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老爷一生别无所憾,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儿子。本想着将能干的三姑娘留在家中招赘,谁知乡人见三姑娘比男人还要能干爽利,竟没有一个敢上门的。这一来二去,三姑娘便到了二十三岁。如今殷老爷又突然没了,按乡俗,若不能在三月内出嫁,她便要守孝三年,到时候,三姑娘就更嫁不出去了……
三姑娘虽想着为父亲争口气,找个上门女婿,却不曾想月老捉弄人,竟让她看上了邻居家的独苗苗,从小一起长大的七宝兄弟。
在七宝心中,三姑娘原本只是他的干姐姐,谁知一觉醒来,看着三姑娘竟生出了别样的心肠。待要娶回家来,又怎奈她非要自己倒上门。偏偏母亲临终前再三交待,不可给人做上门女婿去……
一个是地主,一个是佃农。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弟弟。一个要遂父心愿,一个偏母命难违。两颗火烫烫的心,四只热辣辣的眼要如何突破这一重重的困难,一重重的阻碍?三姑娘的好事什么时候才能近?
——————————
来来来,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本故事没有帝王将相,没有纵横捭阖,没有波澜起伏,没有大悲大喜……
那位看官说:那你让我们看什么?
嘿嘿,平日里大鱼大肉吃多了,不妨换换口味,来条小黄瓜。且看这纯朴的乡下人是如何打情骂俏……
【正文】
楔 殷老爷的心事
八宝村的东头有一座生意兴隆的榨油磨坊,它的主人是村里的财主殷老爷。殷老爷名下除了这座祖传的榨油磨坊外,还有一片二十亩的桑园和八十亩上等的良田。这些都是他老人家一生打拼积攒下来的家业。
殷老爷这一生几乎别无所憾,唯一遗憾的是,偌大的家业竟然后继无人。这倒不是说殷老爷膝下无所出,他的两任妻子一共给了他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虽然这五个女儿个个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只是,按照乡人的观念,没有儿子终究是一个绝户儿。因此,这便成了殷老爷最大的心病。
一开始,殷老爷并没有动到招赘的念头。
当殷家大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时,殷老爷正值壮年。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完全有可能生一个儿子,就毫不犹豫地一挥手,让一个在城里开钱庄的男人带走了性情爽利的大姑娘。
当有人向二姑娘提亲时,殷老爷觉得自己也还不算老,应该还有戏,说不定哪天就能生一个儿子。于是手一挥,秀外慧中的二姑娘便跟着邻村的大户走了。
当三姑娘到了适婚年龄时,上门提亲的人几乎踩断了殷家的门槛。因为四乡八镇的人都知道,殷家三姑娘不仅人长得好看,也是持家的一把好手。然而,一向对嫁女很是爽快的殷老爷此时反倒有些犹豫了。
那年殷老爷已经五十有一,男人在这个年纪生儿子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机率比较低。做事一向思谋周密的殷老爷开始在自己的期盼中谨慎地加入了更多的实际考虑。于是,他把那个刚满十六岁且不太会理家的老四推给了那位人称“苏半城”的邻镇富豪,而将能干的老三留在家中。
又过了两年,殷老爷渐渐地看开了(也有人说是殷老爷渐渐地绝望了),看来老天爷是不会给他一个儿子了,他便动起了招赘的念头。看看家中仅剩的两个未嫁女儿,殷老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三姑娘。
他这么选择是有道理的。虽然五姑娘是老小,最得他的欢心。且平时在琴棋书画上狠有两把刷子,简直不像是庄户人家的女儿。但是,要支撑起殷老爷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业,那琴呀诗的可比不上扫帚和算盘管用,而这些正是三姑娘的强项。
于是,殷老爷咬咬牙,让心尖尖上的老五嫁给了城里的举人姚老爷,而将已经二十岁的三姑娘继续留在家中。
看着年岁有些大了的三姑娘,殷老爷倒并不是很愁烦。乡下人,只要家里有点钱粮,姑娘再有几分姿色,是不愁没人上门的。然而,他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乡里的风俗,如果不是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谁家也不会舍得让自家的儿子像女人一样“嫁”到女方家去的,那简直是有辱门庭的一件事,会被乡邻戳脊梁骨的。而且,这几年正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除了那好吃懒做的,只要是勤快一些的人家都有一口能多养一个人的余粮。而殷老爷一生勤俭,最看不得的就是那好吃懒做之人。因此,三姑娘(毋宁说是殷老爷)的选择余地就小了很多。
不巧的是,三姑娘的继母,殷老爷的第二个妻子此时又忽然染病暴亡。按照乡规,三姑娘至少要守孝一年后才能谈婚论嫁。
殷老爷的原配,即三姑娘的亲生母亲,在三姑娘才一周岁时就死于流产。这继母来到殷家后,也一直处于怀孕、生子或流产的状态下。乡亲们都在私底下偷偷的说,这两个女人全都是被殷老爷那固执的求子愿望给害死的。
谁也不知道殷老爷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求子心切,只知道自从第二个妻子死了之后,他便渐渐地显出老态来。
殷老爷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他的心事也不再是没有儿子,而是这可怜的三姑娘。如果他走了,三姑娘的终生要依靠谁?于是,他开始愧疚而急切地为三姑娘安排亲事。只是,老天爷总是喜欢逆着人的心意行事。几年前,不想嫁三姑娘,偏偏上门提亲的多如过江之鲫。如今三姑娘想出嫁了,反而没了合适的人选。
阻碍殷老爷实现愿望的原因,除了这殷家虽然算是一个富户,却还没有富有到会让男人甘愿上门做倒插门女婿的程度外,三姑娘本人也是原因之一。
早年间,在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后,三姑娘在父亲的指导下撑起殷家内务的时候,虽然能干,倒还有着几份小姑娘的羞涩。如今这几年,随着父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对外的事情也渐渐地落在了她的肩头。她竟锻炼得比男子还有气势。
从小,三姑娘看着父亲执着于要一个儿子,心下便有三分不服。后来掌管了家事,那心气儿更是一节高似一节,竟像再也不肯做女儿了似的,有时连女装都不肯穿的。只殷老爷到底心里有愧,且这偌大的家业没个强硬的手段也治理不了,便对三姑娘难免有些纵容。只是,这样一来,不禁让四乡八镇的男人们都有些望而生畏,不敢上门提亲了。
谁不想娶个柔顺的娇妻?上门女婿本就已经低人一等,若妻子是个好脾气的,那妻家也就等于是自己的家,恐怕日子还好过一些。若是个像三姑娘这样个性强硬似男儿的……只怕日后永远没个翻身之日了。因此,就算是自己有意的,在亲友这一分析解释下,那些男人们也都纷纷的打起退堂鼓。
这一来,三姑娘虽不在意,殷老爷却上了火。到底是有些年纪的人,这心头一烦躁,又加上时节变换,那旧日的沉苛便更加沉重起来,没几个月,竟然撒手西去。那日,离三姑娘满二十三岁生日还差一个月零九天。
一 三姑娘的婚事
刚过了小暑,天气一天热似一天。现今正是庄稼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却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
三姑娘站在廊下,隔着用竹杆支起的竹帘,焦虑地看着院中的老槐树。
在这闷热无风的午后,连老槐树的叶子都无精打采地绻了起来,这更让她担心着田里的庄稼。
若不是家里有客人,三姑娘真想跟着七宝一起去田里看看。
她的目光移到廊下那几盆春天刚种下的月季花上。只见花盆里的土都被晒得干裂开来,那打了朵的花枝上,叶子也已经开始有些枯黄。
三姑娘一惊,这才想起,由于连日里忙着父亲的丧事,竟忘记了给花浇水。她转身拿起放在墙角的水壶,打算到院子东角的水井那里去打一些水来浇花。
“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
城里的首富,裕通钱庄的少奶奶王殷氏不满地瞪着妹妹心不在焉的样子,又气狠狠地跑过去,捏住三姑娘那没有戴耳环的耳垂。
“我说我跟你说话呢,你到底听到没有?”
“哎哟、哎哟……”三姑娘喊着疼,打开大姐的手,揉着耳垂道:“做甚么呀,我又不是你家小子!”
被乡邻称作“大姑娘”的王殷氏想起正在里间午睡的两儿一女,便放开三姑娘,走到门口去查看。只见她的孩子和二妹妹柳殷氏的一女、四妹妹苏殷氏的一儿挤在同一张竹榻上,正睡得香甜。
等她转身回来时,三姑娘早已乘机撩起竹帘跑了出去。
大姑娘隔着竹帘看着跑到井边去打水的三妹妹,不由叹了一口气。她转向坐在廊下嗑着瓜子的二妹妹。
“你别光顾着吃,倒是也劝一劝她呀!”
二姑娘,邻村大户柳氏庄园的当家奶奶柳殷氏,拿起茶盅慢吞吞地喝了一口茶,冲大姐笑道:“大姐,你且坐下。这种事是急不来的,你急她不急也没法子。”
殷氏五姐妹中,老大的脾气最为急躁,老二虽话语不多,却是主意最多的一个。大姑娘向来只信服二姑娘,故而听从了她的话,无奈地坐到三个妹妹的身边,又叹了一口气。
“你说,阿爹这一走,三妹妹该怎么办?昨儿族长的话已经很明白的撂在那里了,殷家的产业不能没有人打理,偏偏三儿又是一个女孩儿……”
“女孩儿怎么啦?阿爹病的这些年,咱家庄子不全是我这女孩儿在打理?”
三姑娘拎着水壶回来,正听见这后面的半句话,便放下水壶双手叉腰地冲着大姐叫了起来。“大姐姐出嫁前也是个有胆识的,怎么嫁了人之后竟也成了这样?”
“我……你……”大姑娘气得一噎,本想站起来与她理论,却又怕真的高喉大嗓地叫起来,惊醒了里间的孩子们,便又气乎乎地坐了回去,拉住二姑娘的衣袖。“你看这三妹妹泼辣的,都是阿爹给惯的。”
她扭头冲着帘外低声骂道:“阿爹把你当男孩儿养,你还真以为自己是男孩儿啦?!”
到了晚年,殷老爷对因私心耽误了三姑娘的终身大事感到十分内疚,无意间便有些放任三姑娘,甚至连穿衣打扮都尽由着她学着男儿。
今儿三姑娘难得穿着一身女装,那素净的白衫白裙更衬得她唇红齿白,腰肢细软。只那头又黑又亮的长发仍然像男人一样高高地束在头顶,单用一根白色的带子系住——这已经是四位姑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劝服的结果。
昨儿是殷老爷的“七七”祭日。按乡风,这是丧家的最后一个大祭,各家的亲戚都赶来拜祭。有些路远的,晚上便留宿在殷家大院,今儿早上才陆续的离开。四位已经出嫁的姑娘怕三姑娘那喜穿男装的嗜好再招来不必要的闲言,便硬逼着她换回了女装。只这头发却怎么也不能逼着她学着女儿家的样子,盘梳出花样来。也幸好她们都是在孝中,发式简单的事情倒也可以以此作为理由推托过去。
想起死去的阿爹,五姑娘的眼圈先红了。
“阿爹这一去,最大的心思就是三姐姐。三姐姐即便只是为了安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也该听着大姐姐的劝,试上一试才对。”
三姑娘提起水壶,愣愣地望着被烈日晒得泛着白光的台阶。虽然殷老爷已经病了好几年,这病势转重也有近半年的时间。而且,几位姑爷特意花重金从几百里外的县城和更远些的府衙请来的名医也都说过,阿爹的病是熬不过伏天的。只是,三姑娘心中却一直抱着那么一个希望,她想着,只要阿爹还能活着,即使是要她一辈子在一旁侍汤侍药也是心甘情愿的,只要阿爹能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四姑娘抹抹眼睛,叹了一口气道:“也是三姐姐命运不济,这好事竟然这么难成。如今阿爹又去了,依着乡俗,若不能在热孝的这三个月内冲喜,便要守上三年。三姐姐的青春再也耗不起了这三年了。”
三姑娘刚刚过了二十三岁的生日,在乡人眼中,她已经被归入了老姑娘的行列,若是再耽搁三年,那就更加不容易嫁出去了。
这个道理殷老爷也懂。所以,他在临终前叫来已经出嫁的四个女儿和殷族长老,宣布将那八十亩上好水田和二十亩桑林全都作为三姑娘的陪嫁,以补偿这些年来因他的一意孤行而造成的三姑娘婚事的艰难。殷老爷说,只要三姑娘愿意,哪怕对方不愿意当上门女婿也行,只要求以后男方肯让出一子来续了殷家姓氏便可。
殷老爷死后,曾有人在背后嘀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语,谁知竟被三姑娘听到了。她便当着众人在阿爹的灵前发誓,非要给她阿爹找个上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