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一户小商之家添了一个女儿,也许是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水滋养了这方土地,滋养了这方土地上的人,张家的这个女儿出落得眉清目秀、大方健壮。
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粉碎了这方水土上的宁静。已是中学生的张新华不愿做不知亡国恨的商女,拍案奋起,投身到南昌参加了革命,被组织上指派到国民党江西抗战青年服务团工作。1938年7月,又被派往皖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
真不知张新华是怎么做的民运工作,她和群众的关系会那么好,凡是她工作过的地方,群众都欢迎她、敬重她,有的认她做干女儿,有的让孩子认她做干娘,总把好东西留给她吃,把好床铺让给她睡;敌人“扫荡”时,群众竭尽全力掩护她,她成了群众的贴心人。有她在的地区,新四军很快就有了群众基础,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也很快地有了发展。组织上由此认定,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哪里有困难,就把她派到哪里去。
张新华的男友是她青梅竹马的同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也勇敢地投身革命,到了延安。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小伙子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业余时间却时时想念着远在南方的女朋友。小伙子多次写信要张新华也奔赴延安,还寄来了去延安的详细线路图。
去,还是不去?张新华陷入了思考。革命圣地延安是千百万青年向往的地方,何况还有来自恋人的深情呼唤?但是,新四军这个大家庭也充满了热烈的革命气氛,抗日的工作更直接、更具体。她想:党把我派到这里,就说明这里的工作需要我。于是,她给男友写信:“让彼此的思念用通信来表达”,“幸福的日子总会到来”。
他们终于未能聚首。
1940年3、4月间,她被派往苏南敌后工作,敌伪顽在这里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斗争环境异常复杂。这个地区的新四军独立二团团长是地方实力派,革命不太坚定,经常动摇于我军和敌顽之间。皖南事变后,伪军派遣由武装特务组成的一个连乘我军改编时混进了二团。不久,我军发现了这个连的可疑之处,派张新华以文化教员的身份进入该连。张新华明知任务艰巨,但她以大无畏的精神慨然承诺,只身深入虎穴。张新华以她的勇敢机智,很快就识破了这些特务们的险恶用心。
识破敌人的阴谋,是张新华的一大功绩,但也暴露了自己。1941年3月,张新华在坐船踏上新的工作征途时,被一群伪军认出而被捕。
伪军营长对张新华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无所不用其极。张新华掀翻了他们的酒桌,怒斥民族败类,被他们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染红了衣裤。在狱中,张新华忍受着伤痛,做看守的工作,向他们宣传抗日,宣传新四军,有两个看守被她感动,其中一个在张新华牺牲后不久,携带两条枪、40发子弹投奔了新四军。
张新华和男友终于未能聚首,但互相忠贞不渝。张新华拒绝了身边许多男同志的追求,保留着对初恋的一份坚贞;而那位小伙子一直不知道张新华已牺牲,还在痴痴地等着她,直到全国解放后,他来江南遍访她的下落,得知她确已牺牲后才结婚。以后,他又几次迢迢千里从遥远的北国赶到她的墓地,献上束束鲜花,寄托深情和哀思。
新四军女兵里希亲耳聆听了何香凝老人的殷殷嘱咐。她当时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一员,正准备奔赴国统区抗战前线。全团11人,临出发前,全体人员向何先生告别。16岁的里希长得稍矮,又站在最后一排,生怕别人嫌她小,不让她去,就提心吊胆地踮起脚尖。结果,仍被何先生发现了,老人怕她经受不了前线斗争的艰苦,不同意她去。她急得哭了起来。何先生看她抗日热情那样高,决心又大,最后也就同意了她的要求。以后的日子里,她出色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并牢牢记住了何香凝老人的“牺牲恋爱”的叮咛,挡住了一支支向她射来的“丘比特”之箭,发誓“不打败日本鬼子不结婚”。然而,当日本投降后,她却牺牲了。她年青的生命不是牺牲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国统区,不是牺牲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也不是牺牲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而是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匪特的屠刀下,令人扼腕痛惜!
里希原名李亚芬,是位上海姑娘。亚芬8岁时,当工人的父亲就病故了,一家人生活在贫困中。稍长一点后,她就到一家袜厂当了童工,挣钱养家。小小年纪聪敏灵巧,又虚心好学,不仅很快掌握了织袜技巧,独立操作一台机器,还利用晚上时间去女青年会女工夜校读书,这个女工夜校是上海地下党对女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场所。里希在这里吸吮了革命的乳汁,明白了许多道理,她积极地投身到抗日宣传活动中,经常到女工中家访,动员她们为了自身解放而出来读书。在党的精心培育下,年仅14岁的里希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八·一三”凇沪战争爆发后,上海许多学校、工厂被炮火摧毁,学生失学,工人失业,郊区及中国地界大批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纷纷涌进租界,社会秩序极为混乱。里希矮小的身影活跃在工厂、商店、里弄、街头,动员募捐,参加难民管理,教难民识字、唱歌,宣传抗日,救护伤员,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个子虽小,形象却很高大,在她的影响下,不少难民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同年10月,里希参加了由何香凝组织、胡兰畦为团长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嘉定前线慰问国民党十八军罗卓英部队,后又随军撤离上海辗转苏、浙、皖、赣等省,跋山涉水,日行百里,三年内行程18000华里。每到一地,士兵们休息了,服务团却忙着演出宣传,用戏剧、歌声激发军民奋起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在服务团,里希仍是样样活都抢着干。
1940年冬天,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事端扼杀各种进步团体,上海劳动妇女服务团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阻挠和压力。根据党和上级的决定,党、团员和部分积极分子撤离国统区,一部分前往延安,一部分去皖南新四军。里希服从组织决定,于11月结束了国统区的战斗生活,和战友里路、秋谷等人一起到了皖南。
里希穿上新四军军装才一个多月就遭遇了皖南事变。她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在突围途中,她用快板的形式,宣传报道战友们的英勇事迹,鼓舞指战员的斗志;在战斗中,她参加救护包扎伤员,小小的身影忙个不停。突围了两天两夜,部队仍被围困在山上,大家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到第三天夜晚,部队传来“原地休息”的命令,里希和战友里路俩人刚一坐下便睡着了。当醒来时,天已大亮,可是部队却不知去向!这对患难姐妹急得不知所措!面前茫茫的林海、起伏的山岭,她们一点也不熟悉,到哪里去找部队呢?刺骨的寒风、单薄的军衣、又饥又渴的处境几乎把她们逼上绝路!她们渴了喝山水,冷了就抱在一起,顽强地坚持下来了。第四天,三支队侦察参谋胡彪带一个通讯员来侦察地形,发现了她们,才领着她们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到山下,交给了老乡。老乡让她们换了便衣,充作自己的女儿,隐蔽了几天。直到春节过后的大年初四,她们买了一块红布,包了点心,穿上一身土里土气的阴丹士林布衣服,装着到前面村子里拜年的样子,机智地离开了皖南。直到3月,她们才辗转到达盐城军部,进入抗大五分校女生队学习。
这位从皖南事变的血雨腥风中突围出来的女战士,心灵深处铭刻着革命同志间的诚挚情谊,她不止一次地说过:“只有经过苦难,走过坎坷道路的人,才更能深切体会到革命同志间友谊的珍贵。”但是,她仍不愿恋爱。
当时,她有一个比较谈得来的战友,人们都以为是她的恋人。她却坦率地表示:“我们只是比较好的同志关系。”当人们问她:“你为什么不谈恋爱?”她严肃地说:“全国还没有解放;要谈,待全国解放以后。”停了一下,又说:“进大上海以后再说吧。”
里希其实是个很漂亮的姑娘。她身材娇小,年青活泼,皮肤白皙,鹅蛋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她来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人称“快乐天使”。每周一次的文娱晚会,里希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女生队,她还是班长,又是学习互助组长,以身作则,热情帮助别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抗大召开党代会时,她被选为女生队党代表。在抗大五分校,同志们都喜欢和她在一起。
1944年春天,里希正在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军直政治部文工队为了演出曹禺的名剧《雷雨》,特邀里希来演四凤。里希真挚感人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然,她也成了众多小伙子追求的对象。当然,她都一一谢绝了。
青春妙龄的里希,引来追者如潮。但里希毫不心动,她牢记何香凝老人的叮咛,并把这句话作为生活的准则而恪守。
本来,只要她“心一软”,一松手便会跌入温柔的爱情怀抱,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有更远大的目标。她要等远大目标实现以后再尽情地去享受爱情。
可里希没有享受到爱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经组织批准,参加了山东渤海区党委组织的巡视团,被派往平禹县新解放区工作,她独自一人,在新开辟的村子里做群众工作。新区环境比较艰险,那里有国民党部队和特务,还有“还乡团”,工作组的同志经常遭到他们的袭击。1946年4月21日深夜,一股武装特务伪称“工作团团部”的人,欺骗房东开了门。里希拔枪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逮捕了。第二天,在阴森森的桥洞下面,同志们发现了里希的遗体。惨遭敌人杀害的里希,牺牲时,年仅25岁。
姓名的故事
为了总结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时的妇女工作,我收集了一些新四军女兵的材料。在阅读这些材料时,我又做了一项很笨的工作,即把材料中出现的女兵姓名统统记下来,想最后数一数女兵的数量,同时,把她们的名字流传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现象,并由此生出了疑问:绝大多数女兵都改了名,有的还改了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对女兵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用深究,随手拈来,就会发现女兵的名字里面还蕴藏着一些或美丽、或惨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柔且坚的茜草
在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里,有一位年青美丽的女兵,她是妈妈的独生女儿。妈妈给她起的乳名叫春兰,希望她美丽如春,高洁如兰;学名是掌珠,她真的是掌上明珠,妈妈的宝贝。当她初中毕业,刚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时,抗日战争爆发,抗日的烽火把她一颗爱国之心烧得火热。一向文静的她勇敢地走上街头,演剧、演讲,到医院慰问伤员,参加青年救国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她更想拿起武器,参加抗日的队伍,走上前线。妈妈怎么办?妈妈舍不得她走,她也不放心妈妈。可是,我们不能只为糊口而庸庸碌碌一辈子,总得干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业啊!日本侵略者肆虐在我们的国土上,眼看武汉就要沦陷,我们难道就这样束手待毙?要妈妈,也要祖国。没有一个好的国家、好的社会,有什么个人出路呢?多少人的妈妈在苦难中挣扎、煎熬,我们只靠读书就能救妈妈吗?保住祖国,才能保住妈妈。16岁的张掌珠给妈妈留下了一封信,仍然装着去上学的样子,悄悄地和同学们一起跳上了即将起锚的从武汉到南昌的船。人生之船也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现在,她是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戏剧组的台柱子。在服务团戏剧组,她演戏认真,排戏认真,常常让人分不清戏里戏外。她演的香姐,楚楚可怜,哀婉动人,把一个流亡异乡、被迫卖唱的小姑娘凄楚、无奈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她凄婉地唱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时,晶莹的泪水就会沿颊而下,观众也不禁悄悄地拭着眼泪。当香姐因饥饿而遭到无情鞭打时,观众完全忘了是在演戏,会跟着剧中人一起高喊“放下你的鞭子!”每次演完这出戏,她的脸色总是那样暗淡苍白,久久不能恢复平静。在她的脑海里,自己就是那个小姑娘,祖国和家乡正在遭受着欺凌,有家归不得,思乡之痛,思亲之痛,痛彻心肺!她真的哭了!她的痛哭,让观众受到震动,他们一边捐钱帮助这离乡背井的可怜而无助的小女子,一边扼腕愤恨:“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还我家园!”是演戏,也是真情。演戏会动真情,这是她的一大特点。无论她演《阿q正传》中的吴妈,《一年间》里的新娘子,还是《魔窟》里有骨气、有爱国心、敢于斗争的下层女子“小白菜”,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她还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着一个很高的境界。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茜。
刚到军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