦忍受不了叨扰,大呼受不了!我们不可能超越发稿、审稿流程(尤其是有鉴定的不确定性),我们更不可能做到“热心冷脑”(超极端赞美《海国记》与不容置疑的口吻,令多疑的记者更多疑)。
    更令我苦恼的地方在于,《浮生六记》迭文再美毕竟是文学经典,在金钱社会实难有新闻效益。我还在寻找新闻由头报出,彭令却是催促连连。
    大师启功的无助:中华民族深沉的悲哀
    我原谅了彭令的偏执,继续采访,基于我深深理解着的一个人,理解着的一个故事。
    这个人就是启功。
    正是启功当年在电话里反复对我所言“识物不识价”,让我克制着对彭令的愤怒。
    是的,“识物不识价”,看在《海国记》的份上,想起启功在电话里对我唠叨不休的辛酸,我忍住了愤怒。
    2002年,有一批启功的字在北京一家拍卖行拍卖。当时,故宫两千万收购《出师颂》引起社会强烈质疑,我电话采访了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启功,他耐心给我解释文物的价值,说“出师颂是个好东西,但多少钱,我不知,我识物不识价”!
    这时,启功向我诉说了他的愤怒。那批字画是假的,他多次要求撤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