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俨然成了中
    原盟主,论功行赏,张宗昌、褚玉璞应居首功。于是直鲁两省省长
    兼军务督办,舍褚张莫属。褚坐上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宝座,饮水
    思源,时刻难忘提拔他发迹的大恩人赵廷玉、王冠三两人。王冠三
    追随自己多年,大字不识,倒好安插;赵廷玉脑筋灵敏,在褚的心目
    中,赵是羽扇纶巾,十足诸葛亮角色,而且当年又有过“褚若做了大
    总统,他非二总统不干”的话,虽然是句戏言,可是他志不在小。碰
    巧大元帅张作霖通令所辖各省,军政分治,督办为军,省长主政,直
    隶省长一缺,正好保举赵廷玉出任。
    可是褚玉璞自从弃l积潜逃,远走关外,赵是褚的荐举人,怕受
    牵累,改名换姓,躲在平津卖卜为生。到了张辫帅复辟失败,赵廷
    玉才又回到曲阜南门外,,重理旧业,给人算流年批八字,韬光养晦
    起来。有一天忽然县署公差来找,不问青红皂白急急风拉了就走。
    他心里正在嘀咕不知又犯了什么官是官非,哪知一进县署,县大爷
    降阶相迎,说明是奉山东张督办电谕的,速寻找赵廷玉,速来保定,
    就任直隶省省长。
    至于王冠三,找遍了山东全省各县,好不容易才在菏泽县找到
    王冠三。他年老多病,已经沦为乞丐,县里把他送到天津跟褚见
    面,两人抱头痛哭,立刻派他为省公署不办公的秘书长,并且配给
    自用人力车一辆。王秘书长虽然不到署办公,可是机关团体请客,
    都少不了秘书长的请帖。秘书长是有请必到,照当时请客的情形,
    汽车的车饭总是两块银圆(因为汽车另有一跟车的小车夫),人力
    车是一圆,秘书长车夫那份车饭钱,就由秘书长亲自赏收了。平津
    的刻薄嘴很多,有人出了一个谜题,是“省府秘书长”,打一剧目:
    《一圆钱》,可谓谑而虐矣。由此可知北洋时代,光怪陆离,令人啼
    笑皆非的笑话,不胜枚举,翁冰霓当年有两句打油诗说“正在田里
    拾大粪,官从天上掉下来”,的确把他们嘴脸刻画无遗了。
    谈谈清装服饰与称谓
    过完春节,就听说台视从美国邀请丁强、李璇回台,制作一档
    子清代宫廷连续剧,笔者当时正准备出国旅游,真可惜错过这档子
    好戏了。
    泰国曼谷第三电视台每晚九点播放香港电视台制作的《大内
    英豪》,由姜大卫等主演,剧情叙述雍正跟乃舅隆克多密谋夺权正
    位的事。全剧内外景以及宫廷布置使用器物,在制作方面处处都
    表现出力求逼真,尤其辫发一项,从皇帝以迄差弁徭役,个个都把
    脑门剃得青而发亮,脑后辫子也梳得整齐干净,没有毛发髫管的一
    大堆披散脑后。就这一点,足证香港从事影剧朋友们的敬业精神,
    比我们台湾认真高明多啦。
    “青年节”回到台湾,《金凤缘》虽然未窥全貌,但总算赶上一个
    尾声,抛开剧情布景等等不谈,关于服饰称谓,有好几位研究清代
    仪礼的同学,跟我来打听,我只好把个人看见过的情形,写点出来
    供同学们参考,非敢自炫,存真而已。
    我们先谈妇女们的头饰,《电视综合周刊》上说:“再顶上一个
    人头高的‘旗帽’。”所谓旗帽实际叫“两把头”,在咸丰年间旗族妇
    女所梳两把头,都是用真头发梳的,年纪轻的少妇发长而密,两把
    头自然又高又大,老年妇女发疏而稀,两把头自然随年龄的增长而
    缩小,用真头发来梳自然费时费事。到了同治年间有人研究出用
    黑缎子做两把头,按在一个铜丝编的座子上,只要在头顶挽个发
    髻,把两把头连座子扣在髻上,四周用平绌厚绘宝相花纹的帽条一
    围,再用金钿珠钗插稳,正中戴上“门花”,两旁簪上“鬓花”。真正
    两把头最少要插上三朵花,不像现在京剧跟电视剧的旗装头,一朵
    门花就遮满整个头面上,尤其是电视剧里连脑后还玉箔丁当,累璧
    重珠,真难为演员怎么转得动呀!
    现在电视剧里,不知哪位高明之士为了美化两把头,愣在两把
    头四周锁上一道或双行亮眼银边,虽然增加了美观,可是于实际情
    形相去太远了。两把头上有一只长扁方,早先真头发的两把头非
    用整只长扁方挑着头发不可,翡翠琼华,金银玉嵌,的确盛饰增丽。
    自从改为级子假头后,为了减轻头上负荷重量,扁方也就变成伸头
    露尾免去中段了。当时有一种特别行当,是专门给两把头换缎子
    修座子的作坊,各旗门讲究服饰的年轻妇女,每人都有三几副两把
    头轮换着戴。
    至于两把头两边各挂一条红丝穗子,那也是有讲究,不是随便
    戴的。照规定已经许字人家的未婚少女,在家要练习梳上两把头、
    穿上花盆底,如何走路请安磕头各项仪礼,都是挂上一边穗子的。
    已婚新婚少妇逢有喜庆大典,要戴就是朱络波飘,可是一过四十岁
    中年妇女,就没有戴红穗子的了,尤其寡居半边人,更没有戴的了
    (旗门规矩严格,孀居妇女,就是少艾也不准涂红点朱)。《金凤缘》
    老福晋两把头挂红穗子,那就太离谱了,而且这种穗子是逢到大典
    穿上氅衣才戴,没有人日常家居整天戴着红穗子,做起事来多么不
    方便呀!
    两把头脑后应当是梳燕尾,原本是真头发梳的,后来两把头改
    为缎子的,燕尾也就改为假发了,燕尾另外梳好用两根带子盘系在
    旗髻上,好在有帽条挡着,根本也就看不出来。燕尾的大小跟年龄
    成比例,年纪越轻燕尾越大,到了花甲老人根本不戴燕尾,头发往
    上一拢,也没有人认为失礼。《电视综合周刊》上曾有一张梅兰芳
    旗装照,从穿衣镜里,可以看到燕尾拖肩的倩影。现在电视剧里的
    旗装,头上顶着两把头,后脑句梳着一个像京剧青衣的人头,非驴
    非马,看过了令人啼笑皆非。
    旗装妇女的头饰谈了不少,再来谈谈男人的打扮吧!台湾电
    视男星,无论老幼一律都是护发英雄,脑门正中故意留个发尖,两
    鬓越来越长,耳旁脑后真发无处掩藏,有如乱草一丛,甚至把前额
    额顶上的头发留出一拢,编成小辫子,跟正式大辫子合拢,发型之
    奇特,成了发型之奇观,古今所未有。真亏化装师怎么琢磨出来
    的,既然不肯剃头,只好尽可能戴帽子来遮掩了。
    《金凤缘》里舅太爷的那顶瓜皮小帽,似曾相识,可是一时想它
    不起,后来有人提醒我,那不是中正机场陈列的外销品吗?不过以
    帽子的高度来说,恐怕还是特别订制的呢!戏里总管、舅太爷、管
    事头上戴的便帽,都钉有一方玉石帽正,要知总管在王府里虽然权
    势不小,但究属执事人等,按例在府里当差之时,是绝对不准戴帽
    正的。清末太监崔玉桂,是慈禧跟前仅次于李莲英的红人,有一年
    夏天约了几位朋友到什刹海会贤堂吃冰碗消暑,一进门迎头碰见
    泽大爷从里面出来,他看见崔玉桂纱帽头儿上钉着一方瑕玺的帽
    花。泽公素来就厌恶崔玉桂矫揉奸猾,借着几分酒意,当面指斥崔
    狂谬僭越,当场要把崔送到内务府杖责,幸好有同去朋友打圆场,
    才不了了之。可见清朝末季执贱役的不准戴帽花,理法还挺严明
    呢。
    谈到称呼各王府的如夫人,不管有几位都称“侧福晋”,《金凤
    缘》里有二福晋称谓,也是前之所无,而今有之。至于格格们管父
    亲叫“阿玛”管母亲叫“额娘”,没有叫爹娘的,证之《四郎探母》,铁
    镜公主对太后的称谓,就可思过毕矣。
    我在旅泰期间,有几位新闻界朋友说:“台湾影剧观众有一种
    好话多说,事不关己少惹麻烦的心理,明知演清代戏发型与事实不
    合,顶多皱皱眉叹口气算了,反正是娱乐解闷,何必瞎操一份儿心
    呢(其实冤枉了观众,对于发型问题报章杂志迭有论列,可惜言者
    谆谆听者藐藐)!可是积非成是,下一代的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清
    代服饰孰真孰假,影剧是写实的,跟京剧是写意的大有不同。盼望
    岛内影剧界文化界注意及此,则台湾电视台的宫廷剧方能呈现在
    东南亚各国侨胞之前。”
    回到国来,看了《金凤缘》尾声,并且听宣传说请教了若干历史
    学者专家,结果依然故我,使人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
    个人实际曾见过情形写点出来,至于人家能否采纳,那就非所敢当
    了。
    再谈清装服饰
    自从我在《电视综合周刊》第二六三期,写了一篇《谈谈清装服
    饰与称谓》后,有好几位读者写信给我,谈到两把头的燕尾问题,让
    我再说详细点儿。早先两把头是用真头发梳,脖子后的燕尾,自然
    也是用真头发梳了,后来两把头改用黑缎子假头座,燕尾也就跟着
    改为假头发了。一些王公府邸讲究人家虽然改用假发梳燕尾,但
    是用别人的头发来梳,心里总觉得有点腻味,差不多都是用自己真
    头发,或者是自己家里头发多的人剪下一绺来梳,一则是用自己的
    头发来梳坦然自在,二来是自己的头发粗细、柔软、光泽,前后能够
    一致。
    梳燕尾另有作坊,可是各王公府邸福晋格格们戴的燕尾,专门
    有一种类似南方卖花婆能说善道的婆子们包揽下来,再交给作坊
    去梳。这种婆子们整天串东走西,身上背着一个大百宝囊,什么胭
    脂花粉,绣片针黹,花样鞋样,元宝底,花盆底,鞋帮上绣花,鞋底上
    抹粉见新,甚至于绣花被褥枕帐,全堂桌帏椅帔垫她都无所不有。
    东北城的生意归一个叫“荷包满”的婆子独占,西城有一个叫沈步
    青(审不清)的包揽,只有南城外头,住的都是汉人,所以没有人承
    应。据说燕尾作坊梳好燕尾,必须经过她们修改,才够款式大方。
    她们瞧得仔细而且严格,指导作坊里师傅们衬里一定要用三三黑
    大缎,一方面不致把旗袍后背蹭得起毛,另一方面左顾右盼比较圆
    转自如。燕尾架子一定要用红绸丝,见其轻软滑润,缝燕尾中缝一
    定要用上好黑丝线(有一个电视剧梳旗头类似燕尾用红丝线,那就
    太扎眼了),头发在绸丝架上,要铺得匀称,梳得光滑。梅兰芳在文
    明茶园双庆社时代,每次唱《四郎探母》,铁镜公主的旗头,就是他
    元配王氏(王少楼姑母)给梳的。有一次那王府堂会,王氏问科尔
    沁王福晋,她给兰芳梳的旗头有褒贬没有,那位老福晋心直口快
    说:大致不错,只是燕尾小了一点儿。敢情旗装少妇,越年轻燕尾
    越大,才显得时髦,这些讲究.现在更少人懂啦。
    谈到清装妇女戴帽子问题,是中年妇女隆冬畏寒,冬季冻手冻
    脚,轻梳慢拢,实在觉得麻烦,于是改梳头为戴帽子。所以旗妇所
    戴帽子的帽檐,全是貂狐、海龙、水獭之类高贵皮饰,最不济也得用
    夹子绒、海虎绒等等。帽檐既然用的都是珍贵皮毛,自然不会像电
    视剧上,福晋格格们帽檐上累璧重珠钉钉挂挂了。不过帽心帽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