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所好学校,我也不会动把孩子送回老家这个心思!”赵大同胸有成竹。
    “那好!不过,既使这样,你也要把这个问题专门处理一下,亲自向有关同志做个交代才好!”李晋再三叮嘱。
    赵大同见政委松了口,也一身轻松:“政委,既然组织上同意我这样安排家事,那我明天就把报告交给总部党委,我‘一家两制’的政策必须要实施,这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晋、苏亮两口子一看赵大同决心已下、而且说得有理,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赵大同家里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赵大娘听说儿子要把小蕊、小平送回老家来,又是喜又是忧。
    老太太年轻守寡,独生儿子又少小投身革命,离家在外,令她时感孤独。好不容易儿子跟随共产党打下了天下,进了北京,娶妻生子,老太太是真想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儿子抗美援朝一走八年,回国后又遭遇离婚,多年没有续弦,使得老太太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再后来,儿子续娶了空军的小吴,老太太是满心高兴,觉得平生愿望就要实现——毕竟,对于一个寡居多年的乡村女性来说,儿孙绕膝是最大的乐趣了!可是,儿子婚后一直没有写信让她去北京同住,赵大娘的心里时有狐疑:一会儿担心儿媳小吴不欢迎自己,儿子是个怕老婆男人;一会儿又担耽心北京那边出了什么事,儿子有难言之隐……
    现时,儿子赵大同突然修书一封,提出把小蕊小平送回老家,交由自己抚养,理由是自己常年下基地,不在北京的家里,无暇照顾孩子。信里说是要让两个孩子在老家上学,待升入中学后再接回北京……莫非儿子在北京的家里出了什么事吗?北京那么好的地方不让孩子待,要把孩子送回来?莫非新续的儿媳小吴有了身孕,照顾不了小蕊、小平了?赵大娘左思右想,本想再去信问个明白,可赵大同的信上说,几天之后,他与孩子即返乡,并没有给母亲留下往返讨论的时间。
    赵大同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返乡之途,这是他自十八岁离开家乡之后第三次回乡。
    赵大同的老家是山东胶莱平原上的赵庄。这是一个美丽的、中等大小的村子,绿荫环抱着上百个农家的院落,一条大路从村中插过直通县城。村中的大道旁,是赵大同的启蒙小学——赵庄中心小学,它是一所有几十年历史的一流乡间学校。
    赵大同家的院子在村东头。部队实行薪金制后,赵大同多次寄钱回乡让母亲翻新房屋。所以,赵家的房子在全村来说,也是数得着的好——土坯垒成的整齐的院墙,五大间坐北朝南的瓦房,另有东厢房和西厢房各三间。与众不同的是,这个院子很干净,既不喂鸡,也不养猪,偌大的院子中间只有已经长成的、碗口粗的枣树和柿树各两棵,树下摆着一幅石桌石凳,显得很清雅。
    赵大同的母亲叫贾乡芹,父亲是前清秀才,自幼知书达理。她早年丧夫守寡,苦苦熬大了赵大同这个独苗,如今儿子已成气候,又对母亲十分孝顺,每月寄钱回家。她早就不用干地里的活儿了,名下的土地交给了村里,她只按季领取口粮。近年来,老太太一直和寡居多年的弟媳同住,拾柴做饭这样的事都不用她插手,每日只是动动剪子针线,替亲友的小孩子们做做衣服和鞋子,日子过得很舒心。
    赵大同是在莱芜车站下的车,他出站后看见不少等着拉客的大车挤在车站外的广场上,就走到一个车把势面前问道:“老乡,赵庄去得多少钱?”
    一  返乡送子(3)
    赶车的老汉说:“哎呀,是位首长!到赵庄还有30多里地,你说得收多少钱?”
    赵大同又问:“要坐你这车,得多少钱?”
    车把势说:“上一个人收两块钱,整包车走一趟是三十元钱。”
    赵大同想了想,说:“哎呀,如此说来沿途还得叫人等人,太耽误时间了!我这两个孩子太小,怕没有这个耐心呢!”
    车把势说:“既然这样,首长,你就把这车包了吧!三十块钱给你跑到赵庄!”
    赵大同说:“好嘞!”一面就把随身的大小包裹往车上装,车把势一见赶紧帮忙。包裹都装上了车,赵大同和车把势又一人抱起一个孩子,把小蕊和小平都放在了车上。赶车的老汉一甩鞭子,拉车的大青骡子昂起头,“咴”地冲天叫了一声,撒开蹄子跑起来。
    时值1963年秋收季节。广袤的大平原上,金黄的谷子、玉米铺天盖地,醇厚的秋风迎面扑来,送来阵阵清香。两个孩子是第一次坐着大车在乡间飞驰,兴奋得不能自已。小平更是用手不停拍着大青骡子的屁股,嘴里学着赶车老汉的吆喝,顽皮的天性暴露无遗。
    正午时分,赵庄的人们都还在地里忙着,偌大的村子里一片寂静。大车停在了赵大娘的门口。因为赵大同写信不让母亲找人到车站去接,赵大娘不知道儿孙们这么快就到家了。这会儿,她穿着崭新的蓝布裤褂,头梳得光亮亮的,正和同住的弟媳妇在一起包着小麦和荞麦混合面的素馅饺子——由于前几年的灾荒年,在眼下的农村,能像赵老太太拿得出这样吃食的人家还是不多的。
    父子三人走进了静悄悄的院子,第一次回乡的赵蕊和赵平不敢造次,两人蹑手蹑脚走到北边堂屋门口,看见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中年妇女正坐在炕上,在炕桌边忙活着,两个孩子想:这就是爸爸的妈妈和爸爸的婶子吧?
    按照爸爸的嘱托,赵蕊、赵平在门口站住,先对奶奶规规矩矩地鞠躬,然后一齐大声说:“奶奶好!”
    赵大娘一抬头,见两个水灵灵的孩子站在炕头前,知道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到家了,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她急忙下了炕,一边叫弟媳妇给孩子们倒水喝,一边颠着两只小脚,顺手拿起扫炕笤帚给孩子们扫身上的灰尘。
    这时赵大同一掀门帘也进来了,他放下手里的两个大包,说:“妈,婶子,我回来了!”
    听得儿子问候,赵大娘高兴得直掉泪。她一边擦拭眼角,一边喊着儿子的小名说:“柱子,你总算到家了!你信里说昨天就从北京坐上了火车,我估摸你今天晌午一准到家。你又不让我惊动村里的亲戚、邻居们赶车去接,我和你婶子正着急你们下了火车怎么回来呢!”
    赵大同说:“妈,想不到现在大忙季节,咱莱芜火车站还有不少拉脚的大车!我包了一辆,三十块钱就到家了!”
    赵大娘说:“那敢情好!现在农村的政策放开了,允许农民自己挣钱,所以拉脚的人们又多起来了。”
    赵大同在门口脸盆架上的铜盆里洗了洗手,脱去外衣,又脱了鞋,坐在了炕头上,也包上了饺子。
    赵大娘打开炕边的一个年代久远的木箱子,里面是自己平时常穿的衣裳,衣物的上面有两个苹果。大概存放了不短的时间,苹果皮有些发皱。她拿起一条紫花布手巾,把苹果擦了又擦,递给小蕊、小平。
    两个孩子大口地吃着苹果,老太太又从炕柜中摸出一个广口玻璃瓶,里面是已经硬结的大半瓶奶粉。她把奶粉倒进孩子们的水碗里,用筷子搅着。
    赵大同知道,他还是在和吴蔚帆结婚回家时给母亲带回两包奶粉,未曾想母亲一直留到现在!一时间他的鼻子很酸。
    小蕊和小平初次回乡,感觉什么都新鲜。他们吃了苹果,喝了奶粉,就跑到院子里去左看右看,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兴致很高。
    午饭就开在北屋的炕桌上。主食是饺子,又用粉皮和萝卜皮拌了两个凉菜。赵大娘拿出过年剩下的一小瓶二锅头酒,给儿子斟上。
    一  返乡送子(4)
    赵大同突然说:“妈,咱叫上国平兄弟一块儿吃吧?”
    赵大娘很诧异:“你不是说基地的任务紧得很,这次回来放下孩子就走,亲戚朋友一个也不惊动吗?”
    赵大同说:“妈,我是说过这个话。但国平兄弟不一样,我得和他见个面。”
    赵国平是赵大同儿时最好的伙伴,如今是赵庄中心小学的校长。
    正是吃饭时间,小婶很快就把赵国平叫来了。
    “柱子大哥,我才听大娘说你要送孩子们回来,不想今天就到家了!”赵国平一边紧握着儿时玩伴的手摇晃着,一边说。
    身为校长的赵国平,长得敦敦实实,穿一身灰色的人民装,留着平头,胸前的口袋里插着一支金星牌自来水笔。
    赵大同一边把赵国平往炕上让,一边问:“国平兄弟,咱学校现有多少学生啊?”
    赵国平盘腿坐在了炕桌旁,回答说:“赵庄小学目前是咱县的完小,共有六个年级,各四个班,400多名学生!”
    赵大同很高兴,举起酒盅和赵国平碰了一下,又问:“升学率是多少?”
    赵国平说:“升学率是100%!大部分都考上了县一中,一小部分考到光明店中学。”
    赵大同说:“哎呀,如此说来,我小蕊、小平在这里读书也不比在北京的小学差!”
    赵国平说:“柱子,你可别这么说!孩子能在北京读书,还是让他们留在北京好!大娘要是想孙子了,可以去北京住住。你把这么小的两个孩子弄回家来,没有大人监管,不是长久之计!三岁以前放在老家还行,一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还是回到父母身边好!不过,你既然已经把孩子们送回来了,就让他们在这里住一段时间试试、看看也好。”
    赵大同的眼神一暗,不再说话。
    赵大娘一边拨着盘子里煮好的饺子,一边说:“国平,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我这个老婆子,在哪里住着都一样。小平他们在这里要是不行,我就带他们回北京,和柱子一起过,享享儿媳妇的福!”
    听着母亲舒心的话,赵大同蓦地觉得心头颤了一下。
    饭简单,吃得就快。午饭也吃完了,赵国平抽上了赵大同递上的卷烟。
    赵大同的话一直不多。待赵国平起身告辞时,他像是下定了决心,说:“妈,国平兄弟,我有个事,以前一直没有和你们说开。这次,我觉得我还是说开了好!”
    赵大娘首先问:“柱子,什么事啊?莫不是你在部队上受处分了?”
    赵大同说:“妈,您老说哪去了?我说的是我的婚事、家事!”
    赵大妈放心了,对赵国平说:“国平,柱子的头一个媳妇犯了错误,离婚了,留下了小蕊、小平两个孩子。现在的媳妇小吴,是空军部队上的军官,是后续的媳妇。”
    赵国平说:“大娘,这个情况我知道,上次柱子回来结婚和我说过。”
    赵大同说:“小吴和我结婚,带来了三个孩子。这五个孩子在家里打成一团。小蕊、小平看不起三个弟弟妹妹,总欺侮他们。尤其是小平,老和弟弟妹妹打架。小吴不是亲妈,管他不是,不管也不是,逼得小吴想要离婚。我想,我长年不在家,家里老这个样,日子是没法过。考虑再三,我决定把小蕊、小平送回来!”
    赵大同一口气把话说完了,松了口气。
    赵大娘和赵国平都惊住了,半晌,赵大娘才说:“柱子,我知当是你们两口子有任务,这才把两个孩子送回来住几天。没想到你是要把这两个孩子从你北京的家里分出来!人家是‘有了媳妇不要娘’,你是‘有了媳妇不要儿’呀!你把人家的孩子留在北京享福,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农村受苦!你知道这两年乡下搞大食堂搞得人们都快吃不上饭了!孩子们回来就得和大人一样,粗粮瓜菜地凑合着填饱肚子。你找的这个小吴,怎么带了这么多的孩子!带一个就不少了,还带来三个!你让小平、小蕊怎么活啊?……”老太太说着,竟撩起衣襟擦起了眼泪。
    书包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一  返乡送子(5)
    赵国平第一次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一个劲地劝:“大娘,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可别哭啊!”
    赵大娘一边流泪,一边说:“你说你也是个每月挣两三百块钱的大军官,不缺胳膊不少腿,长得不寒碜又有文化,什么样的女人找不到?外边找不着可以回老家来找,你这条件能找个黄花大姑娘!土是土了一点,将来一随军还不都一样?你为什么找这么一个麻烦?”
    赵大同一直低头听着母亲的数落,一言不发。直到老太太说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