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但这个条件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中国改革的另外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尤其是在89年之后,稳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须首先满足的条件被提高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纵观邓小平的改革,我们容易看到,邓始终是在经济增长合稳定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作为政治运动的受害者,邓小平显然比毛泽东更注重稳定及秩序。他曾经以典型的邓式语言得出结论:“今天这个上街,明天那个上街”的社会是没有办法搞建设的。在邓看来,所谓稳定,首先是共产党内部的稳定,是他赖以推动改革的官僚权力体系的稳定。“只要共产党内部不出乱子”,中国社会的稳定似乎就是囊中之物,探手可得。这个推论在改革初期中国仍然是一个完好的全能政治国家的时候,显然是正确的。这当然也是邓从文革及89年的痛苦教训中得出的经验。在邓眼中,文革合1989年的动荡无不是从共产党内部的争执所引发的。所以,与其说邓小平注重政治及社会稳定,倒不如说他看重共产党本身的稳定,看重一部高效政策执行机器的稳定。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人邓小平那里,根本就是一回事情。
    与稳定相比,经济增长对邓小平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作为一个亲历中国长期落后的世纪老人,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寻常的迫切心情。这种迫切心情是我们有理由将邓归于中国的头号增长论者。邓对经济增长的渴望,我们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为此,邓甚至多次冒险逾越政治稳定的雷区。很多人还可能清晰记得在1988年物价闯关之前,邓曾经一反他平实、从不故作危言的个人风格,明确警告中国人,要“准备进入风高浪急的大海”。这说明邓对物价闯关所可能带来的社会风暴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文革仅仅十年之后,邓就准备为经济增长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足见他对快速经济增长的迫切心情。这种迫切在苏东巨变之后达到了顶峰。在屡次暗示合催促无效之后,邓不惜违背不再干政的诺言,以高龄之躯南下,直接向他的人民发出动员。这应该就是1992年邓“南巡”的由来。联想到毛泽东晚年多次极其相似的南下经历,我们可以想象,邓心中一定充满了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深深迷惑。有理由相信,邓自己并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这很可能破坏1989年之后好不容易恢复的稳定局面。但1989年之后几年令人沮丧的经济增长现实,可能已使他忍无可忍。或许,这是一种刻意的弥补。
    正是在稳定与增长两项苛刻的约束条件所构成的狭窄改革通道之中,邓一开始便采取了依靠官僚权力体系来推动改革的路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1989年之后,这条本来就狭窄的路径变得更为狭窄。换句话说,随着89年之后中国领袖们对社会不稳定之容忍度的进一步降低,对经济增长胃口随之被大大提高。)邓的这种路径选择与毛泽东大异其趣。毛非常轻视官僚体系,他甚至从不掩饰这种蔑视。与邓相比,毛更迷信于自己的个人魅力及群众的创造热情。这当然同样出自毛非凡的个人经历。从毛作为一个年轻学生开始一直到他作为一个大国的领袖,毛从来就是一个对大众具有十足诱惑力的鼓动家。而他从穷乡僻壤发动传奇革命的成功经历,更是毛轻蔑城市官僚体系充足自信的基础。所以,在文化革命中,毛使用他最驾轻就熟的群众运动方式,一举架空官僚体系就一点都不值得奇怪了。把毛漫画成一个仅仅热衷于利用群众运动来从事政治争斗的阴谋家是不确切的,大跃进就是毛利用同样方式来达成经济增长的一个显例。从这个角度讲,毛与邓同样是经济增长的热衷者,其区别仅仅在于方式的不同。当然,邓对经济增长有更加人性化的理解。
    从邓的历史位置和个人性格出发,用现存的官僚体系(政治权力)来推动经济增长肯定是最佳路径。其实,这也是政治现实赋予邓的唯一改革路径。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官僚体系(包括政府的各种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对中央政策精神的理解,来组织、推动、参与经济活动。在邓及其他共产党领袖看来,这种路径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社会稳定的两全其美之策,是工具理性上的最优选择。不过,由于任何官僚体系都不是利益中立的,这一模式的另外一个可能的隐含意义就可能变成,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护和扩大官僚集团的利益。在一个对官僚政治体系完全缺乏监督的国家中,这个改革路径特别容易向后一种改革蜕化。1992年之后,从政治改革中开辟合法性之路被完全阻塞,经济增长随即上升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高也是最终的合法性来源。所以,只要声称推动了经济增长,官僚体系的任何作为就立刻获得了合法性保障,不管这种经济增长是用如何取得的,也不管这种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如何脆弱和虚假,更无需对这种经济增长的实际分配后果负责。这大概就是90年代之后提拔标准越来越“gdp化”的来由。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模式意味着,只要官僚体系还能继续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任何对政治权力的批判及改造努力都将被视为对经济增长的威胁,是对政治稳定的威胁,因此是“非法”的。如此,92年代之后的改革就变成了官僚体系的自我解释、自我证明过程。官僚政治体系完全将改革价值的阐释权垄断在了自己手中。这种垄断最终造就了官僚政治权力在整个90年代对中国经济生活的泛滥性参与。
    邓小平可能没有料到,这种看上去十分完美的工具理性选择,却恰恰是扭曲改革价值理性主要原因。邓更没有料到的是,在经济增长的表象之下,这种模式对改革价值的腐蚀,竟然可以走得如此之远。
    说邓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改革模式的弊端是不公平的。有证据表明,在80年代,邓曾数次谨慎与试探性的提出过政治改革的设想。1986年,邓小平说道,“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他甚至为这种全面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很不幸,邓继承的正是这种制度。(容易观察到,与其他价值相比,经济增长在邓小平的思想中,无疑是一个核心价值。作为一个亲历过中国长期落后的世纪老人,邓小平对经济增长有着超乎寻常的迫切心情。经济增长的这种至高地位在邓“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在邓看来,无论是政治稳定、社会发展还是其他什么价值,都只是工具性的从属价值,而不是独立的建构性价值。如果其他目标或者价值无助于甚至有害于经济增长这个唯一的建构性价值的话,那就只能被搁置或者抛弃。正是从这种工具理性出发,邓小平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彻底断绝了用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的念头。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史上头号的增长论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反复了。在邓那里,政治改革不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工具。所以当他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发现,政治改革可能对经济增长构成损害的时候,他就果断而彻底的断绝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念头。引证阮铭书籍;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无论是因为政治的现实格局所限,还是由于邓没有看清传统改革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极限,邓最后完全放弃了为其改革及时注入新鲜动力的努力。直到“天安门事件”将改革严重的价值缺陷暴露出来为止。而那时,邓已经彻底失去了改造政治系统的能力,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点石成金的邓小平了,他手中剩下的唯一王牌就是经济增长为改革带来的合法性,而其改革的合法性则完全维系于是否能够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这其实是邓式改革全面失势的一个明确信号。这样,92年之后的改革便只好带着它完全变质的可能性并凭借经济增长所赋予它的强大惯性一路走到今天。
    从某种角度上说,改革的全部意义在于:打破旧有的导致低效率的分配制度,并确立一种能持久推动经济成长和经济创新的合理分配制度。然而这一目标在导入城市改革尤其是1992年之后,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事实上,在1992年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首先富裕起来的主要不是那些具有勤奋品质、创新能力的人,而是那些掌握了官僚权力以及接近这种权力的“内部人”。在经济增长的表象之下,旧的分配制度却以新的面貌开始加速运转。以前主要被用来分配社会等级的政治权力,现在变成了分配社会财富的主要依据。而这种反改革的分配制度正是改革发誓要首先革除的。遗憾的是,这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恶习却在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双重掩护之下不断得到了强化。在中国民间,对待任何一项具体改革措施的流行策略便是:先看看当官的如何动。其潜台词无非是说,改革总是为官僚带来利益。在失去了对改革的解释权和修正权之后,这大概是许多中国人对改革最无奈的“理性”行动。不仅如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由于没有官僚权力的天然凭借,他们要么拼命挤入政治权力狭小的分赃圈子;要么以他人为地狱,一逞个人的财富之欲。一场赤裸裸的财富零合游戏在中国民间展开。对于这种现象,一位朋友曾经辛辣的评论到:“在中国,没有分配,只有分赃”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在92年之后,中国大众已经在何种程度上疏离于他们曾经热切期望的改革,而改革又是何种程度上成为日益悬浮于其本来意义之外的空洞字眼。改革显然已经在加速霉变。改革的这种实践与其说是导致了一批官僚的腐败,倒不如说导致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一次集体缴械。而中国改革在文化上所付出的巨大外部成本恐怕需要好几代人才能修复。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以权力为轴心的分配体制一旦形成,就可能凭借其财富和权力的双重优势控制改革的进程本身。当这种体制露出它“马太效应”的冷酷面目时,我们就会发现,邓小平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良好愿望,不过是一位共产主义改革家的一种奇怪信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将由于其价值源泉的枯竭而油尽灯灭,并彻底失去其民间动力。
    有人曾经生动的将中国改革比喻成“抢钱”。但1992年“南巡”到1990年代中期宏观调控完成之前,基本上处于“乱抢”状态。即民间、官方一起抢。这种疯狂抢钱不仅差点抢出了金融危机,也差点把中央抢空,抢成一个空架子。朱鎔基的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重新拿回驾驭局势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朱鎔基的所谓宏观调控准确地说只是重新回复了地方、民间及中央的权力平衡,但将钱的改革性质并没有变化,只是从以前的“乱抢”,变成有秩序的抢,变成“以权抢钱”,变成“只准我(以权)抢,不准你抢”。显然,这是更加系统的分赃手法。一种非常流行的描述是,中国改革是渐进改革。但这种概括非常容易产生误导。中国改革改革真正的秘密在于:一边创造财富,另一边不断洗钱;一边放开财富创造,另一边却紧紧以权抓住财富的分配。从这个角度观察,所谓渐进,就是不一次抢完,不一次分(赃)完。遮掩在“化公为私”和“化私为公”两张矛盾面孔之下的,是以权抢钱者的持续不断地抢,持续不断地分。这显然比一次抢完或一次分完的激进手法要渐进得多。
    中国这种独特改革模式在90年代的长期持续所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中国经济中出现了广泛的“权力经济”。这种用权力与资本紧密编织起来的畸形经济成分,混迹于中国漫长的改革过渡之中,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恶性肿瘤。其吞噬社会财富巨大的巨大胃口和能力将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详细论述。但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的是,亦官亦商的权力经济,有着极其迷人的表象,在可能的限度内,它可以创造超常的增长速度,这非常吻合中国改革模式的独特需要。权力经济创造经济增长的惊人能力,不仅证明了权力经济本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同时证明了其他改革的不必要性。权力经济在90年代实现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增长魔术,迷惑了人们的眼睛的同时,也无限期的搁置了中国文化和政治改革的进程。不过,在权力经济以消耗性速度向前疾驰的并赢得阵阵掌声的时候,它的另外一面则可能是:末路狂奔。因为,这个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从各方面悄悄的撕裂这个国家。
    权力经济的超速发展,是以官僚政治权力对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单向输出为手段的。中国改革模式一方面无限制的放开政治权力对经济和社会的输出,企图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快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绝对封闭社会对政治体系的输入。按照邓小平自己的说就是“不争论”,即用“压制”的手段消灭在改革问题上的观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