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有辆二手车的同时,你比小徒弟走慢了半拍,你不
    知不觉站定了脚步,开始对著“水族馆”里的日光灯鱼发呆,搞不清楚这鱼为什么
    叫做灯。
    然后,你经过宠物店、水电修理、油漆铺、打字行、茶叶  、佛具用品、五金
    行、洗衣坊、牛肉面、肉羹摊……回家。
    当你站在家门前时,发觉钥匙给放在公司抽屉里了,而被你凶过的小孩身上根
    本没放角钥。那当然不是世界末日,你甚至不必自己跑腿,吩咐小孩下楼去喊锁匠
    。不到五分钟,你进门啦!回家真好。
    是的,以上这些这些所见、所闻、所生活的大千世界,全在台北市这短短一条
    小街上。就算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每天都是不同━━包括那一只一只被杀的母鸡。
    于是,七个月居住在台湾的时间,我都花在这条巷子里,而且忙不过来。巷子的左
    右两边,一共排了四、五行,这在我们中国,叫做“□”。现在都不这么写了,现
    在写成“弄”。
    不必存心做什么,只要在这些“分巷”━━弄,里面去走走,光是看看别人家
    的大门和各色各样的阳台,就可以度过极惊喜的好时光。我又因此更加忙不过来。
    也是那么一天,经过六弄的“公寓教堂”,经过一家电器行,想右弯过去,去一家
    上海小食店买咸月饼吃的时候,突然发现,什么时候,在这巷子底的转角,开了一
    间茶艺馆。
    对于茶,从来不很在意,总是大杯子喝冰茶又放糖的那种人。
    那家茶馆所吸引我的,不是茶,而是他们丢在店外面的民俗品。石磨、石臼、
    老坛子、陶器、古桌,那么漫不经心的给放在外面街上━━大大方方,不怕人偷的
    那种大器。
    看著看著,玩心浮了出来,想把那只石磨给买下来,眼睛朝左一瞄,又见木架
    上另一只老石磨,那么全都买下吧。一只小的给自己,一只大的送朋友。
    那天回去时并没有把石磨给掮回去,倒是提回了一口袋小月饼。茶艺馆内的人
    很放心别人打量他们的东西,并不出来审问。没有人来审问,我就也不去审人━━
    没问价格。
    在家中晚餐的时候,跟父母讲起我的新发现,说∶社区内又多了一个去处。当
    然讲起那只石磨啦。母亲说∶你用它来做什么,那么重的?我说∶我就把它给摆著
    ,不做什么。
    吃过晚饭,不大放心,又去看了一次。还好,都在。
    这一回,店里跑出来一个下巴尖尖的瘦子,脸上笑笑的,眼光锐、口也甜,见
    了我,立刻叫━━陈姐姐。是个精明人,反应好快。
    他是年轻,轻得人都是没长满的样子,很一副来日方长的架势。一双手,修长
    修长的。
    我们买卖东西,双方都爽快,没几句话一讲,就成交了。约好第二天用小货车
    去搬。说著说著,老毛病又发了,什么民俗啦、什么老东西啦、什么刺绣啦、什么
    木雕啦……全都站在店门口谈了个够。一面讲一面踢踢石磨,那旁观者看来,必定
    认为我们在讲“大家乐”,不然两个人的表情怎么那么乐呢。
    就这样,我走了,走了几步,回过头来,方才看见一串红灯笼在晚风里摇晃,
    上面写著“茅庐”。
    那是我初次见到茅庐的主人━━陈信学。第二天,去搬石磨的时候,信学的太
    太跑了出来,大家叫她━━小琪。这一对痴心民俗艺品的疯子,跑到我们这个社区
    来开茶艺馆,兼卖古董。那个茶馆里呀,连曾祖母的老木床都给放进去了。喝茶的
    人可以上床去喝,只是小琪不许客人拉上帘子,也不许人躺,只许人盘腿坐著。
    以上的故事还没有照片出来。只因我还算初去。
    小琪对我的喝茶方法十分惊讶,当她把第一只小杯子冲上茶时,我举起来便要
    喝。小琪用手把我的杯子搁下来,把茶水往陶器里一倒,说∶“这第一次不是给你
    喝的,这叫闻香杯。”
    我中规中矩的坐在她身旁,很听话的闻了一次茶香。小琪才说∶“现在用另一
    个杯子,可以品了。我今天给你喝的茶,叫做━━恨天高。”
    也不敢说什么话,她是茶博士,真正学过茶道的,举手投足之间,一股茶味,
    闲闲的。我一直在想茶的名字,问小琪∶谁给取的?小琪笑说是她自己。那家茶艺
    馆内许多古怪又好听的茶名,贴在大茶罐上,喜气洋洋的一片升平世界。
    再赴茅庐的意思,就是一再的去,而不只是再去一次。明知茅庐这种地方是个
    陷阱,去多了人会变,可是动不动又跑过去了。一来它近,二来它静,三来它总是
    叫人心惊。
    那些古玩、民俗品,散放在茅庐里,自成一幅幅风景。宁静闲散的灯光下,对
    著这些经过岁月而来的老东西,那份心,总有一丝惊讶━━这些东西以前放在谁家
    呢?这两个年轻人开的茶馆,又哪里弄来这么多宝贝呢?
    “宝贝吗?”小琪笑著叹口气,又说∶“压著的全是东西,想靠卖茶给赚回来
    ,还有得等呢。”说著说著,一只手闲闲的又给泡了一壶茶。
    那种几万块一个的茶壶,就给用来喝平常心的平常茶。小琪心软,茶价订得低
    ,对于茶叶的品质偏偏要求高,她的心,在这种情形下,才叫平常。
    有时,黄昏里走过去,看见小琪一个人在听音乐,不然在看书,总是问一声∶
    “生意好吗?”小琪从不愁眉苦脸,她像极了茶叶,祥和又平淡的笑著。一声∶“
    还可以。”就是一切了。
    信学比起他的太太来,就显得锐气重,茶道好似也不管,他只管店里的民艺。
    对于一些老东西,爱得紧,也有品味。这种喜好,就如同他那双修长的手━━生来
    的。
    我们一见面,就不品茶了。我是说信学和我,两个人吱吱喳喳的光谈梦想。
    “我说,这家店还可以给更多的人知道。你们光等著人来,是不行的。”我讲
    ,信学讲∶“对呀!”我讲∶“那就得想办法呀!”
    信学讲∶“这么小一家店,总没有人来给做报道吧!”我说∶“我们自己报道
    呀!”信学说∶“那支笔好重的。”我说∶“什么笔都是重的,你学著写写看呀!
    ”信学听我讲得快速,每一个句子后面都跟了呀━━呀━━呀的,显然很愉快。他
    追问了一句∶“你有什么主意?”我这才喊起来∶“好啦!回去替你们写一封信,
    介绍茅庐给我们的邻居,请他们来这里坐坐,也算提供一个高雅的场地。”
    信学和小琪还没会过意来,我已经推开门跑掉了。笔重、笔重,写稿子笔当然
    重死人。可是,给我的芳邻们一封信,下笔愉快,轻轻松松。再说,我总是跟邻居
    点头又微笑,从来没有理由写信给他们。这么一想,很快乐━━去吓邻居。
    跑著、跑著,信学追上来喊∶“陈姐姐,不急写的。今晚云门舞集订了一桌茶
    。”我倒退著跑,喊回去∶“好━━马上就去写。云门的人有眼光,而且都是好人
    。再━━见━━。”
    跑回家才二十分钟,这样一封信就写好了━━亲爱的芳邻∶很高兴能够与您住
    在同一个地区,成为和睦亲密的邻居。
    这份关系,在中国人来说,就叫缘分。也许您早就知道,在我们的社区里,“
    云门舞集”这个杰出的舞团也设在我们中间,这是我们的光荣。可是也许您还不知
    道,就在我们彼此住家的附近,一对年轻的夫妇,基于对茶道、民俗艺品以及中国
    文化的热爱,为我们开设了一家小小的茶艺坊。在这家取名为“茅庐”的地方,您
    不但可以享受亲切的招待,也同时能在消费不多的情形下,拥有一个安静又典雅的
    环境。
    当您在家中休息时,可能因为孩子太可爱而没有法子放松疲倦的身心,也可能
    因为朋友来访,家中只有一间客厅,而您的家人坚持要在同一个房间观看《庭院深
    深》的连续剧,使得您不能和朋友谈天。基于种种台北市民缺少安静空间的理由,
    请您不要忘了,在您散步就可抵达的距离,这间能够提升您精神及视觉享受的茶坊
    ,正在静静的等待您的光临。
    我本身是这家茶坊的常客,它带给我的,是内心的平和,身心的全然休息,更
    何况,茶坊的茶,以及陈列的民俗艺品,深值细品。
    能够介绍给您这家高尚又朴实的小茶坊,心中十分欢喜。
    希望把这份快乐与您分享,使我们彼此之间,居住得更加和气与安详。
    谢谢您看完这封长信。
    您的邻居 三毛敬上
    罗哩罗嗦写好了信,自己举起来看了一下,文句中最常出现的字,就是━━我
    们、我们又我们。这绝对不是一封广告单,这是我们同胞之间的亲爱精诚。这么一
    感动,自己就越来越觉得━━住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多好。那么一大群人挤著住,
    有多好━━都不打架的。一次能够跟那么多人写信,又有多好。
    我得赶紧去影印。
    当天晚上,影印了三十份拿去给小琪看,小琪念著念著笑起来了,说写得很亲
    切。我抓过来再看,才发觉忘了附上茅庐的地址和电话,很脱线的一封信。
    信学看了,又在信下面画上一张地图,说∶“印它个三千张!”
    我以为,三十张纸,信箱里去丢一下就好了,没想到信学雄心比我大了整整一
    百倍,他一上来就是几千的,并不怕累。
    就这么有空就往茅庐跑,跑成了一种没有负担的想念。几天不去,一进门,如
    果没有客人在,小琪就会大叫一声∶“呀━━陈━━姐━━”信都发出去了。邻居
    在街上碰见我,搁下人,说∶“收到你的信啦!”我准回一句∶“那就请去捧场嘛
    !大家好邻居。”
    信学和小琪这对夫妇有个不良习惯,初去的客人,当然收茶资,等到去了两、
    三次,谈著话,变成了朋友,就开始不好意思收钱。于是茅庐里常常高朋满座,大
    家玩接龙游戏似的,一个朋友接一个朋友,反正都是朋友,付钱的人就不存在了,
    而茶叶一直少下去。店就这样撑著。
    “你这个样子不行。”我对小琪说。她一直点头,说∶“行的!行的!”
    起初几次我坚持要付茶资,被信学和小琪挡掉了,后来不好意思再去,心中又
    想念。有时偷偷站在店外看老坛子,小琪发觉了就冲出来捉人。
    其实光是站在茅庐外面看看已经很够了。茶坊窗坍,丢著的民艺品一大堆,任
    何一样东西如果搬回我家去,都是衬的,而我并不敢存有这份野心。
    收集民俗品这件事情,就如打麻将,必然上瘾。对待这种无底洞,只能用平常
    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