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当年是何等的相似啊!舜帝对年轻人的好感油然而生。攀谈当中,舜帝知道了年轻人叫望德,是善卷的学生。也知道善卷外出讲学已经一月未归。当听望德说起善卷在枉山尚有不少学生时,就对望德说:“我是善卷先生的老朋友,是善卷先生邀我来讲学的。明天上午你就把学生们召集好,我来主讲吧。”
望德说:“太好了!不知先生怎样称呼?”
舜帝想了想说道:“叫我舜华先生就是。”
望德说道:“就请舜华先生随我上山少歇。”
舜帝三人就跟着望德上了山。
翌日早餐后,学生们都在善德祠集合听讲。舜帝走上讲坛,精神焕发,开宗明义:
“万物皆有道,道为根本。道生之,德畜之。德者,得也,万事万物,尊道贵德,概莫例外。”
舜帝略一停顿,接着讲:“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治国者首要治民,首推教化,使民知仁知义。知仁义必先知礼。生,人之始;死,人之终。终始具善,人道方毕。所以,君子敬始而慎终。”
舜帝见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在心里直夸学生们有素养,暗道:不愧为善卷的学生,孜孜求知,孺子可教。
舜帝说起了平常人:“人者,敬始则必孝顺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慎终则必检点自己行为,按道实施,获得成功,作出贡献,就叫作德。始终如一才是君子之德。”
舜帝说起了圣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其间包括三个阶段:其一定的,即定奋斗目标,‘以百姓心为心’;其二择道,即选择达到目标的道路;其三功成,也即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圣人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上德之人是不以为自已有德就居功,结果普天下都认为他有功有德。下德之人常以为有功德,就该获得利益,结果是,争功求利,丧失了原有的功德!”
舜帝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几活了九十五岁对道与德的感受和理解。他说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人伦道德;说了勤于事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说了施政以德,举贤任能,勤于民事,公天下的政治道德;说了天地人和的宇宙道德。然后十分详细地剖析了善卷之德,对善卷的德教、德善、德信、行仁、取义、恕人、化恶、办学、自谦等高尚品德大加肯定和赞誉。
舜帝娓娓道来,所讲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的经历过的实践过的,整整讲了一个上午。论德即将结束时,舜帝说:“善卷先生品德高尚,我看这枉山该改改名了,善卷善德,枉山就叫德山可也。有德之人万古常青,这地方的大地名叫常德再好不过。”
善卷的学生们欢呼雀跃,却直到离别也不知道舜华先生即是当今圣天子舜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五章 1】
舜帝一行告别了武陵德山,沿沅江返回到洞庭湖,找准了湘江入湖水口,将船驶入湘江。
湘江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源出五岭临桂,汇灌江和罗江后北流,经零陵、衡阳、湘潭、湘阴、芦林潭后,汇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千七百里,沿途接纳潇水、舂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千三百条支流。
由于是逆水行舟,舜帝的船队行得很慢。这一日,船行走在高山峡谷之中,两岸青山不断,时闻野狼长嚎、猿猴啼叫。好在进入峡谷之前一段,找了纤夫拉纤,船才得以顺利出了激流险滩,驶入深潭般澄碧的峡谷。欣赏着两岸峭壁悬崖,不觉抵达山口一个临河而建的街市。上岸一问,这街市叫彭寨。看看天色已晚,舜帝吩咐将船靠岸歇宿。
第二天红日东升时,舜帝带商君和彘上了岸,沿石阶步入街市。一阵香味扑鼻而来,逗人食欲。舜帝忽然觉得肚子咕咕直叫,就循着香味走进一家食馆。一个操持食馆的中年汉子告诉说这里只有汤食。舜帝、商均、彘三人原本想吃些干粮充饥,这时嗅着诱人的汤香,却再迈不动步子,就叫且来三碗汤。中年汉子说这汤不卖,只供彭寨人喝,三位是外地客,既然来了,可以尝尝。
汤早已经在一溜排摆在炉灶上的陶罐中煲好,只一会,就上来三碗汤。商均跟彘动作快,几乎同时咽下了第一匙汤,不由同时十分惊讶地一声“啊——”
商均咂咂嘴,问中年汉子:“大哥,这是啥汤?”
彘也问道:“啥汤?”
中年汉子答道:“嗯,这是啥汤。”
商均与彘都以为中年汉子没有听懂他们的话,因此答非所问,立马又同时问了一句:“大哥,这是啥汤?”
中年汉子笑了笑,回答仍然如故:“嗯,这是啥汤。”
商均与彘这回懵了,以为是中年汉子骂他们俩“真是傻蛋”,心里不快,愠怒地说道:“凭什么骂人?”
中年汉子摸不着头脑,好一会方明白过来,提高了嗓门说道:“这汤就叫啥——汤。”
舜帝用汤匙舀汤放进嘴里,顿然满口生津,浑身清爽。环顾食馆,几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再听食馆里里外外的食客进门就叫:“啥汤。”中年汉子应着:“好咧,啥汤。”舜帝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笑罢夸道:“这汤好,看了就想问,问了就想喝,喝一口就不能忘,入眼,入耳,入鼻,入口,眼、耳、鼻、舌、身为之一震。彭寨啥汤真是一绝!”
进来一个看上去五十来岁的男子,领着个小孩,还没落坐中年汉子就打招呼:“叔来了,坐。”
舜帝三人坐一张桌子,正好缺一席,舜帝就招手叫被中年汉子称呼为叔的男子坐。
男子一落坐,打个拱手:“几位客家,多谢关照,在下有礼了。”又自报家门:“在下姓彭,叫彭湘。”
舜帝见彭湘爽快,就跟他聊了起来。
舜帝问道:“来喝啥汤?”
彭湘答道:“我是一天不落下,天天来喝。都记不起彭寨的啥汤喝了多少年了。”
舜帝问道:“听口音你好像不是本地人?”
彭湘答道:“爷爷从帝尧手里就在朝中为官。后来又在舜帝手里为官。直到退隐。我是随爷爷过来的,都已经好多年了。”
舜帝吃了一惊,问道:“你爷爷是谁?”
彭湘答道:“我爷爷是彭祖。爷爷的爷爷是祝融。”
舜帝恍然大悟:“你爷爷是籛铿?”
彭湘答道:“我爷爷是籛铿,归隐后来这里住过很长时间。”
从帝尧时期开始,舜帝就与篯铿共事,知道籛铿是颛顼的玄孙。颛顼到彭山生下老童,老童又生祝融,祝融生陆终,籛铿便是陆终的第三个儿子。籛铿还未出生,其父便已去世,其母在他三岁左右时也离开了人间。
关于籛铿,朝中的传说很多。比如说他的两个儿子彭武、彭夷一生下地时,一陈春风吹过,就能呼爹喊娘,二遍春风吹过,送来春雨浇洒,就能站立起来,籛铿用三片自己种的春茶泡水给他们饮,就能下地奔跑云云。对于这些传说,舜帝没认真理会,但是,籛铿从小就是个孤儿,吃过不少苦,身体很瘦弱。很注意养身,这些倒是舜帝所见识过的;籛铿学识渊博,忠直不阿,善良慷慨,宽厚大量,天性好静寡欲,不追求功名利禄,善于导行气而修内功,这些是舜帝所知道的。因为籛铿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拘不节,喜欢逍遥自在,加上年岁也大了,所以舜帝就同意了他归隐的请求。只知道籛铿回了他的封地彭城,后来的行踪就一直没有过问了。
舜帝这时听彭湘说起籛铿是他爷爷,就想起了籛铿在朝中时的很多好处,关切地问道:“能否给我详细说说你爷爷退隐后的情况?”
彭湘说道:“爷爷一生的志趣不在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只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因此到封地不久,就四方云游。开始,他到淮水之滨住了些时日,后来就来了这里。住在这里其间,也曾去过福建武夷山看我父辈彭武、彭夷。在这彭寨住了若干年后,把百十个儿子孙子留在了这里,自己又到了西南面一个石龙蜿蜒、钟乳皆是、石燕盘旋的山洞里住了多年,以后,他又离开石洞去了粱州,现在在梁州定居。”
舜帝问道:“算起来你爷爷年纪已经颇大了,你们怎么都不跟随他、侍奉他呢?”
彭湘说道:“我先后有数十个奶奶,爷爷的子孙众多。再说,爷爷的身体好得很,他说能活过八百岁呢,无须人照顾。”
帝舜问:“你爷爷身边就没有一个人侍奉?”
彭湘说:“爷爷身边有一个孙女跟着,爷爷很喜欢她,每次出游都把她带在身边,从不相离。”
帝舜问道:“有一个说法,说你爷爷用云母三斤、硝石一斤,用醇酒将云母浸泡三天,然后将云母碾碎,放在竹筒里,将硝石一并放进,再用最好的醇酒倒进去,放在火上一边煎,一面用筷子搅动,让他凝结成膏,再把它碾成细粉。辰旦用洁净的井水服下,七日服一次,用以长寿。你爷爷寻求长寿的方法真如别人传说的这样吗?”
彭湘笑了笑,说道:“传说而已,这方法只能用以杀三尸虫。其实爷爷长生不老的秘诀除了修尊养性外,莫过就是成年累月地喝这啥汤。”
舜帝一阵兴奋:“哦,啥汤有这种妙用?”
“有不有妙用可以看看我。”彭湘说道。又问:“你们三个看我多大年纪?”
商均认真打量后道:“五十多吧。”
彘说道:“我看五十不到吧。”
彭湘瞟着舜帝:“前辈以为呢?”
舜帝仔细看彭湘,额上抬头纹浅浅,眼角鱼尾纹淡淡,满头青丝中稀稀疏疏夹少许白发,面部皮肤很有光泽和弹性,便说道:“没错,五十来岁。”
彭湘笑笑,伸出两个指头:“少猜了这个数。”
商君道:“少猜了两岁?”
彭湘说道:“少猜了二十多。我今年七十一岁。”
商均跟彘张大了嘴巴:“啊!不会吧。”
“不信是吧?”彭湘说道。招手把中年汉子叫了过来:“彭远,你告诉几位客人叔多大年纪。”
叫彭远的中年汉子说道:“我叔去年过了七十大寿,今年七十一岁。”
舜帝亦愕然:“啥汤能有如此妙用?”
彭湘笑着说:“也不知有不有用。啥汤是我爷爷首创,爷爷喝啥汤,我也喝啥汤,现在彭寨人都喝啥汤。”
舜帝问道:“啥汤味道的确好。是什么东西做成呢?”
彭湘说道:“啥汤其实就是野雉汤。爷爷用弓箭取满山遍野的野雉为原料,佐以桂枝、麦子、生姜和大葱,研制出了人人为之咋舌的雉羹。”
舜帝寻思:桂枝温经通阳,麦子食之下气,生姜散寒利尿。大葱发表杀菌,雉肉滋补,这做法对养生肯定有用。
彭湘见舜帝在思考什么,又补充说:“爷爷说要使雉羹作用最大,野雉要亲自猎得。后辈现在是吃人家猎得的野雉做的啥汤,虽说也养身,大抵是活不了爷爷那大的岁数。”
舜帝对篯铿啥汤的养生奥秘完全明白了,哈哈大笑着连声说好。当听彭湘说彭寨百余口人全系籛铿的子孙后,舜帝又连声夸赞籛铿身体好。
舜帝与彭湘告别,临行时说道:“代我问你爷爷好,就说他的老朋友重华祝他老人家长命千岁。”
离了彭寨,又行数日,舜帝的船队溯湘水到了湘中,舍舟登岸,进入一条狭长而灵秀的山冲。这山冲位于荆州南部,湘江西岸,是汉苗交界之地,土著民、汉人都有,苗人居多。这里是当年舜帝执干戚而抚三苗的地方。当舜帝率领包括乐队在内随他南下的队伍沿着山脊爬上山冲里最高的一个山峰的时候,鸟瞰山下,若干年前的情景便倏然浮现在眼前。
当年为征服三苗,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他亲自南征,就曾经来过这山冲,登上了这座高矗的山峰。清楚地记得山下鼓角齐鸣、苗民以及土著人将他团团围住、呼啸声嘈嘈杂杂、呐喊声此落彼应的情景。箭拔驽张,气势汹汹的一张张三苗人面孔也宛如在眼前。那时候,他伫立山头,任由徐徐清风拂动他的袍裾和发须。手一挥间,士兵轰然冲下山脚;手再一挥,士兵嘎然止步,排开阵势。随之一阵管弦之音发于峰巅,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