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虞舜对夔说道:“夔啊,你就负责礼乐教育吧。”
    夔自小脚跛,天资聪明,国中除了虞舜之外,夔是独一无二的音乐大师。帝尧在世的时候,夔就作过《六列》、《六英》、《咸池》,用美妙的乐曲来歌颂帝尧的仁德。现在虞舜把艺术教育的任务派给他,夔的心情十分兴奋,豪迈的情致溢于言表,十分自信地说:“帝啊,如果我敲起磬石奏起音乐,那鸟兽都会感动得纷纷起舞的啊。”
    虞舜说道:“是啊。是啊,你就好好地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夔说道:“我不会辜负了帝的期望的。”
    虞舜说道:“国家大政之所以谬误,在于耳目闭塞,我拟专设一官名叫纳言,也即是国家喉舌,其职能是传达敕命和政令,广纳百官建议,黎民意见。并拟在宫门之外,十字路口遍设诽谤木,广开言路,广纳民意,清除朝弊。我想让晏龙出任此职。我三十年前结识晏龙,他为人耿介,公正诚实,善于文书和表达,不知诸位以为可否?”
    众人都表示赞成。
    虞舜又说道:“黄帝时代,设了史官,苍颉为左史、诅诵为右史,负责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后来就间断了。虞舜在先帝时节庸二十年,做摄政帝八年,承诸位同僚谒诚匡佐,深表感激。因此,我刻意特制了一简册,已将近年国之大事、诸臣功事载于册上。新政之始,我拟要秩宗伯夷与纳言晏龙兼任史官。待后我就将册交给史官,伯夷与晏龙可续写下去,一作百官奖掖根据,二为写史根据。”
    晏龙没参加会议,伯夷代表其受命。
    虞舜最后说道:“天官职事不变,大巫师职事不变。”
    尔后又议论了册封事宜。
    人事问题研究完,一干人又就国号、国家区划、职官考核、国家刑律等等逐一做了研究论证。
    平阳城里平静了好多天之后的一个吉祥的日子,当红日从东天升起来慢慢地高挂天际时候,仁信大殿门外的敢谏之鼓响了起来,好久没有听到这样遒劲的鼓声的群臣急忙忙赶到了议事大厅。丹朱也到了,丹朱似乎已经从鼓声中意识到了什么,但是仍然故做姿态地低着头大步走着,往日般直接走向帝尧坐过的位置,却被拦住了。丹朱抬头看时,先帝位置旁边原先摄政帝的位置之上稳稳地坐着虞舜。丹朱被安排在与虞舜对称的位置坐了。
    丹朱与虞舜打招呼,虞舜若无其事地微笑着点点头。
    今天的人到得特别整齐,在京都为官、但在京都之外尽职的诸臣都到齐了,各诸侯、各州州牧一个不缺,各部族首领也到了不少。
    九声敢谏之鼓响过,四岳趋步走上台阶,朗声宣布:所有人员静候片刻,待摄政帝先到帝尧太庙祭祀祷告完毕后,有重要国事宣布。随之宣布了一大批陪同祭祀祷告人员名单。
    仁信大殿里众臣早知道了今天会有什么大事发生,虽然议论纷纷,但是并不惊诧,仔细听来都是一片赞叹叫好之声。
    丹朱表情尴尬,坐立不安。
    四岳、禹、弃、契、皋陶、垂、益、伯夷、夔、晏龙、羲仲、羲和、叔仲、叔和、巫盐和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梁州。荆州、豫州、雍州九州州牧以及三个部族之长陪同虞舜进入太庙。
    太庙里披红挂彩,烛灯通明,高香袅袅,三牲端端正正摆放在香案上。神龛上除了黄帝、颛顼、帝喾金身和神位之外,新添了帝尧金身和神位。虞舜毕恭毕敬地进行祭祀。盥手、上香、敬酒、三拜三跪三稽首,一切礼仪做完,又默默祷告良久,重口许下诺言:光大先祖德泽,打造尧天舜日。
    一行人众星捧月般拥护着摄政帝虞舜离了太庙,回到仁信大殿。
    又是九通敢谏之鼓遒劲响过,四岳再次趋步登上台阶朗声宣布:
    先帝赤龙归仙,摄政帝守孝已届
    三年,今日祷告先祖,遵循帝尧遗旨,
    凛然继承帝统,称舜帝,国号虞。
    仁信殿一片欢呼之声,众臣齐呼:明明上天,灿然星辰。日月光华,弘予一人。
    羲仲继续宣布:
    有虞舜帝,继承先帝伟业,修正治国方略:
    一、 敕命有虞国人事
    首辅四岳,  掌管政务。
    百揆伯禹,  总领百官。
    大司稷弃,  掌管农林事务。
    大司徒契,  掌管国家教化。
    共工垂,  掌管工程、建筑、水利、织造百工。
    士官皋陶,  掌管刑狱。
    虞官伯益,  管理草木鸟兽鱼鳖。
    稷宗伯夷,  掌管礼仪、祭祀、事奉神鬼。
    典乐官夔,  掌管礼乐教育,负责音律
    纳言晏龙,  掌管百官意见,黎民下情。
    东天官羲仲、南天官羲叔、西天官和仲、北天官和叔,  掌管天文历法,兼任四方诸侯之长。
    巫盐仍为有虞国大巫师。
    伯夷、晏龙兼任史官。
    二、 理顺区划
    改九州为十二州。
    鉴于冀州南北之间跨度太大,拟从冀州划出一部分设立并州;梁、徐两州过于辽远,拟在梁
    州之内新设幽州,在徐州之内新设营州,与原九州共为十二州,十二州之长统称州牧。并州、
    幽州、营州州牧分别由仲容、叔达、季仲担任。其它九州州牧不作变更。
    三、 封丹朱于丹渊,准建丹朱城。
    封象于有庳。
    四、 设制系统官制和职官考核察举制度
    三载考绩,三不黜陟幽明。
    五、 敬敷五教
    六、 象以典刑。
    七、 定五年巡狩之制
    五年一巡狩。是年二月东巡,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形成制度。
    八、 刷新政治,纳言从谏
    于十字路口,遍立诽谤之木,广开视听,从谏如流。
    其它百官,另行封赏。其它事务,另行公布。
    四岳宣布已毕,议事大厅再次欢呼声雷动:明明上天,灿然星辰。日月光华,弘予一人。
    虞舜站起身来,环视众臣,朗朗开言:
    “有虞国的元勋重臣们:水灾行将得治,大患过去,百废待举。当务之急是光大德治,实现复兴。而今虞舜已重新任命内阁,以强化管理职能。虞舜要求内阁成员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千方百计,搞好农业,管理好山林湖泽,迅速恢复商贸,重审法制教化,彻底肃清边患,打击奸佞凶顽,安定国民。所有善行,不显惟德。惟有仁德最重要,惟有仁德才可以服人。我们要牢记先帝教命,厚待有德性的人,信任善良的人,拒绝奸佞小人。如果这些方面我们真正都做到了,那么,即使是有虞国现行方域之外的蛮夷,也一定会被真情所打动而归服有虞的啊!”
    这天是陶唐历年十一月初一日,正好是甲子日,于是,虞舜就以这个月为正月,以这一天为帝舜元年元日,并布告天下。打自颛顼帝即位后,历经帝喾、帝挚到帝尧三代,共二百五十七年,一直以寅月为正月,没有改变过。现一改变,四时运行、季节变化、国家政事、民居生活都要重新与之适应,故而布告天下,让有虞国都按新历行事。
    舜帝对今后对百官的考核问题做了特别训诫。今后,有虞国帝君将每隔三年对四岳十二州的首长,各大诸侯以及朝廷高级官员考核一次;各州的州伯必须每年考核一次,各诸侯对自己的臣仆必须每季度考核一次。不论级别高低,综合三次的考核情况对其为政实绩作出结论,然后对贤能明智的官员给予升赏,对昏暗庸碌有恶绩者予以罢免,该削封土的削减封土,该撤消爵位的就撤消爵位。
    最后帝舜说道:“四岳、禹、契、弃、垂、皋陶、伯夷、益、夔、龙、四位天官、大巫师、及十二州的君长,你们各位大员都是国家的顶梁柱,今天虞舜已按先帝遗愿宣誓就职,从今以后,各位一定要忠于职守,顺应民意,辅弼我创立丰功伟绩啊!”
    第二十二章 1】
    仁信殿里,新任内阁以及十二州牧聚集在一起共商国是。
    舜帝说道:“各位元勋重臣,我们是国之栋梁,掌管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说过,在所有的言行当中,德行是最重要的。我们务必要培养淳厚的品德,厚待有德行的人,信任善良的人,拒绝任用那些花言巧语的奸邪小人。”
    舜帝开门见山,语重心长。他注视着重臣们,接着说道:“说到用人,封我弟于有庳问题,还得向各位说明。之所以封,一是我父母之愿,我不能不孝;二是我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倘使是一个普通百姓,就悖了五典之教中的兄友二字;更重要的是象已改邪归正,治水中有突出表现。把象封到边远南方五岭之地,一来让象去经受锻炼,自我教化;二来命他教化蛮夷,为国家建树功勋。虞舜这样做,不知道是不是滥封。”
    四岳说道:“商定裂土封侯之事,我们都参加了的。帝这样做很英明。”
    禹说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正是帝英明之处,何况象被封在僻远的南蛮之地。”
    皋陶说道:“只是封地太远了些。”
    内阁的第一次扩大会议,舜帝还得对左膀右臂们叮嘱一番,让大家勿忘责任。舜帝这时将目光锁定了禹。
    虞舜当年做太尉的时候向帝尧推荐了禹,后来做了摄政帝,又以身家性命担保,推荐禹取代鲧负责治水大业。鲧逃亡羽山自绝后,虞舜又设法取得帝尧同意,让禹承袭了鲧的爵位,成为夏伯。舜摄政以来,对禹一直都很器重。如今帝尧驾崩,他需要一位有威望能力强的人当自己的帮手。
    舜帝说道:“文命呀,你肩上的担子很重,你可要更勤勉,更努力,辅弼我成就有虞国的事业!”
    禹点头称是,说道:“恪尽职守,肝脑涂地。”
    舜帝目光锁定了弃。弃名本叫稷。幼小时曾经多次遭遗弃,因此名叫弃。
    舜帝对弃说道:“弃呀,想想看,万民活命靠的是什么?还不就是食物吗?治国安民的根本就是要把生产搞上去,妥善地解决老百姓赖以活命的粮食问题,这样,国家才能安定。边远地区安定了,首都才得安宁。你从先帝手里开始任职,数年来亲睹了田地荒芜,谷物歉收,民众受饥挨饿的情景。现在,希望你发扬光大,管理好农林事务啊!”
    弃说:“民以食为天!弃谨记帝的教命,以民为本。”
    舜帝又对契说:“契啊,你要一如既往地敬敷五教,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一抓到底。要记住,以仁德教化天下,要常抓不懈,推德怀远,一定要有诚心、耐心、恒心。”
    契答应着,说道:“谨遵帝命,纯化民风,决不懈怠。”
    舜帝定一定神,把目光转到皋陶:“皋陶啊,现在蛮夷诸族在南方侵扰有虞,攻劫杀人,有虞国内也有人乘乱打劫。内乱外患,令人焦虑。你担任法官,一定要保持我们以往的传统,进一步修改、完善法律,继续把五刑用图画的形式写在日用器具上广而告之。你要根据犯人罪过的大小,正确使用刑罚,坚持重教化,少诛杀,给犯法者改过自新机会。对那些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就杀一儆百。对于犯了大罪而不该死的官员,仍然坚持流刑,最恶劣的流放到万里之外的最遥远边疆;次一点的就流放到五千里之外十二州边沿的蛮荒之地;轻的就流放到千里之外远离帝国中心的地方,再也不允许回到京都。皋陶呀,今日的刑罚由你掌管,你一定要很好地把仁德与法制结合起来,公正明察,保民以德,治国以法,准确量刑,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帝国的德威,使人心服口服。”
    皋陶诚挚地说:“帝力举天人和一,神人以和,刻意谋求宇宙、自然、社会的和谐,用心良苦,皋陶早已感同身受。黎民百姓都把帝的象刑称之为‘戮’,把九黎之君的肉刑称之为‘刑’。臣谨记教诲,不敢辜负厚望。”
    舜帝问道:“哦,这‘戮’和‘刑’作何解说?”
    皋陶奏道:“有德之君用‘戮’而民不犯,无德之君施‘刑’而民不从,帝的仁德齐天,大可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