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哪,虞舜我振作发奋哪,各项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啊!
    皋陶听舜帝兴奋而歌,忙向舜帝行跪拜大礼,感谢天子的英明。然后向大家高声说道:“让我们记住帝舜的这些话吧!君王带领大家
    振兴帝国,开创未来,我等当恭敬从命,尽职尽责。”皋陶说完,和着舜帝的声律也作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思是:元首圣明啊,股肱贤良啊,政事兴旺啊!
    清雅的音乐和激越的歌声使人感慨万千。众大臣纷纷作歌唱道:“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意思是:政务悠悠,元首不可顾小失大目光短浅啊!元首不圣明,大臣就会懒惰彷徨,什么事情都要荒废了啊!
    舜帝拜谢群臣,说:“对啊,对啊,那就请诸位各司其职,为国之富强,民之富裕,鞠躬尽瘁吧。”书包网
    第二十六章 1】
    舜帝说要到民间看看多年来推行五典之教的效果,就叫了司徒契和一直协助契做教化的“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同行。并没打算远走,就慢慢步行,一路走出蒲坂城,到了郊外。
    转眼又是孟春,原野一片翠色。田地里,大人们忙于春播。有半大小孩在山坡上或放牛,或放羊,有一些小些的孩子或跟在大些的孩子身边玩耍嬉戏,或跟在大人的身边捉蚂蚱青蛙。舜帝由此及彼,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亲娘死后,父亲眼睛瞎了,后来家里的农活都靠后母操持。心胸狭隘的后母常拿他出气。邻居好心的秦伯看他明事理,就劝他父亲瞽叟送他跟秦伯的儿子秦不虚一块到名叫务成昭的先生处读书。父亲倒是没意见,可后母不同意,说家里缺劳力,舜得帮她的忙。秦伯就想了个办法,对他父亲和后娘说:“我儿子秦不虚由于要上学,家里的几头羊就没人放了,就叫重华给我放羊好吗?包吃包住,逢年过节我再打点小红包,你们看行不行?”后母看一眼大雪天仍然穿得单薄破滥的他,脑子一转,觉得既省了粮食,又能得些钱,很合算的,就同意了。
    秦伯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给他一个上学的机会。秦伯其实只有五只羊。
    秦伯叫他将羊赶到了一片小树林子,就听见有朗朗读书声从一间小屋里传出。秦伯对他说:“重华,你以后每天就把羊赶到这儿来放,早晨来早点,傍晚回迟点,早晚放放,中午我给你跟不虚哥俩送饭,吃过饭哥俩就抓紧时间割点草备着,其它时间就好好念书。”
    他说:“念书?羊跑了怎么办?”
    秦伯说:“傻孩子,以为秦伯真的缺人手放羊吗?我已经围好了一个羊圈,把羊赶进去就没事了。”
    他读懂了秦伯的心。秦伯带他圈好羊,就见了务成昭老先生。
    务成昭老先生是旷世奇才,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所不知。他从那里启蒙,第一天就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务成昭老先生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天和地是怎样分开的?”
    他跟秦不虚、东不訾、方回等所有学生都不知道。
    老先生说:“天地是一个叫盘古的用斧子劈开的。那时候,天地如同一个鸡蛋,混沌漆黑,一日九变,日长一丈,盘古在这混沌的气团里面整整呆了一万八千年。后来,这物体就被盘古用斧子劈开了,断裂了,酝酿在其间的阴阳两气其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沉为地。从此,宇宙就分成了天、地、人三部份。天地开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跟着天地一块日长一丈。”
    他与秦不虚、东不訾、方回听得张开了嘴巴。
    务成昭老先生又问:“有谁知道天上星辰的奥秘?”
    学生们什么也不知道。
    务成昭老先生接着说:“天有九重,第一重离地最近,月亮在中间运行,月转一圈;第二重水星在其中运行,年转一圈;第三重太白金星在其中运行;第四重太阳在其中运行,年转一圈;第五层荧惑星在其中运行,二年转一圈;第六重岁星在其中运行,十二年转一圈;第七层填星在其中运行,二十八年转一圈;第八重三恒二十八宿在其中运行,每七千年转一圈;第九重无星,有气无形,瞬息千里。”
    他听得似懂非懂,却听得很认真。
    秦不虚问:“先生,听我爷爷说,三恒就是夜晚朝北看天所见到的太微星、紫微星、北斗星是吧?”
    务成昭老先生说:“三恒应该是太微星、紫微星、天市星。北斗星也就是紫微星。”
    他问:“九重天外还有不有天呢?”
    老先生说:“有!九重天之外有无际天,也叫非想非非想之天,这里是天帝和上仙居住的地方,无边无际。天外有天,不可限量。”
    务成昭老先生给他们说了东青龙、西*、南朱雀、北玄武,说了二十八宿等星相知识,还给他们讲了天皇、地皇、人皇、讲了黄帝、颛顼、帝喾,也讲了帝尧。
    跟务成昭老先生读了几年书,还知道了仓颉创造文字的故事;知道了伏羲与八卦的故事。
    他记得就曾经问过老先生:“先生,你教我们识的文字都是仓颉发明的吗?”
    老先生点点头说是。
    他又问:“仓颉凭空就能创造出字,他怎么会那么聪明?”
    老先生说:“自古圣人,天资聪慧,善于借物发挥。比如打仗所用的阵法,就是由蚂蚁争斗而演绎出的;同样,由蜘蛛结网编织出渔网;由劳动号子想象出音律;由鸟兽蹄印龟背花纹衍生出文字;比如伏羲创立的八卦,就源于孟津河中一只龙马身上的图点。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受龙马启示始作八卦。伏羲看见的龙马龙首马身,遍体有鳞,背上有图点,在水中行走,逐波斩浪,如履平地。伏羲将龙马背上的图点依葫芦画瓢描下,然后,细细揣摩,发现了图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的规律排列。伏羲借图演绎,添上东、西、南、北、中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分别用乾、坤、艮、巺、震、离、坎、兑表示八个方位,称之为八卦,卦中衍演出爻。从此八卦问世。”
    他特别关心关于仓颉,关于字,问道:“那仓颉造字就是受到鸟兽足迹龟背花纹的启发了?”
    务成昭老先生说:“重华你说得很对!黄帝一统海内,为了统一政令,命仓颉统一天下文字,以利传情达义,使历法律吕畅行,于是仓颉受河图箓字,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务成昭老先生颇有感慨地给他们讲起了文字的利弊。讲起了仓颉造字时,“天雨粟,夜鬼哭”的情景。
    他问:“天既然为仓颉为人类造出了字而感动,人们为什么又会伤悲呢?”
    老先生说:“文字是开拓人的智慧的。自从有了文字,人就失去了先前的纯朴,邀功取宠者有之,文过饰非者有之,争权夺利、残暴杀戮,以致夜鬼哭泣。但是,人类又离不开文字,不会因噎废食。文字是好是恶,关键在于导引,在于掌握文字理解文字使用文字的正确方法。我兴学举教,教人读书识字,就想兴文字之利,除文字之弊,补偏救弊。”
    那时候,他对务成昭老先生讲的有的懂,有的不懂,有的似懂非懂,无论是懂了的或是不懂的,对于毕生,却是受用无穷的。特别令人永志难忘的是老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老先生说:“人活世上,来去匆匆,要成有用之材,立志就要早,不能虚度了年华。要敢于有超凡脱俗之想、敢于立匡世济民之志。要做顶天立地之人,就要有通古博今之知。通古博今之知来源于教化,来源于学习。”
    是啊,通过务成昭老先生的教化,他知道了鸿蒙初辟,皆是混沌的气团。是盘古开天辟地,身化日月星辰、山川万物,才有了天、地、人;通过务成昭老先生的教化,他知道了女娲造人之初,人少兽众,人不胜禽兽舌虫,圣人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通过务成昭老先生的教化,他知道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勇尝百草,黄帝一统华夏,嫘祖养蚕,仓颉造字。是务成昭老先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为天地神秘莫测而震撼,为人类无以穷尽的创造力而自豪。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胸开阔了,更加包容忧患得失,决心学习远古先贤先圣,尽己之力,去完善美好人格,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自身生存环境。
    回顾走过的历程,舜帝深深感到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除了先天素质之外,家庭教育、父母影响、社会因素固然有关系,但拜良师求圣学尤为重要,熏陶洗礼自身尤为重要。
    舜帝于是对契和八元说:“治国安民之道,首要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还靠教化。国家先前洪水泛滥,国无余资,民不聊生,在颠沛流离之中,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境,命都不保,接受教育之心自然淡化。如今大水得治数年,安服定国,江山一统,兴农艺,举桑田,物茂粮丰,国家富足,五典之教导化,民风大变。要使国家长安久治,就得继续重视教化,发展教育。富贵思*,逸居不教,恶秽入侵,根深蒂固,错失良机,再矫弯则难,故尔虞舜有意学我师务成昭老先生,兴教办学,由国家聘请高师任教,先在京都办几所规模较大的学堂,无论是贵胄还是庶民子弟,都可以送到学堂里来求学问。京都学堂办起来后,再发展到州办学堂。不知你们以为如何?”
    契说道:“臣以为再好不过。人之初,性本善,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好比一块葛布,浸入黄色染缸,则成黄布;浸入青色染缸,则成青布。开设学堂,择良师而授业,使人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近正直之人,闻正义之声,长凛然正气、长大必成国家栋梁之才。”
    “八元”听到舜帝表扬了教化之功,心中自然高兴,对舜帝提出的兴办学堂的想法个个都说好。
    第二十六集 2】
    舜帝说:“教育成功之本,在之宗旨和内容。教育宗旨,要言简意赅,容易理会,便于掌握。汝等都想一想,怎样提为好?”
    仲熊说道:“教育当提倡君子之风。一个‘让’字如何?”
    仲勘说道:“不显惟德,以德教为核心可也!”
    伯奋说道:“君子施仁,黎民讲义,仁义之风遍及四海,社会才得以和谐,用仁义二字如何?”
    季狸说道:“百事孝为先。孝生忠,孝生礼,孝生博爱,定一个‘孝’字可以归宗。”
    舜帝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季狸提的最为贴切。孝为天之经,地之义,治国以德,治家以孝,立德为本,立孝为始。先帝很看重‘孝’字,虞舜还想加一个‘悌′字。悌也者,敬爱兄长、尊敬长辈、恭敬师长也。”
    契说道:“孝悌二字简明、恰当,孝悌者,尊亲、养亲、敬亲、利亲,人人如此,家庭就会和谐,家庭和谐了,国家就会和谐。”
    帝舜说:“说得对,人随年龄增长知识,教育也要随人的年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仁、礼、信、义、智乃是人性之精粹,就以这五方面作为选择教材的依据如何?”
    众人纷纷表示赞成。
    舜帝说:“明天我就召集内阁议事,按这个想法提出来,交由大家讨论决定。”
    舜帝带着契跟“八元”在田间和就近村子走了一圈,返回蒲坂城内,又走访了几户居民,几个老者,就回到了住所。
    第二天,舜帝在谐和殿召集内阁会议,把兴教办学之事提了出来,大家对开办学堂事没有异议,对于开设的科目和教材,讨论十分热烈。
    稷宗伯夷说道:“故人无礼则不生,百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为制度品节,理当列为一科。”
    司稷弃说道:“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基,农耕、农艺
    知识,应作为一科。”
    虞官伯益道:“君子博物,人与草木鸟兽鱼鳖切切相关,当学习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百工垂说道,“懂得制器惠民的道理,人怀一技,可以安生立命,国有多业,可以兴工富民,当列一科。”
    典乐夔说道:“人与天,与神明勾通,除了美味醇酒,就是音乐,八音克谐,无先夺伦,神人以和。声依永,律和声,昔日帝命我典乐,教胄子,胄子大多变得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音乐必得作为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