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李伯钊、陈克寒等担任学兵队教官。
学兵队学期三个月,学员们几乎每天坐在木板凳上,集中在一个大祠堂里听课,听《抗日游击战术》、《游击战争的政治工作》,听《群众工作》、《马列主义基础》、《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大纲》和《唯物辩证法大纲》,还听《近代中国革命问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地形学》等。讲课是采取讲演式的,每天上五个小时的课,由学员做笔记。讲课的有领导干部,也有许多有经验的老兵,以至于有一位女同学在日记里发问道:“离开著名的教授的课不听,来听大兵们的课,这是为什么?”
是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课堂上他们如饥似渴?在课后他们讨论得又是那样热烈?这群革命的青年,为的是早日赶走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家园。只有在这里,才能聆听到如此新鲜的道理;只有在这里,才能享受到充分的民主、平等的气氛。学员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学兵队成了革命的熔炉、人生的课堂。王于耕、杨瑞年、纪白薇、洪琪等十来个女兵经过学兵队的短期培训,思想得到了武装,结业后,陆续分到了新四军,个个都成了新四军的骨干。杨瑞年成了戏剧组不可多得的优秀演员,纪白薇、洪琪等成了优秀的教员和民运工作者,王于耕则发挥善写的特长,为服务团写了好几个既好看又有战斗性的短剧。新四军军部都知道服务团有个会写剧本的女兵,大家亲切地喊她“小王”。
王于耕是保定师范的学生。个子不高,瘦小的身材,头发剪得短短的,一口流利而动听的普通话。在给服务团儿童队当老师时,她充分发挥了在师范学到的本领。一群来自江西、福建、湖南等苏区的“红小鬼”,文化程度低,讲话又南腔北调,方言很重,互相之间交流有时都会闹笑话。听到王老师说出来的普通话那么好听,都很神往,经常围在她身边,要求跟她学着讲。王于耕把教文化课与讲普通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第一堂课就把如何克服方言、讲普通话的规律告诉了大家,并一遍一遍地示范,一遍一遍地教。几堂课下来,儿童队员们不仅文化水平提高了,讲普通话的水平也大大提高。这种技能让孩子们终生受益。王老师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目中。
王于耕是个有心人,平常非常注意收集创作素材,一个精彩的胜仗,民运组带回来的一段故事,她都记下来,并能用到剧本中去。她写的独幕剧《人财两空》、《母亲》以及与吴强等人一起创作的多幕剧《繁昌之战》,都是根据真实素材改写的,演出后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周恩来在皖南时,曾与服务团的同志们聚餐,晚上看演出,指名要看戏剧组自己创作的戏。那晚演出的《春耕曲》、《母亲》、《人财两空》三个独幕剧中有两个是王于耕写的,周恩来看了以后很高兴,夸奖了大家,朱克靖团长还把剧本送给了他。
1940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快到了,大家提出应该写一个反映女兵的戏。
新四军女兵中,有不少是瞒着父母偷跑出来的;还有许多是在参加革命工作前就做过救亡工作;还有的出身在吃穿不愁的富裕家庭,但受过教育、读过进步书刊,出于一腔报国的正义情怀而毅然参加到革命队伍里来的。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的队伍里有这么多千姿百态、经历各异的女性,还愁出不了戏?创作素材么,就在自己身边。
朱克靖〔1〕团长说:“妇女节的戏,要由女同志来写,集体创作,由林琳、王于耕执笔。”俩人商量了一下,找来一二十个女同志,开了个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姑娘热烈地谈了各自走过的路,真诚而有趣,有斗争、有惊险,有欢笑、有眼泪,经历丰富多彩。
参加到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这批女性,无疑是进步的一群,是时代产生出来又驾驭时代的女性。她们把这个剧名定为《大时代的女性》,反映的是几个进步女青年弃家出走,奔向抗日前线的故事。
因为林琳实在太忙,抽不出时间,最后,剧本由王于耕执笔,写了四幕,人物有20多个。在“三八”节庆祝大会演出后,观众反映极其热烈,掌声不断,台上的演员简直就是自己演自己,台下的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舞台上下,融为一体。军首长在幕间还到后台去看望演员,称赞这个戏写得好,演得好。《大时代的女性》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坚定了大家走革命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光彩照人的女兵
同样从临汾八路军学兵队来的杨瑞年比王于耕大几岁。她以另一种风格出现在大家面前。
她的形象是光彩照人的。
许多同志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她“很漂亮,不但身材好,脸色也是那种娇艳的桃红”;
“瓜子脸,樱桃嘴,唇红齿白,红润的面颊,浅浅的酒窝,典型的东方美。穿上洁净的军装,腰束细窄皮带,密扎绑腿,足登布鞋之后,更加显得英姿飒爽”;
“瑞年同志美丽聪敏,多才多艺,对待同志好似一团火,心胸坦荡无所顾忌,有一种磁力吸引着许多爱慕她的人”;
“她亲切热情,落落大方,见多识广,毫不腼腆,毫不扭扭捏捏”……
杨瑞年能歌善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演员,无论是在八路军学兵队,还是在皖南的岩寺或云岭,她都以多才多艺著称,她的代表作《送郎上前线》风靡了全军,久演不衰。
《送郎上前线》说的是一个新婚不久的农村少妇,劝说自己的年轻丈夫去参加新四军,并亲自送丈夫到部队的小故事。剧情十分简单,全剧只有两个主要角色。服务团的女演员周纫惠女扮男装演年轻丈夫,杨瑞年演新婚的农村少妇。周纫惠也是个相当出色的女演员,她高高的个子,长得挺拔俊秀,气质高雅。外国友人史沫特莱到皖南的时候,军部举行欢迎晚会,她在晚会的一个节目中扮演史沫特莱,维妙维肖的表演,让台下看戏的真正的史沫特莱连声称赞。《送郎上前线》的创意就是她和几个女同志发起的,她自己在剧中扮演的男青年的形象朴实大方,更使人感到可亲可爱,感染力很强。加上杨瑞年俊俏的扮相,举手投足间透出的农村少妇的活泼以及那双顾盼流波的眼睛,满台一扫,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剧中人物既亲密又庄重、既送别又惜别的丰富复杂的感情,通过通俗易懂的唱词和令皖南军民耳目一新的民歌小调,被她们俩人演绎得淋漓尽致。王于耕回忆当年的情景时,仍是激动不已:
我至今记得当演到丈夫答应去当兵,顿一顿足表了决心,随即少妇送行,唱到“军号响,总司令来,说不得那知心话儿……”的时候,杨瑞年那绝妙的唱和演,总是使台下的观众轰动起来。当她们最后合唱“民族解放再团圆”时,那掌声简直可以把舞台抬了起来。于是杨瑞年频频向观众招手,大幕慢慢关上。这句“民族解放再团圆”的唱词,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流行了多年,成为抗日战争中许多对爱侣的誓言和愿望。杨瑞年同志以她生动的表演、俊俏的扮相和多情的歌声,迷住了观众,感动了观众,每次演出后就有人要求参加新四军。大家事先真没料到这出戏会得到这样强烈的效果。从此,服务团把这出戏从皖南演到江南,从江南演到江北。开始是杨瑞年演,以后是别的同志接着演,前后大约有二、三年,盛况历久不衰。
杨瑞年的性格是不同凡响的。
在学兵队,杨瑞年是班长,带领女生们出操训练像模像样,充满自信,而她的一身着装却非常引人注目。她“一身阴丹士林布的自制军棉衣,一色鲜蓝,制裁合体,一条马裤尤其威风,头上戴的是一顶赭色的皮质航空帽,在这一群穿着灰棉布军服的同学中,显得很突出。”这一套显然是为从军而自己置备的服装,使人既看到了她花木兰似的豪气,又看到她与众不同的率真追求和带些任性的锋芒。
也是在学兵队。结业前夕,全体学员步行60里去与八路军随营学校联欢,在联欢会上,杨瑞年表演了一个舞蹈。舞台上的她身穿缀着亮片的黑色紧身服,在灯光的照射下,神奇的亮片闪着点点银光。只见她神采飞扬,跳着激越酣畅的“踢踏舞”。“踢踢踏踏、踢踢踏踏”,皮鞋急骤地敲击着台板,强烈的节奏里充满活力,迅疾的舞步里透着潇洒。她双眸流盼,笑容满面,台下一千多个穿着灰布军服的观众只觉得眼花缭乱,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种意外和惊喜使他们把手掌都拍红了。幕落下来了,但大家意犹未尽,齐声喊着“再来一个!”终于,大幕重新拉开,杨瑞年又重复跳了一遍,这个节目才算结束。
这是需要勇气的。行军六十里,她居然背着皮鞋和演出服,跳的居然又是“洋”舞蹈。这就是好胜的杨瑞年。她喜欢与众不同,喜欢给人一点意外而显示自己的拔尖。
在新四军服务团,演出《送郎上前线》后,有个可爱的小号兵,用巧手编了一双精致的布草鞋,鞋头上别出心裁地配了一个红绒球,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会跟着一颤一颤的。这红小鬼特意拿来送给杨瑞年大姐姐。她高兴极了,拿着这双漂亮的布草鞋,走遍了服务团驻地,向每一位战友炫耀。这就是我行我素、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杨瑞年。
杨瑞年的追求是坚定执着的。
她从小就是个有正义感的勇敢女孩。小学五年级时,面对侵略者制造的惨案,她无所畏惧地跳上讲台,慷慨激昂地痛陈侵略者的暴行;为了追求进步,她敢于向旧习俗挑战,率先剪掉了自己一条又黑又亮的大辫子,而不顾路人的侧目和家人的责难;在反对迫害进步教师的斗争中,她又冲在队伍的前列而被投入监狱;在八路军学兵队,她因仗义执言、口无遮拦,竟至被怀疑为“托派”而备受考验,以致到新四军军部后仍一直入不了党,还被调离她心爱的演剧岗位。
但是,革命,是她的追求,革命的部队是她心向往之的地方,是她渴望投入的地方,她明知自己被怀疑,仍全身心地做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无怨无悔;在她的感召下,妹妹杨青年在淮北参加了新四军,后来牺牲在解放战争中;弟弟杨华年被她召到了皖南,在教导队政治处民运科工作。她不是党员,却有着很强的党性;她不被组织信任,却执着地信赖组织,信仰共产主义始终不渝。
杨瑞年是不朽的。
皖南事变中,她和弟弟华年都不幸被捕,关在国民党的集中营里。
杨瑞年年轻美丽,如果顺从某些国民党军官的意思,就可以脱离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过上安逸的日子。但是,她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投降和后退,只有对敌人的嘲弄和唾弃。她会演戏,集中营组织的所谓“更新剧团”把她选了去,如果利用演戏时用的服装和在集中营外面无人看守的有利时机,她完全可以趁机逃出去。但是,她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其他同志先逃出去。由她带头,强烈要求让被严格囚禁的邵宇和赖少其为演出化装和画布景,否则拒绝演出,结果,邵宇、赖少其刚调到剧团不久,就利用一次演出机会,顺利出逃到苏北,返回盐城新四军新军部。又一次演出中,由她和剧团的其他同志掩护,又逃出了8人。由此,杨瑞年被敌人认定为“共产顽固分子”,把她列上了屠杀的黑名单。临刑前,这个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顽固分子”发出的最后的喊声是:“中国共产党万岁!”她的高贵的灵魂永垂不朽!
弟弟华年在一次越狱暴动中也不幸牺牲。
南京解放后,杨瑞年的父亲杨效颜老先生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并呼唤着他的瑞年、青年和华年。老先生倚门而立,望眼欲穿,等待他的儿女们飞回他的身边!但是,他们再也不能承欢膝下,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已化作青山,已融入江河,万古不息,世代永存!
在新四军女兵的行列里,像杨瑞年那样深受委屈的人是个例,而像杨瑞年那样革命意志坚定的人却大有人在。我曾想把她们列个名单,但如果要开名单的话,这个名单将会很长、很长……
在抗日的舞台上
服务团里有许多年青的女演员,她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江南的初夏,一派生机。放眼望去,嫩绿的秧苗,在和风吹拂下轻轻摇曳。曾经被日寇践踏过的土地,在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经过两年浴血奋战以后,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眼看着人民的力量日益壮大,国民党顽固派不甘心。由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冷欣亲自指挥,国民党第40师和第63师步步向新四军江南部队进逼,企图破坏江南地区的抗日形势,挑拨新四军与群众的关系。他们整连整排地穿越新四军的防区,中、下级军官明目张胆地到我军防区看地形、绘地图,还到处散布谣言。为顾全大局,陈毅、粟裕率领江南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