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无冬令营这类活动,家长怕
孩子们胡吃乱跑,于是给孩子们想出最好的行当,那就是写春联。在
街头巷口摆上一张条桌,安置好纸墨笔砚,就可以大写特写啦。年轻
人好胜,你写的黑亮光润,我能真草隶篆四体皆备;你对联用的词句大
雅宏达,我一副对联另送横批一帧。到了年根儿底下,每人怀里都揣
有几文墨敬,恰好画棚子开张,正好三朋四友逛逛棚子,以消永昼。
提起画棚子卖的年i画,小孩没有一个不喜欢的。用大张粉连纸拓
印上色,无论大宅小户都要买几张点缀年景,不过贴的地方不同,有的
贴在起居室卧房,有的贴在r]房厨房而已。年画始于何时,已无可考。
当年国际考古家福开森博士搜集明代年画十多张。国剧大师齐如山
先生收藏年画中,就有康熙乾隆年间产品。同时齐如老鉴于这种乡土
风味极浓的古代民间绘画艺术将近失传,于是跟几位同好,凑了一笔
钱,把杨柳青、戴连增所存能印的底版,各印四五十张,分成若干份儿,
大家保存起未以资留传,,而垂永久。
据说我国出产年画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天津附近的杨柳青,一
是河北深州的武强县。杨柳青的画又叫卫画,手工细腻,色彩鲜明,售
价稍高,只在京津保定一带行销。武强的年画虽然手工稍嫌粗糙,可
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远及西南的昆明各大城镇,西北迪化附近地区,
都有这种年画在贩卖。齐如老说,他在法国巴黎博物院看到中国各式
各样的年画,有数百张之多。七七事变之前,南满铁路的博物馆收藏
的这种年画也极丰富,当年跟齐如老一块儿收集年画的有汪申伯先
生。据如老在世见告,汪先生早来台湾,那些年画可能尚在保存,希望
这些与民俗有关,历史悠久的美术品,能在新年期间展览一番。让年
轻一代看看早年的民俗画,是什么样子,岂不是很有意义吗?
拜 年
谈到拜年,除了小孩喜欢过年拿红包外,成年人提到拜年,没有人
不头痛的。北平商家拜年,比较省事,派徒弟们拿着名片各处投递。
各商号门口,都竖立一只“谨登尊柬”的信筒子,片子往里一投,就算人
到礼数到,一天可以跑个几十家上百家。一般官民人等可就不同啦,
就是交往稀疏,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的远亲故旧,过年一家家要去拜
拜年,否则不是变成了断绝往来了吗?
凡是人家来拜年的都要回拜,门生给老师拜年,老师也要回贺,否
则就算失礼。好在北平的规矩,除非至亲好友可以到门不递名片,径
自登堂人室外,凡是递名片拜年者,一律挡驾不往里请。在民国初年
拜年,仍然多用骡车代步。坐在车里连车帘都不撩开,将名片交给赶
车的,他喊声回事,门房有人出来迎接。车夫高举名片,说“拜年道新
禧”.门房接过名片也高举,回说“劳步挡驾不敢当”,就算礼成。
北平城里城外地方辽阔,骡车走得又慢,从初一到初五要拜几百
家的年,要不是望门投帖,这个年岂不是要拜到元宵节吗?因为这种
投帖式拜年,完全是种形式。凡是交游素广的人,想出了取巧办法,开
张清单交给子弟近亲代为投片拜年,反正不往家里请,彼此心照,永远
也不会穿帮的。有的人自己没有车,各大街都有停放拉买卖的骡车的
地方,叫“车口”,可到那儿去雇。讲好了价钱之后,另外有两件事情也
要先行讲妥。一是赶车的戴官帽(红缨帽)要加多少钱,递片子又要加
多少钱。因为赶车的不戴官帽,彼此之间是买卖生意,一戴官帽,就有
主仆之分了,所以得多加钱;代递名片可以使坐车的免去上下车之劳,
并且免去跟门房说若干废话,自然要多加点钱了。这些都是故都昔年
旧事,现在说出来不是十分可笑吗?
辞 岁
从前古板人家,辞岁比拜年还重要。除夕请出喜容悬挂起来上
供,算是给祖宗辞岁,然后长幼依序给辈分高年纪大的长辈磕头辞岁。
凡是未婚少年男女,都有压岁钱可拿。给红包都是堂客们的事,官客
只有姑老爷舅老爷给红包,因为他们是近亲,而又穿堂入室,所以才封
红包给压岁饯。不像后来争奢斗靡,不论男女长幼红包满天飞,让一
般拘于旧礼法的人家相形见绌,难于适应了。
清朝宫廷中,对于辞岁也非常重视。每年岁除,太阳一偏西,所有
近支王公、勋戚宠臣,都要进宫辞岁。各宫也都准备好赏人的小荷包,
花色有绣花、千金、缂丝、穿珠,罗纨缔绣,争奇斗巧,全是官娥们精心
之作。荷包里有金银小元宝、钱锭、如意,都不过黄豆大小,可是雕文
刻镂,技巧横出,得之者无不视同珍异(袁世凯洪宪时期,曾经让他的
总管郭宝臣督造一批洪宪瓷,并仿照清廷原样,订铸一批金锞子,后来
都被收藏家以重价搜求。洪宪瓷因为数量多,市面上还偶或发现,至
于那批小锞子,还没来得及赏人,就被他的左右瓜分了)。大内辞岁,
最迟日落之前一律离开宫禁。因为皇家知道,除夕家家都要祭祖,祭
完祖才能阖家吃团圆饭,交了子正就不能再吃团圆饭了。除了特殊情
形,宫里绝不会留臣下们一同在宫中守岁的。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国都,过年的民俗,一时也写之不尽。以上写
的是一些比较老的年景,聊供大家回味一下故都当年过年的情调吧1
猜灯谜、拜三公
献金百万,买灯两夜,“五夜灯”由此而来
在我国岁时令节中,元宵节、中秋节是最富诗情画意的序令。夷
考文献资料,元宵节导源于道家祭祀天、地、水三界尊神,又叫拜三公,
也就是只奉三官大帝。时下台湾各大庙宇三官大帝塑像冕旒黼黻,执
圭,完全是两汉以前帝王服饰,可资明证。
唐代定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
为下元;上元祀天官(民间以尧帝至仁尊为天官,也就是天官赐福所由
来),中元祀地官,下元祀水官。每逢这三个节日,无论内地各省还是
台湾各大道观,全真羽士唪经,都以《三界经》为主,更可以证明古代文
献记载,是其源有自的了。
照汉书记载上元行乐景象来看,西汉时代的上元灯节,已经相当
热闹。依据唐书宋史以及明清历代典籍记述,上元花灯始于西汉,盛
于唐宋,其后由于朝代之兴替盛衰,虽有繁简,然而习俗相传,延续了
两千多年,始终没有间断的。
上元灯期,历代不同,民间庆节,习俗各异。唐朝灯期原为正月十
四到十六日,到了明皇开元,改为十五日到十七日,前后灯期虽有变
动,时限则仍为三天。宋代灯期,原本也是十四日到十六日三天举行,
照宋书记载:“太平兴国中,钱吴越王来朝京师,值上元节,献金百万,
乞更买灯两夜。”从此灯期前后备增一天,改为十四至十八日,因为花
灯有五夜可看,当时人称“五夜灯”。金元入主中原,因为习俗迥异,上
元灯节官家兴趣缺缺,民间也就平平淡淡过去。直到明初,上元灯火
才复旧观,当时初承大统天下升平,灯期越拖越长,到武宗正德,灯期
从正月初八到十七日整整要闹上十天。到了清朝顺治御极,鉴于这种
争奢斗侈,狂欢纵欲,上下交困,又逐渐恢复为五夜灯,不过民间狃于
积习,除夕守岁已经开始张灯,到正月十八日正式落灯,算起来前后灯
期,也就接近二十天了。
民间庆节,各地习俗不同,灯期也就长短不一。黄河流域一些通
都大邑,率多奉行互夜灯,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
“残灯”,十七“落灯”。江南各地灯期大都是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也
有延长到正月二十二日的。在早年承平时期,灯期长的有湖南长沙,
长沙的灯会,虽然只有五天,可是舞龙从初五舞到十五吃完正灯的午
夜犒劳才能收歇。四川万县虽然没有舞龙,可是灯会带猜灯谜,从初
六到十六,也要热闹上十多天,甚至要官府明令取缔,才肯偃锣息鼓。
江苏丹徒是等大家忙完拜年,从正月十一日到二十这十天里才狂欢燕
乐共闹元宵。福建的福州,浙江的建德都是从正月十一闹到二十二
日,一共是十三天,算是灯期最长的两个地方啦。
以上所谈的都是清末民初各地闹元宵的盛况,到了抗战胜利之
后,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渐步人工业社会阶段,各地庆元宵闹花灯的日
期都先后改为正月十五日所谓“正灯”当晚,大家热闹通宵,到了第二
天,也就各回岗位,恢复正常工作了。
摆下“临光宴”,共谱夜光曲,撒下漫天花雨般的荔枝干
汉:正月十五日上元,古称元夜,又叫灯节,俗称元宵节。至于元
宵张灯,可以上溯到汉代。《西京杂记》说:“元夕燃九华灯,照见千里,
西都京城街衢,正月十ji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隋:元宵花灯,虽起源于汉代祀典,但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上元
张灯的习俗还不十分普遍,到了隋炀帝,他是历代最会侈煞自肆的皇
帝,奇怪的是在典籍上,查不出有什么关于春灯的记载,只是御史柳或
有禁止元宵赏灯奏章云:“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日,充街塞
陌,戏聚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无问贵贱,男
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由此而成。盗贼由斯而起,无益于化,有损于
民。请颁令天下,并即禁断……”此一奏章,虽经隋文帝批准,亦仅禁
于一时,此外隋炀帝一百‘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观灯的诗,说明当
时,又是通衢张灯开城不夜,供人观赏了。
唐:唐代上元,非但官家大事铺张,并且开市燃灯,与民同乐,永为
定制。从武则天临朝当政,权相赵州苏味道一首五律元宵花灯盛况,
可以窥见一斑。苏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
逐人来。游妓皆稼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及至禅
位中宗,中宗不但自己微服出宫观灯不算,甚至还带了皇后妃嫔出宫
看灯,逛累了就在勋戚近臣家里歇宿。凡是在宫中操作勤奋的宫娥彩
女,并准上元之夜相携出宫游乐,以示勉励。真正做到普天同庆,举国
欢腾的境界。嗣后,睿宗继位,尽管他在位时间短暂,可是上元张灯,
确十分火炽热闹。他在福安门外搭建了一座精巧绚丽的灯轮,高有二
i-余丈,金镂翠羽,明灯万斛,瑶林琼树,闽彩夺目,长安士女,倾城而
来,裙屐如云,人影衣香,叹为观止。
唐玄宗在位初年,正是国势盛张,富强康乐阶段,明皇又是耽于逸
乐的风流天子,当然上元张灯,更要超轶前朝,奇肴琼丽了。他在长春
殿摆设“临光宴”款宴耆旧近臣,让大家欣赏别具匠心的白鹭转花、黄
龙吐水、金凫银燕、九芝献瑞、浮光洞、攒星阁、缥缈台、腾波屿各种千
交万幻的灯彩,宴罢奏他跟梨园子弟共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