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须臾之后,他狠狠地捏住我的脚踝,将我重重撕扯而开……
凄惶秋风卷,绿柳败,百花残……
一切的一切,都为时以晚……
他暴戾狂怒,仿佛要将我生吞活剥一般,在我身上死命折腾,我的身子就象被撕裂了一般,只有痛苦象排山倒海的巨浪将我淹没。
耳边只剩下他迷乱的吼声:
“从嘉!从嘉!”
我刹时惊觉!
“从嘉……”
那不正是父皇未登基之前的名讳吗?
心间立时间象被一根冰箭穿透,浑身一个冷战,却又生生逼出一口热血来。
鲜血溅在他的面上,点点滴滴,红英落尽,朱蝶双飞!
我心智一乱,昏沉而去……
============================================
说明一下下
本文是言情小说这点不会改变,所以全文中肯定不会出现正面的耽美情节。
但是因为本文立意之时就有耽美的影子,所以会在某些意想中出现一点耽美的元素。
可以参考本文文案。
若是实在不能接受的各位亲们,还请回避,谢谢!
资料(宋初大事记)
首先申明:
以下内容与正文无涉,只是我想对《此》一文所依托的时代背景,稍稍做个介绍,以便那些对唐末宋初这段历史时期相对比较陌生的各位朋友,能够对本文的背景有些许了解!
若是对历史没有什么兴趣的各位,也大可略过本章,把本文当做架空小说来读就可以了,谢谢!
唐朝末年,中国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历史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与“十国”其实应该分开理解。
“五代”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以后,在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中原地区先后出现过的五个朝代。
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五个朝代虽然时间都比较短,但却是先后出现的,是属于改朝换代的性质!
而“十国”是指中原地区以外,或南或北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分别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
这十国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不存在明显的更替现象。
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史载“其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月不散。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非常人。”
不过这段形容之词大可略过不看,因为几乎所有的史书上,对皇帝的出生都会有类似的描写,究其原因,我想无非是想突出“天命所归”四字罢了!
不过这赵匡胤却也是有些异能的。
五代最后一代是后周,皇家姓柴。
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当政时,累官殿前都点检,是武官之中差不多最大的官位了,他的手里掌握了周朝绝大部分兵权。而且他还很会拉拢人心,手下有一批忠心于他的文臣武将。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其子七岁的周少帝登基,进封赵匡胤宋州节度使,进封开国侯,依前都点检。
次年(公元960年)正月,
发生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在胞弟赵匡义及一班忠于他的部下的推动下,黄袍加身,代少帝掌天下之印。
继位后,他去了周号,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正式成为宋朝开国皇帝。
其胞弟赵匡义为避皇帝名讳而改名赵光义。
其实周朝是较当时诸多小国来说相对强大的一个国家,所以从柴荣开始,便有了一统天下纷乱局面的野心,他曾伐后蜀,收秦,此后又3次亲征南唐。
但是南唐凭借长江天险,一直未被攻克。
南唐皇家姓李,李氏三父子,皆是中国史上有名的词人,但对于治国,却实在是不怎么地。
他们三人中,又以后主李煜的辞藻最美,立意最深。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赞“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不过可悲的是,南唐恰恰也是亡在他的手里。
李煜初名从嘉,表字重光,他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年登上南唐皇帝位的,都城在江南金陵。
南唐到了李煜手里,已经是山河破碎风飘絮了,他根本无法与宋国抗衡。
李煜只能奉宋朝为正统,自己去了皇帝尊号,改称“南唐国主”,苟安于江南一隅。
到了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赵匡胤多次宣招李煜北上,但李煜知道这是一去不回之事,所以一再推病不去。
是年十月,赵匡胤令大将曹彬领军南下,攻打金陵。
南唐虽然积弱,却是地处富庶之地,府库丰盈,宋兵南下后,李煜广征兵甲,以御宋国。
在坚持了一年零一个月后,也就是到了开宝八年十一月(公元975年),金陵城破,李煜奉表纳降,被俘到汴梁。
赵匡胤封其违命侯,李煜开始了屈辱的臣虏生涯。
次年,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十月癸丑日,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史上称其为宋太祖。
他的胞弟赵光义继皇帝位。
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历来是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史书上对他的死因记载得非常模糊,据《续通鉴》上说:
“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
晋王就是赵光义,也就是说任子日那天傍晚赵匡胤召见了赵光义,到很晚的时候赵光义才退出。
而赵匡胤却恰恰死在第二日的凌晨。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赵光义弑杀亲兄,篡谋帝位。
但由于晋以后的史书多为尊者讳,所以真相究竟如何我们现在无法知晓。
但无论如何赵光义却是成功地做上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史称的宋太宗。
赵光义登基后立即改元太平兴国,太平兴国元年即公元976年。
他自己又一次改了名字,改名叫赵炅。
不过这名字实在是不响亮,几乎没什么人知道,所以本文描写的时间虽然是在他登基之后,但还是一直称其为赵光义。
那一年,赵光义改封了李煜为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据正史上载“七月壬辰,陇西郡公李煜薨。” (薨:音hong,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没说明死因。
野史流传说,赵光义因为恨李煜新词《虞美人》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在他七夕生日宴上,下了牵机毒药,将他毒死。
《此》一文就是依托这样一个背景写的。
女主人公确为虚构,她应是李煜与其结发妻子,也就是昭彗皇后大周后的女儿。
在文中他于太平兴国三年得知李煜被毒杀的消息后北上,并在同年十月十七参加了赵光义的寿宴,而后进入宫廷。
文中提到的在太平兴国四年初,赵光义北伐北汉等事件也皆属史实,并非架空之词。
希望通过上述比较简单的文字,能使原本不太熟悉这段时期的一些朋友,对本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
参考资料:
《宋史》、《续通鉴》、《宋史补遗》
还要提一句,我本人并非就读历史专业,所学专业甚至和文科都没什么关系,所以在对史书上比较深奥的文字的理解上,可能会有失偏颇,而且所写的文字也比较粗陋,若有不足或是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高人不吝赐教,谢谢!!
二十四
一楼烟雨暮凄凄,雍雍新雁咽声稀。
我幽幽醒转,空气中紫檀香烟潆洄飘渺,若即若离。
我耵着那陌生却又熟悉的琉璃八宝罗帐,驻目良久,才幡然惊觉,原来我又回到了柳苑之中。
淡淡暮色隔着天水色的霞影纱照将进来,笼在榻边坐着的那人面上,也是一色残烟草低迷的浅碧。
那满面皆是不安与愧悔的不是别人,正是赵光义。
我被剥落的记忆一抹一抹牵线而回,笼烟聚雾,渐渐拼接成形。
“媚上惑主,靡乱宫闱的妖孽!”我终于知晓了,慧妃她在我面上见到了谁的影子!
父皇……
父皇他……
父皇他……在着宋庭肮脏的宫闱之中,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折磨……
心尖陡然一阵恶寒,我不自觉地颤栗起来。
赵光义见了,立时坐上榻来,将我簌簌发颤的身子,圈入他的怀中,紧紧搂定。
柔声说道:
“很冷是吗?朕马上让人再笼两个火盆来!”
说话间,他的那双大手将我冰冷的双手合在掌中轻轻摩挲。
我只觉得阵阵恶心,撇过脸去,冷然道:
“别碰我!”
他身子一僵,静默了一会,依然极温柔地道:
“朕昨日酒后乱性,并非有心伤你!朕对你……朕对你……只是……情不自禁,你不能原谅朕吗?”
我勉强压抑着张口欲呕的冲动,依旧冰冷道:
“别碰我!”
他眉目一沉,却仍是放缓了声调:
“朕知你心中不甘,你放心,从今而后,朕会加倍疼惜你,不再让你受丁点委屈。”
我漠然重复道:
“别碰我!”
他的目中怒气卓然,却隐忍不发。反复劝慰良久,我却依然淡漠,越性连话也不说了。
他终于怒了,踹翻了上来笼火盆的两个宫女,悻悻然拂袖而去。
我轻抒了口气,只觉全身上下皆是隐隐作痛,特别是那私密之处的不堪痛楚,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我,我这身子已经让赵光义烙上了耻辱的印痕,永生永世再难洗去。
心间一酸,我将脸孔藏入衾被,泪水旋即漫溢而开。
冰冷的泪水满过面颐,满过颈项,满过衾面,也满过了我的心。
心凉到了没有温度,在那一潭死水般的沉寂中,我终于清醒地明白了,为何着汴梁城内外,这宫闱上下,皆无人知晓父皇遗骨的下落。
原来……原来……
唯一知晓之人便是赵光义!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我只愿沉沉睡去,魂迷春梦,长醉不醒。
二十五
但梦终要醒来,醉亦会清明。
我倚着床榻,望着窗外那苍茫天地,心头一片茫然。
倘若当初我便能知晓,在这宋庭的宫闱之中,等着我的是如此不堪的一个答案,我可还会坚定地一路走来?
“姑娘,吃点东西吧!”
晓云端了碗,候在我身侧已有好一阵子了。
“我不想吃!”我半点食欲也无,缓缓摇头。
“多少吃一点吧!姑娘你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她的声音已带着哭腔。
我心间一涩,接过碗,提箸往口中送了一口饭,奈何胸腹之间一阵烦恶,忍不住张口又呕了出来。
晓云的眼泪再也挂不住了,滴滴答答落入碗盘。
说实话入宫来的这些时日里,我受她照顾颇多,只有她令我在这世情凉薄的宫闱间体会到了一丝人情温暖,所以心中着实有点亏欠于她,不忍见她哭,伸手替她抹干了眼泪,淡淡笑道:
“傻丫头,好好地,怎么哭了?”
她听我这一说,眼泪越发肆意而开。
被她这悲切之声一染,我也只觉得心头涩重,一阵悲凉,强自笑道:
“别哭了!我吃!我吃!”
端了碗,又送了两口米粒入口